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 第二十九回 趙涪陵聘賢龍首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二十九回趙涪陵聘賢龍首
卻說涪陵即得漳州,用重兵控制邵武,以遏江右、閩中兩省援師,命馬遇樂、拓跋琳分頭領兵,略就近州縣,方欲傳檄以達廣南,再議進兵。
忽報皇甫-、馬遇陽由吉安回,至順昌,遇着二将引兵來降。
涪陵迎入。
二将俱虎頭燕颔,魁梧奇偉。
一見涪陵,納頭便拜。
涪陵慌忙扶起,再三勞慰,始叩姓名。
其一姓高,名耀卿,渤海人氏;其一延安人也,姓韓,名靖夏,曾為宋末留守司統制,一向隐身閩中,近聞殿下江右起義,因于九龍山集兵千人。
耀卿取了南靖、長泰二縣,靖夏亦攻破福甯州,有建甯路都統制遣兵來援,某二人合敗其師,方始來歸,無可表現,權将二郡作贽進見。
涪陵喜出望外,稱謝曰:“将軍等不忘故國,則南宋之中興有日矣!”遂登風月樓酌酒,與二将洗塵,又謂衆人曰:“大将已至,諸公當輪流把盞。
”隻見高耀卿推箸而起曰:“殿下此宴,賀功則可,若雲大将,則閩中尚有奇才,此人若至,國家厄運日消,恢複立見,縱使伯顔、張宏範複生,不足慮也。
”涪陵急問其人,耀卿曰:“馬邑人嶽燕超也,将略素裕,可當專阃之任。
二子鎮坤,俱非凡鳥。
燕超與耀卿契交最久,伯顔曾令魏天-以參政顯職聘之,不就。
則令州縣密捕除之,恐生異日之患,蓋陰以淮陰比燕超也。
今隐霞浦縣龍首山,殿下遣使聘之,則大事立成。
”涪陵問:“其人比将軍何如?”耀卿曰:“勝某十倍。
”涪陵疑信參半,韓靖夏亦亟言:“燕超可用,殿下不可錯過。
”有皇甫-起身願往招之。
涪陵曰:“古之聖王,側席求賢,不惜三聘五征。
國事既重,名賢自不可輕,宜遵造廬之禮,方足以表敬意。
”且說當時涪陵以高将軍權知兵馬事,總制邵武;韓将軍屯兵杉關,救應閩中,防建甯兵至;劉瑛、史進、拓跋琳領兵,控上梧、蓬頭、桂嶺三關,防脫脫兵,至救應江右諸郡。
各處要地,俱用将防守。
不日進征調用,收拾禮物,猶未起行,轅門上又傳廣南惠州府羅浮山有人奉表至,涪陵降階而迎,乃韓昭、李穆也。
二人叩見起居畢,奉表呈上,涪陵觀之,其表曰:伏聞殿下潛身海島,十載播越,中州鼎沸,無所統屬。
今天誘其衷,萬裡歸國,崛起雄師,使天下士大夫得以效死,圖報國恩,人意既諧,天時亦順,危運立時而銷,中興拭目可待。
夫以紫色餘分,拟亂正統,已令英雄短氣,志士灰心,況狂-及于聖天。
罪浮羸政,兇暴至于陵骨,虐逾曹瞞,軍民切齒。
中外一心,語雲:天生斯民,必有司牧。
當今司牧,非殿下而誰?獻公之子九人,晉文創霸漢家之厄十世,光武中興,師定閩廣,席卷荊湖,則大事可成,王業可興矣!仍遵航海國号,祥興二年,會合勤王義師,雄兵百萬,請約主盟,并示師期,先定廣南,預建國都,招魂二王,肅清陵墓,其餘地土,可傳檄而定,無任懇款之至,羅遊複宋營首領衛臣種世龍等,百拜謹表以聞。
大宋祥興二年八月初二日奉表韓昭李穆涪陵觀畢,喜極而泣。
叩問廣南用兵情形,噴噴稱羨,約以來歲之春,師過羅浮。
韓昭曰:“殿下之兵,朝至廣南,則廣南朝定,夕至廣南,則廣南夕定。
”李穆曰:“羅浮聚兵,三萬有餘,能征慣戰之将三十餘員,兵精糧足,所以不敢攻城掠地者,一以軍中無主,恢複尚屬虛名;一以廣南有一大将,尚未招降。
故遲疑至今,未敢妄發。
近聞殿下由江右入師閩中,羅浮士氣百倍,不必兩軍對壘,而勝負之形判然矣。
”涪陵見二人議論侃侃,舉止安詳,知是賢士,改容禮之,設宴款待,從容問及故國典要,條分縷晰,井井不亂。
涪陵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又有侯長孺、皇甫-等相陪談心,意更款洽。
涪陵私語左右曰:“吾不喜得羅浮書,喜得二賢士耳!”語罷即命皇甫-、侯長孺往羅浮報命,随帶馬遇樂、張懷亮及親随數人,望福甯州禮聘燕超。
不日遂達蔗洋,近福甯州西北,過太姥山,忽聞喊殺之聲,涪陵大驚。
登高而望,見曠野平原間,有二将面如傳粉,唇若塗朱,弱冠年紀,凜凜威風,一持梨花長槍,一舞方天畫戟,二人正鏖戰不休,殺得性起,如雪花紛紛亂舞,又似白龍攫雲拿霧,騰空矢矯,惟見寒芒隐隐,不露人身。
張懷亮、馬遇樂亦極口稱賞,均喝采不已。
時已過午,二将戰了一會,勒馬大笑而去。
涪陵心慕其人,思蹤迹之,但求賢來遇,隻得先縱馬下嶺,約行裡許,見空山落寞,草荒人稀,薜蘿縱橫,夾道皆碧苔青藓,愈行愈遠,無可問途,從石蹬峻-中,纡折出峪,恍聞馬蹄鸾鈴之聲,遙見鏖戰二少年驟馬嶺上,其行如駛。
張懷亮大呼問:“誰?”其一按辔而去,其一停馬審視。
張懷亮始向前問路。
少年飛馬而去,見一行人衆,舉止非凡,便先問訊。
張懷亮曰:“我等奉趙殿下往龍首山,訪賢至此。
”少者曰:“誰為趙殿下?将訪誰也?”懷亮曰:“前面紫衣骢馬者,即宋涪陵公也,将訪嶽賢士燕超。
”少年聽罷,大驚,下馬拜伏于地。
涪陵忙令扶起。
少年曰:“某即燕超之長子,嶽鎮也。
殿下至此,有失祗侯。
”涪陵大喜曰:“前面演武者,想即
忽報皇甫-、馬遇陽由吉安回,至順昌,遇着二将引兵來降。
涪陵迎入。
二将俱虎頭燕颔,魁梧奇偉。
一見涪陵,納頭便拜。
涪陵慌忙扶起,再三勞慰,始叩姓名。
其一姓高,名耀卿,渤海人氏;其一延安人也,姓韓,名靖夏,曾為宋末留守司統制,一向隐身閩中,近聞殿下江右起義,因于九龍山集兵千人。
耀卿取了南靖、長泰二縣,靖夏亦攻破福甯州,有建甯路都統制遣兵來援,某二人合敗其師,方始來歸,無可表現,權将二郡作贽進見。
涪陵喜出望外,稱謝曰:“将軍等不忘故國,則南宋之中興有日矣!”遂登風月樓酌酒,與二将洗塵,又謂衆人曰:“大将已至,諸公當輪流把盞。
”隻見高耀卿推箸而起曰:“殿下此宴,賀功則可,若雲大将,則閩中尚有奇才,此人若至,國家厄運日消,恢複立見,縱使伯顔、張宏範複生,不足慮也。
”涪陵急問其人,耀卿曰:“馬邑人嶽燕超也,将略素裕,可當專阃之任。
二子鎮坤,俱非凡鳥。
燕超與耀卿契交最久,伯顔曾令魏天-以參政顯職聘之,不就。
則令州縣密捕除之,恐生異日之患,蓋陰以淮陰比燕超也。
今隐霞浦縣龍首山,殿下遣使聘之,則大事立成。
”涪陵問:“其人比将軍何如?”耀卿曰:“勝某十倍。
”涪陵疑信參半,韓靖夏亦亟言:“燕超可用,殿下不可錯過。
”有皇甫-起身願往招之。
涪陵曰:“古之聖王,側席求賢,不惜三聘五征。
國事既重,名賢自不可輕,宜遵造廬之禮,方足以表敬意。
”且說當時涪陵以高将軍權知兵馬事,總制邵武;韓将軍屯兵杉關,救應閩中,防建甯兵至;劉瑛、史進、拓跋琳領兵,控上梧、蓬頭、桂嶺三關,防脫脫兵,至救應江右諸郡。
各處要地,俱用将防守。
不日進征調用,收拾禮物,猶未起行,轅門上又傳廣南惠州府羅浮山有人奉表至,涪陵降階而迎,乃韓昭、李穆也。
二人叩見起居畢,奉表呈上,涪陵觀之,其表曰:伏聞殿下潛身海島,十載播越,中州鼎沸,無所統屬。
今天誘其衷,萬裡歸國,崛起雄師,使天下士大夫得以效死,圖報國恩,人意既諧,天時亦順,危運立時而銷,中興拭目可待。
夫以紫色餘分,拟亂正統,已令英雄短氣,志士灰心,況狂-及于聖天。
罪浮羸政,兇暴至于陵骨,虐逾曹瞞,軍民切齒。
中外一心,語雲:天生斯民,必有司牧。
當今司牧,非殿下而誰?獻公之子九人,晉文創霸漢家之厄十世,光武中興,師定閩廣,席卷荊湖,則大事可成,王業可興矣!仍遵航海國号,祥興二年,會合勤王義師,雄兵百萬,請約主盟,并示師期,先定廣南,預建國都,招魂二王,肅清陵墓,其餘地土,可傳檄而定,無任懇款之至,羅遊複宋營首領衛臣種世龍等,百拜謹表以聞。
大宋祥興二年八月初二日奉表韓昭李穆涪陵觀畢,喜極而泣。
叩問廣南用兵情形,噴噴稱羨,約以來歲之春,師過羅浮。
韓昭曰:“殿下之兵,朝至廣南,則廣南朝定,夕至廣南,則廣南夕定。
”李穆曰:“羅浮聚兵,三萬有餘,能征慣戰之将三十餘員,兵精糧足,所以不敢攻城掠地者,一以軍中無主,恢複尚屬虛名;一以廣南有一大将,尚未招降。
故遲疑至今,未敢妄發。
近聞殿下由江右入師閩中,羅浮士氣百倍,不必兩軍對壘,而勝負之形判然矣。
”涪陵見二人議論侃侃,舉止安詳,知是賢士,改容禮之,設宴款待,從容問及故國典要,條分縷晰,井井不亂。
涪陵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又有侯長孺、皇甫-等相陪談心,意更款洽。
涪陵私語左右曰:“吾不喜得羅浮書,喜得二賢士耳!”語罷即命皇甫-、侯長孺往羅浮報命,随帶馬遇樂、張懷亮及親随數人,望福甯州禮聘燕超。
不日遂達蔗洋,近福甯州西北,過太姥山,忽聞喊殺之聲,涪陵大驚。
登高而望,見曠野平原間,有二将面如傳粉,唇若塗朱,弱冠年紀,凜凜威風,一持梨花長槍,一舞方天畫戟,二人正鏖戰不休,殺得性起,如雪花紛紛亂舞,又似白龍攫雲拿霧,騰空矢矯,惟見寒芒隐隐,不露人身。
張懷亮、馬遇樂亦極口稱賞,均喝采不已。
時已過午,二将戰了一會,勒馬大笑而去。
涪陵心慕其人,思蹤迹之,但求賢來遇,隻得先縱馬下嶺,約行裡許,見空山落寞,草荒人稀,薜蘿縱橫,夾道皆碧苔青藓,愈行愈遠,無可問途,從石蹬峻-中,纡折出峪,恍聞馬蹄鸾鈴之聲,遙見鏖戰二少年驟馬嶺上,其行如駛。
張懷亮大呼問:“誰?”其一按辔而去,其一停馬審視。
張懷亮始向前問路。
少年飛馬而去,見一行人衆,舉止非凡,便先問訊。
張懷亮曰:“我等奉趙殿下往龍首山,訪賢至此。
”少者曰:“誰為趙殿下?将訪誰也?”懷亮曰:“前面紫衣骢馬者,即宋涪陵公也,将訪嶽賢士燕超。
”少年聽罷,大驚,下馬拜伏于地。
涪陵忙令扶起。
少年曰:“某即燕超之長子,嶽鎮也。
殿下至此,有失祗侯。
”涪陵大喜曰:“前面演武者,想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