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義 第55回 徐世勣一恸成喪禮 唐秦王親唁服軍心
關燈
小
中
大
帶整齊,心中轉道:“魏之将帥經營,可稱知禮知義矣,李密無成,真為可惜。
”一路緩行,離熊耳山尚有數裡,忽聽得轟天三聲大炮,鼓角齊鳴。
徐世-、魏征、秦瓊率領許多将士,齊齊鞠躬站定,将到辇旁,盡皆俯伏。
秦王早已看見,忙在辇中站起身來,大聲說道:“衆位先生請起。
”魏之将帥讓辇過了,齊上馬随着。
一路裡鼓樂引導,行伍簇擁,将到墓門,又是大炮三聲。
秦王停辇,衆官揖進三間挂彩大卷棚内坐定。
秦王問徐義扶道:“朝廷禦架過了未曾?”徐義扶道:“已過了。
”秦王即起身更衣,換了暗龍純素绫袍,腰間束了藍田碧玉帶。
徐世-等,忙到軒前,向秦王拜辭,秦王不允,必要進去一祭。
衆賓僚陪着擁進墓門,魏家兵将又齊齊跪下,迎進墓去。
到了拜亭,秦王站定,舉眼一看,見墓外供着一個金字牌位,上寫:唐故光祿卿上柱國驸馬邢國公李諱密之位。
側首一個牌位上寫:唐故右衛大将軍王諱勇之位。
左首徐世-、魏征、秦瓊、程知節四五個将帥,俱著了麻衣衰經還禮。
右首王當仁扶着三四歲的世子啟運,亦是麻衣衰經,俯伏在地。
墓内哭聲震天。
陰陽贊禮,秦王一頭祭,一頭哭,道他當初在金墉時,何等氣概,何等威風,多少非望,隻此結局!隻見邈邈遺雛,未滿三尺,墓内哭聲,哀号凄慘。
秦王雖是英雄,睹此情景,禁不住潸然淚下。
衆官看見秦王如此,亦各哀号伏泣,惹得一軍皆哭。
秦王祭畢上辇,回至賓館棚内更衣。
徐世-擁了世子啟運,同衆将上前叩謝。
秦王扶起懋功等道:“衆先生料理完了,作速進長安,以慰朝廷懸懸之望。
”徐世-道:“臣等不敢遲延,即在數日内,帶領諸将前來面帝。
”說了如飛歸墓,前西府文武賓僚,無不備紙行吊。
秦王起駕,魏将仍送至十裡外轉來。
秦王祭禮外,又發犒賞軍銀五千兩。
衆軍士無不踴躍歡喜。
徐懋功忙叫書記,寫成兩道謝表,命柳周臣赍表随秦王先入長安,即擇日将二柩下土安葬完了,料理起身。
王娘娘與王伯當夫人,願甘守墓,不肯随行,懋功等無奈,隻得撥了三四十名軍校,守在墓前,再作區處。
大家統領管轄兵卒,陸續起行。
到了長安,先進西府,谒了秦王。
秦王率領魏家大小臣子,朝見唐帝。
徐世-把軍士花名冊籍呈上,唐帝看了大喜。
即授徐世-為左武衛大将軍、秦瓊為右武衛大将軍、羅士信為馬軍總管、尤俊達左三統軍、連明右四統軍、王簿馬步總管。
王簿奏道:“臣不敢受職。
”唐帝道:“為何?”王簿道:“臣此來一觐天顔,識堯舜之君;一叩謝皇恩隆故主之禮。
臣冒死尚有一言上讀天聽。
”唐主道:“朕不罪汝,快奏來。
”王簿道:“臣聞先王之政,敬老慈幼,罪人不孥,鳏寡孤獨,時時矜恤。
今故主懷德來歸,蒙聖恩格外施仁,赦其過而隆其禮,以官爵之,以婚賜之,寵眷已極。
不意故主李密一朝失志,自戕其命。
衆臣皆沐恩澤,獨使孱弱之妻,幾欲捐生;懷抱之孤,如同朝露。
此果死者不足矜,而生者實可恤。
若論子民,今則為唐家之子民也,若論輪理,豈非唐家之姻戚耶!今獨孤公主尚居邢府,雖或伉俪未深,一經醮廟,即名之夫婦,豈不念彼之子,即伊之子,忍使置之露宿野處之間。
使聖神文武之君,緻後世作史者,搖唇鼓舌,何以令四方仰德耶!此臣所以願為遺民,而不願為廷臣也。
”唐家聽了大喜道:“卿乃武臣,何能辨析大義若此。
魏之将帥,何多能也!”即命禮部,差官迎接王氏,并伊于啟運,更名啟心,及王勇之妻,到邢府與獨孤公主贍養守孤。
加賜王簿虎翼大将軍,其餘祖君彥、柳周臣等,各各賜爵。
王簿同衆人謝恩歸班。
正在封賞之時,隻見有晉陽治州文書飛馬來報,說劉武周圍城緊迫,危在旦夕,伏乞陛下火速撥兵救援。
唐帝道:“晉陽乃中原咽喉之所,豈可有失;但急切問,少一個能将耳。
”徐世-奏道:“臣等願竭犬馬,掃除武周,以報萬一。
”唐帝道:“朕久知卿足智多謀,有将帥之才,但恨宋金剛部下有一員将,名尉遲恭,骁勇絕輪,難以克敵。
”因指壁間圖像道:“此即尉遲揭奴之像也,卿等不妨觀之。
”秦王引徐世-等一班衆臣,齊到圖像邊來細看,果是身長九尺,鐵臉圓睛,橫唇闊口,滿嘴暇須,雙鼻高聳,頭戴鐵幞頭,身穿紅勒甲。
手持一根竹節鋼鞭,竟如黑煞天神之狀。
徐世-道:“此不過一勇之醜奴,何足怪異?”秦瓊對秦王道:“小卒醜奴,何堪圖像,以亵大唐殿廷,乞陛下假筆與臣以塗抹之。
”秦王即命左右取筆與叔寶,叔寶執筆在手,咬牙怒目,把像從上至下,盡加塗壞,俯伏奏道:“臣願領兵三千,趕到晉陽,去滅此賊,如若不勝,願甘法律。
”唐帝大喜道:“恩卿肯去,必能奏功,朕何優焉!”即敕徐世-為讨虜大元帥、秦瓊為讨虜大将軍、王簿為正先鋒、羅士信為副先鋒、程知節為催糧總管。
命秦王為監軍大使滅虜都招讨,領唐将押後。
各各辭帝,連夜領兵起行,望并州而去。
正是: 若要攀龍樹勳績,還須血戰上沙場—— 亦凡圖書館掃校
”一路緩行,離熊耳山尚有數裡,忽聽得轟天三聲大炮,鼓角齊鳴。
徐世-、魏征、秦瓊率領許多将士,齊齊鞠躬站定,将到辇旁,盡皆俯伏。
秦王早已看見,忙在辇中站起身來,大聲說道:“衆位先生請起。
”魏之将帥讓辇過了,齊上馬随着。
一路裡鼓樂引導,行伍簇擁,将到墓門,又是大炮三聲。
秦王停辇,衆官揖進三間挂彩大卷棚内坐定。
秦王問徐義扶道:“朝廷禦架過了未曾?”徐義扶道:“已過了。
”秦王即起身更衣,換了暗龍純素绫袍,腰間束了藍田碧玉帶。
徐世-等,忙到軒前,向秦王拜辭,秦王不允,必要進去一祭。
衆賓僚陪着擁進墓門,魏家兵将又齊齊跪下,迎進墓去。
到了拜亭,秦王站定,舉眼一看,見墓外供着一個金字牌位,上寫:唐故光祿卿上柱國驸馬邢國公李諱密之位。
側首一個牌位上寫:唐故右衛大将軍王諱勇之位。
左首徐世-、魏征、秦瓊、程知節四五個将帥,俱著了麻衣衰經還禮。
右首王當仁扶着三四歲的世子啟運,亦是麻衣衰經,俯伏在地。
墓内哭聲震天。
陰陽贊禮,秦王一頭祭,一頭哭,道他當初在金墉時,何等氣概,何等威風,多少非望,隻此結局!隻見邈邈遺雛,未滿三尺,墓内哭聲,哀号凄慘。
秦王雖是英雄,睹此情景,禁不住潸然淚下。
衆官看見秦王如此,亦各哀号伏泣,惹得一軍皆哭。
秦王祭畢上辇,回至賓館棚内更衣。
徐世-擁了世子啟運,同衆将上前叩謝。
秦王扶起懋功等道:“衆先生料理完了,作速進長安,以慰朝廷懸懸之望。
”徐世-道:“臣等不敢遲延,即在數日内,帶領諸将前來面帝。
”說了如飛歸墓,前西府文武賓僚,無不備紙行吊。
秦王起駕,魏将仍送至十裡外轉來。
秦王祭禮外,又發犒賞軍銀五千兩。
衆軍士無不踴躍歡喜。
徐懋功忙叫書記,寫成兩道謝表,命柳周臣赍表随秦王先入長安,即擇日将二柩下土安葬完了,料理起身。
王娘娘與王伯當夫人,願甘守墓,不肯随行,懋功等無奈,隻得撥了三四十名軍校,守在墓前,再作區處。
大家統領管轄兵卒,陸續起行。
到了長安,先進西府,谒了秦王。
秦王率領魏家大小臣子,朝見唐帝。
徐世-把軍士花名冊籍呈上,唐帝看了大喜。
即授徐世-為左武衛大将軍、秦瓊為右武衛大将軍、羅士信為馬軍總管、尤俊達左三統軍、連明右四統軍、王簿馬步總管。
王簿奏道:“臣不敢受職。
”唐帝道:“為何?”王簿道:“臣此來一觐天顔,識堯舜之君;一叩謝皇恩隆故主之禮。
臣冒死尚有一言上讀天聽。
”唐主道:“朕不罪汝,快奏來。
”王簿道:“臣聞先王之政,敬老慈幼,罪人不孥,鳏寡孤獨,時時矜恤。
今故主懷德來歸,蒙聖恩格外施仁,赦其過而隆其禮,以官爵之,以婚賜之,寵眷已極。
不意故主李密一朝失志,自戕其命。
衆臣皆沐恩澤,獨使孱弱之妻,幾欲捐生;懷抱之孤,如同朝露。
此果死者不足矜,而生者實可恤。
若論子民,今則為唐家之子民也,若論輪理,豈非唐家之姻戚耶!今獨孤公主尚居邢府,雖或伉俪未深,一經醮廟,即名之夫婦,豈不念彼之子,即伊之子,忍使置之露宿野處之間。
使聖神文武之君,緻後世作史者,搖唇鼓舌,何以令四方仰德耶!此臣所以願為遺民,而不願為廷臣也。
”唐家聽了大喜道:“卿乃武臣,何能辨析大義若此。
魏之将帥,何多能也!”即命禮部,差官迎接王氏,并伊于啟運,更名啟心,及王勇之妻,到邢府與獨孤公主贍養守孤。
加賜王簿虎翼大将軍,其餘祖君彥、柳周臣等,各各賜爵。
王簿同衆人謝恩歸班。
正在封賞之時,隻見有晉陽治州文書飛馬來報,說劉武周圍城緊迫,危在旦夕,伏乞陛下火速撥兵救援。
唐帝道:“晉陽乃中原咽喉之所,豈可有失;但急切問,少一個能将耳。
”徐世-奏道:“臣等願竭犬馬,掃除武周,以報萬一。
”唐帝道:“朕久知卿足智多謀,有将帥之才,但恨宋金剛部下有一員将,名尉遲恭,骁勇絕輪,難以克敵。
”因指壁間圖像道:“此即尉遲揭奴之像也,卿等不妨觀之。
”秦王引徐世-等一班衆臣,齊到圖像邊來細看,果是身長九尺,鐵臉圓睛,橫唇闊口,滿嘴暇須,雙鼻高聳,頭戴鐵幞頭,身穿紅勒甲。
手持一根竹節鋼鞭,竟如黑煞天神之狀。
徐世-道:“此不過一勇之醜奴,何足怪異?”秦瓊對秦王道:“小卒醜奴,何堪圖像,以亵大唐殿廷,乞陛下假筆與臣以塗抹之。
”秦王即命左右取筆與叔寶,叔寶執筆在手,咬牙怒目,把像從上至下,盡加塗壞,俯伏奏道:“臣願領兵三千,趕到晉陽,去滅此賊,如若不勝,願甘法律。
”唐帝大喜道:“恩卿肯去,必能奏功,朕何優焉!”即敕徐世-為讨虜大元帥、秦瓊為讨虜大将軍、王簿為正先鋒、羅士信為副先鋒、程知節為催糧總管。
命秦王為監軍大使滅虜都招讨,領唐将押後。
各各辭帝,連夜領兵起行,望并州而去。
正是: 若要攀龍樹勳績,還須血戰上沙場—— 亦凡圖書館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