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遂平妖傳 第十—回 彈子和尚攝善王錢 杜七聖法術剁孩兒
關燈
小
中
大
詩曰:
九天玄女法多端,要學之時事豁然;
戒得貪嗔滢欲事,分明世上小神仙。
話說善王太尉,那日在城外閑遊回歸府中,當日無事,衆人都自散了。
次日,官身、私身、閑漢都來唱喏。
太尉道:“昨日出城閑走了一日,今日不出去了,隻在後花園安排飲酒。
”交衆人都休散去,且來園裡看戲文耍子。
元來這座花園不則一座亭子,閑玩處甚多,今日來到這座亭子,謂之四望亭,衆人去那亭子裡安排着太尉的飲撰,太尉獨自一個坐在亭子上;上自官身、私身,下及跟随伏事的,各自去施逞本事。
正飲酒之間,隻聽得那四望亭子的亭柱上一聲響,上至太尉,下至手下的人,都吃一驚。
看時,不知是甚人打這一個彈子來花園裡架。
太尉道:“叵耐這厮,早是打在亭柱上,若打着我時,卻不利害!”叫衆人看是誰人打入來的?衆人四下裡看時,老大一個花園,周圍牆垣又高,如何打得入來?正說之間,隻見那彈子滾在亭子地蔔,托托地跳了幾跳,一似撚線兒也似團團地轉,轉了千百遭。
太尉道:“卻不作怪!”隻見一聲響,爆出一個小的人兒來,初時小,被凡風隻一吹,漸漸長大,變做一個六尺來長的和尚,身披烈火袈裟,耳墜金環。
太尉并衆人見了,都吃一驚。
隻見那和尚走向前來,看着太尉道:“拜揖!”太尉見了,口中不說,心下思量道:“好個僧家,不可慢他。
”擡起身來還禮,問道:“聖憎因何至此?”和尚道:“貧僧是代州雁門縣五台山文殊院行腳僧,特來拜見太尉,欲求一齋。
”這太尉從來敬重佛法,時常拜禮三寶,見了這般的和尚來求齋,又來得跷蹊,如何不驚喜,太尉交:“請坐。
”和尚對着太尉坐了,道:“有妨太尉飲宴。
”太尉命廚下一面辦齋,向着和尚道,”吾師肯相伴先飲數杯酒麼?”和尚道:“多感!”面前鋪下一應玩器食撰等物,盡是禦賜金盞、金盤。
和尚道:“有心齋僧,這等小盞子如何吃得貧僧快活。
”太尉見說,即時交取個大金鐘子米,放在和尚面前。
太尉隻是盞子吃,和尚用大鐘子吃。
太尉交隻顧斟酒,和尚也不推故,吃上三十來大金鐘,太尉喜歡道:“不是聖僧,如何吃得許多酒!”廚下禀道:“素食辦了。
”太尉道:“齋食既完,請吾師齋。
”交搬将來,放在和尚面前。
太尉面前些少相陪。
和尚見了素食,拿起來吃,隻不放下碗和箸。
人尉交從人入去添來,這和尚飯來,羹來,酒來,盡數吃盡,交供給的做手腳不疊。
手下人都呆了。
太尉見他吃得,也呆了,道:“這個和尚必是聖僧,吃酒吃食,都不知吃去那裡去了!”隻見和尚放下碗和箸,手下人道:“慚愧!也有吃了的日子!”和尚道:“才飽了!”收拾過齋器,點将茶來,茶罷,和尚起身謝了太尉。
太尉喜歡道:“吾師!粗齋不必緻謝。
敢問吾師齋罷往甚處去?”和尚道:“貧僧乃是五台山文殊院化主,長老法旨,交貧僧來募緣;文殊院山門崩損,用得三千貫錢修蓋山門。
貧僧今日遭際太尉,蒙賜一齋;大尉借舍得三千貫錢,成就這山門盛事,願太尉增福延壽,廣種福田。
”太尉道:“這是小緣事,不知吾師幾時來勾疏?”和尚道:“不必勾疏,便得更好,山門多幸。
”太尉道:“吾師!我把金銀與你如何?”和尚道:“把金銀與貧僧,不便會買料物,若得三千貫銅錢甚好。
”太尉暗笑道:“吾師!你獨自一個在這裡,三千貫銅錢也須得許多人搬挑!”和尚道:“告太尉!貧僧自有道理。
”太尉即時叫主管開庫,交官身、私身、虞侯輪番去搬銅錢來,堆在亭子外地上;一伯貫一堆,共三十堆。
大尉道:“吾師!三千貫銅錢在這裡了,路程遙遠,要使許多人夫腳錢,怎地能勾得到五台山?”和尚道:“不妨!”起身下亭子來,謝了太尉喜舍:“不須太尉費力,貧僧自有人夫搬挑去。
”袖中取出一卷經來,太尉口不道,心下思量:“且看他怎地?”和尚道:“僧家佛力浩大。
”自把經卷看了一遍,交一行人且開。
隻見那和尚貶眼把那卷經去虛空中打一撒,變成一條金橋。
那和尚望空中招手叫道:“五台山衆行者、火工、人夫!我向善王太尉抄化得三千貫銅錢,你衆人可來搬去則個!”無移時,隻見空中經上,衆行者并火工、人夫滾滾攘攘下來,都到回望亭子下,将這三千貫銅錢馱的馱,駝的駝,搬的搬,交叉往複,霎時間都搬了去。
和尚向前道:“感謝太尉賜了齋,又喜舍三千貫銅錢,異日如到五台山,貧僧當會衆僧,撞鐘擊鼓,幢幡寶蓋,接引太尉。
貧僧歸五台山去也!”和尚與太尉相辭了,也走上金橋去
話說善王太尉,那日在城外閑遊回歸府中,當日無事,衆人都自散了。
次日,官身、私身、閑漢都來唱喏。
太尉道:“昨日出城閑走了一日,今日不出去了,隻在後花園安排飲酒。
”交衆人都休散去,且來園裡看戲文耍子。
元來這座花園不則一座亭子,閑玩處甚多,今日來到這座亭子,謂之四望亭,衆人去那亭子裡安排着太尉的飲撰,太尉獨自一個坐在亭子上;上自官身、私身,下及跟随伏事的,各自去施逞本事。
正飲酒之間,隻聽得那四望亭子的亭柱上一聲響,上至太尉,下至手下的人,都吃一驚。
看時,不知是甚人打這一個彈子來花園裡架。
太尉道:“叵耐這厮,早是打在亭柱上,若打着我時,卻不利害!”叫衆人看是誰人打入來的?衆人四下裡看時,老大一個花園,周圍牆垣又高,如何打得入來?正說之間,隻見那彈子滾在亭子地蔔,托托地跳了幾跳,一似撚線兒也似團團地轉,轉了千百遭。
太尉道:“卻不作怪!”隻見一聲響,爆出一個小的人兒來,初時小,被凡風隻一吹,漸漸長大,變做一個六尺來長的和尚,身披烈火袈裟,耳墜金環。
太尉并衆人見了,都吃一驚。
隻見那和尚走向前來,看着太尉道:“拜揖!”太尉見了,口中不說,心下思量道:“好個僧家,不可慢他。
”擡起身來還禮,問道:“聖憎因何至此?”和尚道:“貧僧是代州雁門縣五台山文殊院行腳僧,特來拜見太尉,欲求一齋。
”這太尉從來敬重佛法,時常拜禮三寶,見了這般的和尚來求齋,又來得跷蹊,如何不驚喜,太尉交:“請坐。
”和尚對着太尉坐了,道:“有妨太尉飲宴。
”太尉命廚下一面辦齋,向着和尚道,”吾師肯相伴先飲數杯酒麼?”和尚道:“多感!”面前鋪下一應玩器食撰等物,盡是禦賜金盞、金盤。
和尚道:“有心齋僧,這等小盞子如何吃得貧僧快活。
”太尉見說,即時交取個大金鐘子米,放在和尚面前。
太尉隻是盞子吃,和尚用大鐘子吃。
太尉交隻顧斟酒,和尚也不推故,吃上三十來大金鐘,太尉喜歡道:“不是聖僧,如何吃得許多酒!”廚下禀道:“素食辦了。
”太尉道:“齋食既完,請吾師齋。
”交搬将來,放在和尚面前。
太尉面前些少相陪。
和尚見了素食,拿起來吃,隻不放下碗和箸。
人尉交從人入去添來,這和尚飯來,羹來,酒來,盡數吃盡,交供給的做手腳不疊。
手下人都呆了。
太尉見他吃得,也呆了,道:“這個和尚必是聖僧,吃酒吃食,都不知吃去那裡去了!”隻見和尚放下碗和箸,手下人道:“慚愧!也有吃了的日子!”和尚道:“才飽了!”收拾過齋器,點将茶來,茶罷,和尚起身謝了太尉。
太尉喜歡道:“吾師!粗齋不必緻謝。
敢問吾師齋罷往甚處去?”和尚道:“貧僧乃是五台山文殊院化主,長老法旨,交貧僧來募緣;文殊院山門崩損,用得三千貫錢修蓋山門。
貧僧今日遭際太尉,蒙賜一齋;大尉借舍得三千貫錢,成就這山門盛事,願太尉增福延壽,廣種福田。
”太尉道:“這是小緣事,不知吾師幾時來勾疏?”和尚道:“不必勾疏,便得更好,山門多幸。
”太尉道:“吾師!我把金銀與你如何?”和尚道:“把金銀與貧僧,不便會買料物,若得三千貫銅錢甚好。
”太尉暗笑道:“吾師!你獨自一個在這裡,三千貫銅錢也須得許多人搬挑!”和尚道:“告太尉!貧僧自有道理。
”太尉即時叫主管開庫,交官身、私身、虞侯輪番去搬銅錢來,堆在亭子外地上;一伯貫一堆,共三十堆。
大尉道:“吾師!三千貫銅錢在這裡了,路程遙遠,要使許多人夫腳錢,怎地能勾得到五台山?”和尚道:“不妨!”起身下亭子來,謝了太尉喜舍:“不須太尉費力,貧僧自有人夫搬挑去。
”袖中取出一卷經來,太尉口不道,心下思量:“且看他怎地?”和尚道:“僧家佛力浩大。
”自把經卷看了一遍,交一行人且開。
隻見那和尚貶眼把那卷經去虛空中打一撒,變成一條金橋。
那和尚望空中招手叫道:“五台山衆行者、火工、人夫!我向善王太尉抄化得三千貫銅錢,你衆人可來搬去則個!”無移時,隻見空中經上,衆行者并火工、人夫滾滾攘攘下來,都到回望亭子下,将這三千貫銅錢馱的馱,駝的駝,搬的搬,交叉往複,霎時間都搬了去。
和尚向前道:“感謝太尉賜了齋,又喜舍三千貫銅錢,異日如到五台山,貧僧當會衆僧,撞鐘擊鼓,幢幡寶蓋,接引太尉。
貧僧歸五台山去也!”和尚與太尉相辭了,也走上金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