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 第二十六回 涪陵公兵進邵武

關燈
了飛狐嶺,報人中軍繼進。

    沿途山勢兇惡,林木叢雜。

    劉瑛、史進率軍士緩緩而行。

    忽路旁飛起一鳥,狀如鸱-,蓬首而人面,足如人手,向着衆兵長鳴曰:“。

    ”三軍突見異鳥,無不駭然,齊聲呐喊。

    史進引弓一發,帶箭望西南而去,一時驚動山谷。

    又出一蛇,長過數尋,青黃其色,青黑其首,蜿蜒昂頭,高起丈餘,尾如風聲。

    見人如飛而來,三軍慌忙一齊亂箭射去。

    蛇尚翹首四望,目炜炜有光,鳴聲如磬,口出毒整,狀如炊煙。

    觸者皆頭悶眼暈,嘔吐不止,三軍不敢前進。

    中軍拓跋琳大怒,欲仗劍往斬之。

    涪陵止之曰:“将軍雖勇,奈有毒螫,不可近身。

    ”命軍工以神臂弓射之,然蛇近,無有躲處。

    軍士皆遠遠而射,百步之外,多不能中。

    馬晉臣請以轟天雷擊之,軍士急安置炮座,方欲發動藥線,誰知炮不舉火,衆軍錯愕,不知所出。

    蛇已張吻乘勢飛來,一時軍士奔走不及者,咋而食之,齧者立斃,觸者皆頭痛欲裂。

    瞬息之間,蛇已化為悠然丈夫,長有丈餘,高語曰:“餘玉京王世子,将過柴桑,歸洞庭。

    爾非寄奴,焉能阻吾去路?”諸将駭絕,面面相觑。

    涪陵拽滿雕弓,嗖的一矢,丈夫頓仆,仍化為蛇。

    涪陵事急智生,急命軍中取一鬥雞來。

    雞聞螫氣,振翼長鳴,毒整全無。

    再鳴一聲,蛇已俯首。

     衆軍刀槍并舉,砍碎為泥。

    少時軍士受毒者,俱大吐不止。

    衆将問其故,涪陵曰:“雞食百蟲,能吸毒螫,此夏禹制驕蟲法也。

    ”。

    衆将皆曰:“蛇之大者,至此無以加矣。

    非殿下以法斃之,其毒幾不可制。

    ”涪陵曰:“蛇之大者,固不止此。

    然某昔在暹羅時,飲過香雪春,味甚甘美,其蛇可以釀酒。

    又在海上遇鲛人時,見一異蛇,闊五寸,長五寸,厚一寸,首尾俱齊,如綢帛,五色相錯而方。

    口大如鬥,某不知為蛇,而以為手巾也。

    方欲拾之,鲛人曰:‘此扁蛇也。

    ’某方悚然。

    少時其行如飛,比狡兔更速。

    始知蛇更有扁蛇、圓蛇、方蛇之類。

     但不知此蛇,自言為玉京王世子,過柴桑,歸洞庭,作何解耳?”時候長孺随行在軍,進曰:“昔安期生,每跨蛇以朝玉京,故謂蛇為玉京子。

    又柴桑有地,名曰“蛇裡,”意者過蛇裡乎? 寄奴新洲射蛇,固以殿下今舊一箭應之。

    而又雲歸洞庭者,必是巴蛇。

    方有此巨,即吞象之蛇也。

    ”涪陵問:“巴蛇,何以于洞庭見之?”長孺曰:“夏時後羿,射殺一巴蛇,在洞庭湖邊,腐後,其骨撐持若陵,故曰:‘巴陵’此其證也。

    又帝堯有善射之臣,曰羿,擒封豕于桑林,屠長蛇于洞庭。

    合而考之,總不外巴陵取義一事。

    故知此蛇,必巴蛇也。

    ”涪陵甚喜長孺考據之精,諸将皆歎其博洽。

    遂傳令大軍起行,直叩杉關。

     且說杉關乃邵武咽喉,有都督韋權、總統曹瑜、副使李繼業三将把守,共有五千人馬。

    聞宋兵至,大開關門出戰。

    劉-與曹瑜交馬,十餘合,曹瑜詐敗而走,劉-欺曹瑜年老,縱馬來追。

    李繼業引伏兵殺出,宋師被圍。

    劉-左右沖突不出。

    正在危急,忽史進引一支人馬,從東南沖突而來,将元兵分為兩段,劉-始得全軍而還。

    韋權、曹瑜商議曰:“宋師此來,鋒芒甚銳,須如此如此,方能取勝。

    ”李繼業随遣健将李弼、吳宣去訖。

    令守關軍士多設炮石弓弩,閉關固守,不與交鋒。

    相持不止一日。

    涪陵營中,漸次糧草不繼。

    按日計程,馬遇陽應該五日前運糧早至,遲延許久,沿途恐有疏虞。

    急令拓跋琳引本部兵去催趕接應。

    拓跋琳去後三日,更無回音,軍心慌亂。

     一連數日,士卒全無支給,口出怨言。

    涪陵行坐不安,又命史進火速前去催督。

    史進猶未起身,忽杉關上擂鼓搖旗,呐喊而來。

    軍士皆無鬥志,喜得衆将堅布鹿角,緊閉營門,用神臂弓,翼以破敵弓退之。

    皇甫-又進連弩法,侯長孺又造霹靂炮,士卒皆忍饑死守,營不得破。

     且說馬遇陽押定糧草,惟慮着飛狐嶺路途險隘,不防卧佛岩相去十裡蜈蚣嶺,兩廂俱是峭壁,孤懸一徑。

    出峪二小路,一達杉關,一通蓬頭寨。

    惟過嶺一徑,路稍平坦,差遠數裡,乃杉關大路。

    馬遇陽催趕糧運,一心趕急,直取小徑入峪。

    四望見南道路狹,草木蓊郁,心中狐疑,約住人夫,命哨探而進。

     言未已,忽一聲梆子響,李弼一軍殺出,箭如飛蝗。

    馬遇陽不敢戀戰,慌忙且退。

    後面吳宜又引兵截住去路,馬遇陽叫苦不疊,又逼隘道,無力可展,令軍士舍命而護定糧車,腹背受敵。

     看看勢力不支,搶去糧車無數,挨至晚下。

    馬遇陽幾次突圍,欲奪路出走,皆被亂箭射回。

    元兵前後緊緊圍定。

    星月之下,俱不敢少懈,披甲荷戈,松風刺骨。

    又聞草蟲亂鳴,入耳凄楚。

     惟見宿草遍野,滿目蕭條。

    一片英雄心,幾乎化為烏有。

    馬遇陽仰天歎曰:“天不欲複興大宋也,何其絕人太甚耶!”遇陽心中十分惶惑,恐軍中無糧,軍心有變。

    又慮身入險地,無從用武。

    左右尋思,來日不可不死中求生。

    一時一股雄心,按納不住,似左右麾下,不少千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