隋唐演義 第62回 衆嬌娃全名全美 各公卿宜室宜家
關燈
小
中
大
汝父得以放心在山焚修。
今日若不為你終身大事,焉肯再入城市?你起來坐了,我還有話問你。
”線娘拭了淚坐下,建德道:“前日聖上倒曉得你許配羅郎,使我一時難于措詞,不知此姻從何而起。
”線娘将馬上定姻前後情由,直陳了一遍。
建德道:“這也罷了,羅藝原是先朝大将,其子羅成,年少英豪,将來襲父之職,你是一品夫人,亦不辱沒你。
但可惜花木蘭好一個女子,前日虧他同你到京面聖,不意盡節而亡。
但其妹又蘭,為什麼也肯替你奔馳,不知怎樣個女子?”線娘道:“他已到山中來了,難道父親沒有見他?”建德道:“何嘗有什麼女子來?隻有賈潤甫差來的一個伶俐小後生,并一個老頭兒,也沒有書劄,隻有你的上聞疏稿把與我看了,我方信是真的。
”線娘道:“怪道兒的疏稿,放在揀裝内不見了,原來是他有心取去,改裝了來見父親。
”建德道:“我說役使之人,那能有這樣言詞溫雅,情意懇切?”線娘道:“如今他想是同父親來了,怎麼不見?”建德道:“他到山中見了我一面,就回來的,怎說不見?”線娘道:“想必他又到庵中去了。
”叫金鈴:“你到庵中去,快些接了花姑娘回來。
”建德思孫安祖在外面去了,忙走出來。
線娘又叫人去請了賈潤甫來,陪父親與孫安祖閑談。
到了黃昏時候,隻見金鈴回來說道:“花姑娘與香工總沒有歸庵。
”線娘見說,甚是愁煩。
到了明日晚間,村中人喧傳朝廷差官下來,要召公主去,想必明日就有官兒到村中來了。
果然後日午牌時候,齊善行陪了宇文士及與兩個太監,皆穿了吉服,吆吆喝喝,來到墓所。
建德與孫安祖不好出去相見,躲在一室。
線娘忙請賈潤甫接進中堂,齊善行吩咐役從快排香案,一個老太監對着齊善行道:“齊先兒,诏書上有三位夫人,還是總住在這裡一塊兒,還是另居?”賈潤甫問道:“不知是那三位?”那中年的太監答道:“第一名是當今娘娘認為侄女的公主窦線娘;第二名是花又蘭;第三名是徐元帥的夫人袁紫煙。
”賈潤甫見說,心中轉道:“懋功兄也是朝廷賜他完婚了。
”便答道:“袁紫煙就住在間壁,不妨請過來一同開讀便了。
”即叫金鈴去請袁夫人到來。
紫煙曉得,忙打扮停當,從墓旁小門裡進去,青琴替線娘除去素衣,換裝好了,婦女們擁着出來。
他兩個住過宮中的,那些體統儀制,多是曉得的。
宇文士及請聖旨出來開讀了,紫煙與線娘起來,謝了官兒們。
那老太監把袁紫煙仔細一看,笑道:“咱說那裡有這樣同名同姓的,原來就是袁貴人夫人。
”袁紫煙也把兩個内監一認,卻是當年承奉顯仁宮的老太監姓張,那一個是承值花萼樓的小太監姓李,袁紫煙道:“二位公公一向納福,如今新皇帝是必寵眷。
”張太監答道:“托賴粗安。
夫人是曉得咱們兩個是老實人,不會鬼混,故此新皇爺亦甚青目。
今袁夫人歸了徐老先,正好通家往來。
”齊善行道:“老公公,那徐老先也是個四海多情的呢!”張太監笑道:“齊先兒,你不曉得咱們内官兒到人家去,好像出家的和尚道士,承這些太太們總不避忌。
”李太監道:“聖旨上面有三位夫人,剛才先進去的想是娘娘認為侄女的窦公主了,怎麼花夫人不見?”宇文士及道:“正是在這裡,也該出來同接旨意才是。
”袁紫煙隻得答道:“花夫人是去望一親戚,想必也就回來。
”說完走了進去。
從人擺下酒席,衆官兒坐了,吃了一回酒,将要撤席。
隻聽得外面窦家的人說道:“好了,香工回來了,花姑娘呢?”張香工道:“他還有一兩日回來,我來覆聲公主。
”衆家人道:“你這老人家好不曉事,衆官府坐在這裡,立等他接旨,你卻說這樣自在話兒。
”賈潤甫聽見,對家人說道:“可是張香工回來了,你去叫他進來,待我問他。
”從人忙去扯那香工進來。
賈潤甫道:“你同花姑娘出門,為何獨自回來?”香工道:“前日下山轉來,那日傍晚,忽遇天而難行,借一個殷寡婦家歇宿。
他家有三個女人,叫什麼夫人的,死命留住。
叫我先回,過兩三日,他們送花姑娘歸庵。
”張太監見說便道:“就是這個老頭子同花夫人出門的麼?”衆人答道:“正是。
”張太監道:“你這老頭子好不曉事,這是朝廷的一位欽召夫人。
你卻是騙他到那裡去了,還在這裡說這樣沒要緊的話。
孩子們與我好生帶着,待咱們同他去緝訪,如找不着,那老兒就是該死。
”三四個小太監,把張香工一條鍊子扣了出去,那老兒吓得鼻涕眼淚的哭起來。
線娘見得了,便叫吳良将五錢銀子,賞與香工。
又将一兩銀子,付他做盤纏。
叫吳良同張香工吃了飯,作速起身,去接取花姑娘回來。
張太監道:“宇文老先,你同齊先兒到縣裡寓中去,咱同那老兒去尋花夫人。
”宇文士及道:“花夫人自然這裡去接回,何勞大駕同往?”那老太監向宇文士及耳上說了幾句,士及點點頭兒,即同善行先别起身。
張、李二太監同香工出門,線娘又把十兩銀子付與吳良一路盤費
今日若不為你終身大事,焉肯再入城市?你起來坐了,我還有話問你。
”線娘拭了淚坐下,建德道:“前日聖上倒曉得你許配羅郎,使我一時難于措詞,不知此姻從何而起。
”線娘将馬上定姻前後情由,直陳了一遍。
建德道:“這也罷了,羅藝原是先朝大将,其子羅成,年少英豪,将來襲父之職,你是一品夫人,亦不辱沒你。
但可惜花木蘭好一個女子,前日虧他同你到京面聖,不意盡節而亡。
但其妹又蘭,為什麼也肯替你奔馳,不知怎樣個女子?”線娘道:“他已到山中來了,難道父親沒有見他?”建德道:“何嘗有什麼女子來?隻有賈潤甫差來的一個伶俐小後生,并一個老頭兒,也沒有書劄,隻有你的上聞疏稿把與我看了,我方信是真的。
”線娘道:“怪道兒的疏稿,放在揀裝内不見了,原來是他有心取去,改裝了來見父親。
”建德道:“我說役使之人,那能有這樣言詞溫雅,情意懇切?”線娘道:“如今他想是同父親來了,怎麼不見?”建德道:“他到山中見了我一面,就回來的,怎說不見?”線娘道:“想必他又到庵中去了。
”叫金鈴:“你到庵中去,快些接了花姑娘回來。
”建德思孫安祖在外面去了,忙走出來。
線娘又叫人去請了賈潤甫來,陪父親與孫安祖閑談。
到了黃昏時候,隻見金鈴回來說道:“花姑娘與香工總沒有歸庵。
”線娘見說,甚是愁煩。
到了明日晚間,村中人喧傳朝廷差官下來,要召公主去,想必明日就有官兒到村中來了。
果然後日午牌時候,齊善行陪了宇文士及與兩個太監,皆穿了吉服,吆吆喝喝,來到墓所。
建德與孫安祖不好出去相見,躲在一室。
線娘忙請賈潤甫接進中堂,齊善行吩咐役從快排香案,一個老太監對着齊善行道:“齊先兒,诏書上有三位夫人,還是總住在這裡一塊兒,還是另居?”賈潤甫問道:“不知是那三位?”那中年的太監答道:“第一名是當今娘娘認為侄女的公主窦線娘;第二名是花又蘭;第三名是徐元帥的夫人袁紫煙。
”賈潤甫見說,心中轉道:“懋功兄也是朝廷賜他完婚了。
”便答道:“袁紫煙就住在間壁,不妨請過來一同開讀便了。
”即叫金鈴去請袁夫人到來。
紫煙曉得,忙打扮停當,從墓旁小門裡進去,青琴替線娘除去素衣,換裝好了,婦女們擁着出來。
他兩個住過宮中的,那些體統儀制,多是曉得的。
宇文士及請聖旨出來開讀了,紫煙與線娘起來,謝了官兒們。
那老太監把袁紫煙仔細一看,笑道:“咱說那裡有這樣同名同姓的,原來就是袁貴人夫人。
”袁紫煙也把兩個内監一認,卻是當年承奉顯仁宮的老太監姓張,那一個是承值花萼樓的小太監姓李,袁紫煙道:“二位公公一向納福,如今新皇帝是必寵眷。
”張太監答道:“托賴粗安。
夫人是曉得咱們兩個是老實人,不會鬼混,故此新皇爺亦甚青目。
今袁夫人歸了徐老先,正好通家往來。
”齊善行道:“老公公,那徐老先也是個四海多情的呢!”張太監笑道:“齊先兒,你不曉得咱們内官兒到人家去,好像出家的和尚道士,承這些太太們總不避忌。
”李太監道:“聖旨上面有三位夫人,剛才先進去的想是娘娘認為侄女的窦公主了,怎麼花夫人不見?”宇文士及道:“正是在這裡,也該出來同接旨意才是。
”袁紫煙隻得答道:“花夫人是去望一親戚,想必也就回來。
”說完走了進去。
從人擺下酒席,衆官兒坐了,吃了一回酒,将要撤席。
隻聽得外面窦家的人說道:“好了,香工回來了,花姑娘呢?”張香工道:“他還有一兩日回來,我來覆聲公主。
”衆家人道:“你這老人家好不曉事,衆官府坐在這裡,立等他接旨,你卻說這樣自在話兒。
”賈潤甫聽見,對家人說道:“可是張香工回來了,你去叫他進來,待我問他。
”從人忙去扯那香工進來。
賈潤甫道:“你同花姑娘出門,為何獨自回來?”香工道:“前日下山轉來,那日傍晚,忽遇天而難行,借一個殷寡婦家歇宿。
他家有三個女人,叫什麼夫人的,死命留住。
叫我先回,過兩三日,他們送花姑娘歸庵。
”張太監見說便道:“就是這個老頭子同花夫人出門的麼?”衆人答道:“正是。
”張太監道:“你這老頭子好不曉事,這是朝廷的一位欽召夫人。
你卻是騙他到那裡去了,還在這裡說這樣沒要緊的話。
孩子們與我好生帶着,待咱們同他去緝訪,如找不着,那老兒就是該死。
”三四個小太監,把張香工一條鍊子扣了出去,那老兒吓得鼻涕眼淚的哭起來。
線娘見得了,便叫吳良将五錢銀子,賞與香工。
又将一兩銀子,付他做盤纏。
叫吳良同張香工吃了飯,作速起身,去接取花姑娘回來。
張太監道:“宇文老先,你同齊先兒到縣裡寓中去,咱同那老兒去尋花夫人。
”宇文士及道:“花夫人自然這裡去接回,何勞大駕同往?”那老太監向宇文士及耳上說了幾句,士及點點頭兒,即同善行先别起身。
張、李二太監同香工出門,線娘又把十兩銀子付與吳良一路盤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