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 第七十六回 狄樞密智破昆侖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七十六回狄樞密智破昆侖
關元柳州都總管索虎通、慶遠副将吳貫三奉檄往思州助戰。
中途聞蒯參政已在摩天嶺大破宋師,二将以南甯空虛,不如且襲南甯。
時寇節度攻打思恩,續取太平。
南甯雖有重兵鎮守,僅留萬戶周綸、虞候馬-、钤轄王梁三将守之。
三将不意元兵猝至,忙出迎敵。
索虎通戰敗三将。
吳貫三出其不意,襲了南甯。
三将忙引兵,退保橫州。
而寇節度在青龍嶺不知也,狄樞密方引重兵,直犯桂林,忽聞南甯得而忽失,急令衆将,倍道而進。
索虎通聞之,謂吳貫三日:“橫州三将,無能為也,公足以禦之。
如宋師大至,吾當親往抵敵。
”遂率本部兵駐守昆侖關,以拒宋師。
此關控制南甯各路,洵為天險。
狄樞密聞報,即于關外五十裡下寨。
越日,令狄勇引兵打關,關上灰瓶、-木、石子、弩矢交下。
人不敢近,引兵而退,回營複命。
樞密怒之,次日率衆将,自來關前讨戰,關上不理,樞密怒,命将士攻打。
忽關上一聲梆子響,發動車弩。
此弩運于車上,以十四石弩弓。
連着鐵鈎繩,車行軸轉,引弩弓持滿,弦挂牙上。
大箭一镞,刃長七寸,廣五寸,竿長三尺,圍五寸,以鐵葉為羽,左右各三箭,略小于中箭,牙以發箭,能高能遠,百步所中。
城垣罔不崩頹。
此法本用以攻城,索虎通轉用以禦敵,複以-糠蔽其目,灑以金汁等類,宋師如何敢近?狄樞密急麾将士速退,傷者辄斃,回營自思“此關不破,南甯如何得複?”随令軍中造木幔布幔之法。
木幔以闆為幔,立桔槔于車上,懸幔逼近關前;布幔用複布為之,或生牛皮,或氈毯等項,作為大幔,以弱竿懸之,動搖不定,弩矢雖利,中于幔上,亦無能為,軍士可于幔後,以神機铳擊敵。
諸将如法布置,擂鼓而進。
誰知索虎通亦有抵禦方法,宋軍中神機铳雖利,亦無所用。
關前要隘,又遍撒鐵菱角,及陷馬坑塹等類,軍中往來,甚是不便。
索虎通又暗使人于關外井中及有水草處,沉以毒藥,宋營将士飲之遂病。
狄樞密知之,即令鑒井而飲,一時無泉,樞密令擇地有黃羊糞者,必有水,軍士如法掘之,果然及泉。
相持十餘日,聞關上糧草甚足,屯于關後,可以持久。
狄樞密令軍士捕得野豬、獐、鹿等物,以艾置瓢中,開四孔系獸項下,針其尾端,望關後縱之,盡奔入積屯内,火起,盡焚其糧。
此着索虎通初未及料,失去辎重無數,甚是惱悔。
狄樞密見此關難以明攻,命掘子軍用蜀-鋤,尋着地脈,袕地道以攻之。
而索虎通深明地聽之法,常令少睡者枕空葫蘆卧聽,有人行四十裡外,東西南北皆知之。
至是因火獸燔其糧草,亦慮及此。
因就關内八方穿井,各深二丈。
以新甕薄皮-,口如鼓,令聰耳者于井中枕甕而聽,可知去關五百步。
一日審知宋師來掘閘門,即于近處,以乾艾一石,燒令煙出,用闆于袕下封之,而令煙洩,宋師掘子軍一隊,盡焦灼于内。
狄樞密見此計又不行,情知攻守,皆敵将所長,且别尋良策破之,既而歎曰:“先節度武襄,以元夜張宴,即奪此關;平侬智高,定國若不能破關,無顔對先人矣!”一日,偶問南甯守将其才何如?左右答曰:“慶遠副将吳貫三也,稍有權略,然不及索虎通遠甚。
”狄樞密聞言,遂遣諜者間之。
且說吳貫三本意,原以奉檄助戰,急欲蒯參政建立戰功,坐守南甯,甚非得已。
而索虎通臨行時,又以橫州三将無能,命與抵敵,心中未免怏怏。
宋營諜者知之,即散布流言,索總管欲并其軍,故不令立功,且言“前襲破南甯,皆索總管一人善戰之力,吳将軍适乘其便而已,何功之有?”吳貫三聞言,甚恚。
曰:“某奉參政檄耳,非索總管部曲也。
索總管自言善戰,如何一守此關,半月不能破敵?吾行當走訴于參政矣!” 索虎通在關上聞之,驚曰:“此宋人反間之計,欲吾兩人鹬蚌相争,坐受漁人之利。
”急令裨将二人,回南甯達知此意
中途聞蒯參政已在摩天嶺大破宋師,二将以南甯空虛,不如且襲南甯。
時寇節度攻打思恩,續取太平。
南甯雖有重兵鎮守,僅留萬戶周綸、虞候馬-、钤轄王梁三将守之。
三将不意元兵猝至,忙出迎敵。
索虎通戰敗三将。
吳貫三出其不意,襲了南甯。
三将忙引兵,退保橫州。
而寇節度在青龍嶺不知也,狄樞密方引重兵,直犯桂林,忽聞南甯得而忽失,急令衆将,倍道而進。
索虎通聞之,謂吳貫三日:“橫州三将,無能為也,公足以禦之。
如宋師大至,吾當親往抵敵。
”遂率本部兵駐守昆侖關,以拒宋師。
此關控制南甯各路,洵為天險。
狄樞密聞報,即于關外五十裡下寨。
越日,令狄勇引兵打關,關上灰瓶、-木、石子、弩矢交下。
人不敢近,引兵而退,回營複命。
樞密怒之,次日率衆将,自來關前讨戰,關上不理,樞密怒,命将士攻打。
忽關上一聲梆子響,發動車弩。
此弩運于車上,以十四石弩弓。
連着鐵鈎繩,車行軸轉,引弩弓持滿,弦挂牙上。
大箭一镞,刃長七寸,廣五寸,竿長三尺,圍五寸,以鐵葉為羽,左右各三箭,略小于中箭,牙以發箭,能高能遠,百步所中。
城垣罔不崩頹。
此法本用以攻城,索虎通轉用以禦敵,複以-糠蔽其目,灑以金汁等類,宋師如何敢近?狄樞密急麾将士速退,傷者辄斃,回營自思“此關不破,南甯如何得複?”随令軍中造木幔布幔之法。
木幔以闆為幔,立桔槔于車上,懸幔逼近關前;布幔用複布為之,或生牛皮,或氈毯等項,作為大幔,以弱竿懸之,動搖不定,弩矢雖利,中于幔上,亦無能為,軍士可于幔後,以神機铳擊敵。
諸将如法布置,擂鼓而進。
誰知索虎通亦有抵禦方法,宋軍中神機铳雖利,亦無所用。
關前要隘,又遍撒鐵菱角,及陷馬坑塹等類,軍中往來,甚是不便。
索虎通又暗使人于關外井中及有水草處,沉以毒藥,宋營将士飲之遂病。
狄樞密知之,即令鑒井而飲,一時無泉,樞密令擇地有黃羊糞者,必有水,軍士如法掘之,果然及泉。
相持十餘日,聞關上糧草甚足,屯于關後,可以持久。
狄樞密令軍士捕得野豬、獐、鹿等物,以艾置瓢中,開四孔系獸項下,針其尾端,望關後縱之,盡奔入積屯内,火起,盡焚其糧。
此着索虎通初未及料,失去辎重無數,甚是惱悔。
狄樞密見此關難以明攻,命掘子軍用蜀-鋤,尋着地脈,袕地道以攻之。
而索虎通深明地聽之法,常令少睡者枕空葫蘆卧聽,有人行四十裡外,東西南北皆知之。
至是因火獸燔其糧草,亦慮及此。
因就關内八方穿井,各深二丈。
以新甕薄皮-,口如鼓,令聰耳者于井中枕甕而聽,可知去關五百步。
一日審知宋師來掘閘門,即于近處,以乾艾一石,燒令煙出,用闆于袕下封之,而令煙洩,宋師掘子軍一隊,盡焦灼于内。
狄樞密見此計又不行,情知攻守,皆敵将所長,且别尋良策破之,既而歎曰:“先節度武襄,以元夜張宴,即奪此關;平侬智高,定國若不能破關,無顔對先人矣!”一日,偶問南甯守将其才何如?左右答曰:“慶遠副将吳貫三也,稍有權略,然不及索虎通遠甚。
”狄樞密聞言,遂遣諜者間之。
且說吳貫三本意,原以奉檄助戰,急欲蒯參政建立戰功,坐守南甯,甚非得已。
而索虎通臨行時,又以橫州三将無能,命與抵敵,心中未免怏怏。
宋營諜者知之,即散布流言,索總管欲并其軍,故不令立功,且言“前襲破南甯,皆索總管一人善戰之力,吳将軍适乘其便而已,何功之有?”吳貫三聞言,甚恚。
曰:“某奉參政檄耳,非索總管部曲也。
索總管自言善戰,如何一守此關,半月不能破敵?吾行當走訴于參政矣!” 索虎通在關上聞之,驚曰:“此宋人反間之計,欲吾兩人鹬蚌相争,坐受漁人之利。
”急令裨将二人,回南甯達知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