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 第四十七回 鳳凰台大開武選

關燈
第四十七回鳳凰台大開武選 元世祖二十八年,上都太原等處大饑;平陽地震。

    世祖禦殿,各處奏知下令赈恤。

    右丞何榮祖奏曰:“淮南自耶律淵陣亡後,行省參政梅殷,相繼戰死。

    壽陽不能讨平,陛下須诏文武,會議讨賊一事。

    ”世祖即定右丞相完澤,問以平賊方略。

     完澤奏曰:“壽陽合郡,賊盤踞已久,區區征調,人馬無多,京師宿多物故者,精兵亦少。

    不如即命集慶路安撫,自行招募,伺便圖之。

    一舉兩得。

    ”世祖允奏,即傳此诏,達至建康。

     時行省安撫,乃宣徽北院使塔思不花,一接此旨。

    即大閱士卒,武備一新,與僚佐商議,再行設法招募,以充行伍。

    有廣陵府統制鞠弋仲曰:“招募之法,前梅參政已于淮南行之。

     安撫欲選武略,何不竟設武科?俾天下英雄,盡赴建康選取。

     安撫親行典試,拔其尤者,練成一隊,為常勝軍。

    餘則分列各部。

    至選将之道,則以萬人敵者為上将。

    次者副之,又次者将為裨将。

    大選十八日,命自相角勝,則技藝盡矣。

    ”塔思不花喜曰:“不拘資格,不限貴賤,而以能者為尊。

    大選十八日,十萬師不難聚也。

    壽陽聞之,亦足以奪其氣矣。

    ”淮安兵馬使臧凱進曰:“安撫既開武選,須高設一台,台上陳設诏命,诰敕獎賞等項。

    台下角藝,勝者升台受賞。

    填寫诰身,補作某官某秩。

    至考取之法,首韬略,次弓矢、雜藝,次強大有力。

    一材一技,皆分别錄用。

    更宜設一典試都監,須足智多謀,勇冠三軍,方可當之。

    ”塔思不花撫掌稱善曰:“都監之設,凡應選者,須與比試。

    有能勝過都監者,方得上台受賞任職。

    否則仍歸卒伍。

    如此,不惟選舉不濫,亦足為朝廷生色。

    ”即有松江統制裴金仙、京口都督彭悅,齊聲曰:“典試都監之任,非鎮海将軍戚-不可。

    ”時戚-亦在座中,安撫欠身揖之。

    戚-起立曰:“安撫為平賊起見,大開武選,-不才,願以郭隗自任。

    ”安撫塔思不花大喜,即傳令出榜曉谕遠近,限以三月内齊,集建康應選,一面擇地建台。

    府尹周岐政曰:“建康乃文獻之邦,遍是名勝,然無過城西鳳凰台,即今之保甯寺也。

    宋元嘉中以鳳凰曾降此山,故建台。

    唐宋以來,名人多有題詠。

     李白所謂‘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是也。

    昔南朝陳将吳明徹,亦在此山,練兵伐魏。

    安撫即就此處建台,揆文奮武,亦有聲有色矣。

    ”塔思不花從之。

    即委官吏,預為應供。

     凡選場應用器物等項,無不兼備。

    惟候英雄畢集,登台閱武。

     此信一出,遠近無不周知。

    時登州府萊陽縣高麗村有一人,複姓勾龍,名闊海,力能扛鼎,稍涉書史。

    不事生産,落拓有大志。

    一聞此令,不覺技癢。

    數千裡赴選,一至建康。

    見人山人海,凡一技一長者,無不來歸,以求錄用。

    不數日,安撫使見期限已逾,應選者亦已畢集。

    訂期于上月初六日起,至廿四日止。

    先期射策,以衡武略。

    次則角藝,以校武力。

    又與文武将校等,拟就各款條例二十則,張挂台下。

    若能中選,依次擢用。

    衆人至初六日,皆紛紛攘攘,争往獻策。

    安撫與僚佐等逐一閱畢。

    大驚曰:“似此選舉,焉能拔十得五也?就中熟谙韬略者,不過十數人而已。

    若不分别去取,則-玉莫辨;若概用收錄,又濫于取材。

    欲僅錄此十餘人,又恐阻天下應選之意,奈何?”都監戚-進曰:“安撫開選,不專用射策,取韬略也。

     待角藝比武後,則優劣定矣。

    ”安撫允之。

     次日,戚都監結束停當,令台下校射,能于百步外箭中紅心者,上賞。

    戚都監下令畢,即下台縱馬。

    連發三矢,從此中紅心。

    隻見台左湧出一少年壯士,自稱南陽史忠,都監之射,不足為奇。

    亦縱馬連發三矢,不:上不下,不左不右,皆一貫出之。

    戚-贊聲未已,台西又出一碧眼紫髯者,大呼淮北馬昌,連放二矢,而于末後一箭,反背射之,亦中紅心。

    史忠驚訝,馬昌面有得色。

    忽台東湧出一人,面如重棗。

    大呼:“钜鹿人韓雙,待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