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 第十七回 壽陽城錫帛僭号

關燈
甯國府,藍天蔚襲吳興,邢士龍襲廣德。

    三路俱有捷音。

    又聞楊鎮龍兵敗赴淮而死,正欲領兵來争太平。

    史獻(白壽)曰:“太平不可得也。

    ”錫帛問故,史獻(白壽)曰:“太平府乃金陵門戶,前以疏虞偶爾失陷,今既恢複,豈無重兵沿江防守。

    即長江千裡,互有聲援,牛渚采石,萬難飛渡。

    況耶律淵智勇兼備,不可輕敵,既無成算,徒勞師動衆,取他人笑耳。

    為今之計,大王宜先正名号,鼓勵将士,觀釁而動,再議興師未遲。

    ”錫帛大喜。

    旬日間,有萬俟蛎、莫綏猷二人來投,又有楊鎮龍部下耿星星、孫虎、樂螭皆來歸順。

    自此謀臣如雲,将士如雨。

    錫帛遂撥兵五千,令其兄開岐率領龐奮、褚點鎮守鳳陽。

    所轄州縣錢糧移屯萬歲山。

    刑士龍領水兵三千,就淮水下寨。

    其甯國吳興、廣德等處俱遺骁将分兵鎮之。

    自統諸将,率大軍仍回壽陽,自稱淮南王。

    以賈智深為左相,史獻(白壽)為右相,權軍國重事,莫綏猷為參議,萬俟蛎為司農卿,理錢糧度支,藍天蔚為統制兵馬大元帥,邢士龍為水軍都部署,龐奮、褚點皆團練使,新降若耿星星等俱授指揮。

    封其兄開岐為甯國公兼鳳陽留守,杞、梓二子見質廣陵,即以楠為世子,而以紫金山為雄武營。

    壽陽城中,建立宮殿,出入皆警跸。

    莫綏猷請立宗廟,崇祀三代,錫帛從之。

    然錫帛本以王姓遺孽,冒秦氏後裔。

    秦氏自孝宗時,已盡流嶺南。

    甯宗登極,并沒其姓。

    惟家資巨萬,皆昔年屏塞人主開門受賂所得。

    曆高宗、孝宗、甯宗三朝,不過敕令緻仕,徒置嶺南,奪其爵谥而已,皆未籍其家,故猶永保其富,儲藏既廣,久蓄異心。

    元兵南下後,仍返江陵,自複其姓。

    錫帛以其父考皆不顯,廟中設為配享,而祀埙、堪、坦三人為曾祖。

     熹為高祖,桧為太祖。

    萬俟蛎又請書一德格天匾額于廟,并錄紹興時靜江知府呂願中所作秦城王氣詩以獻。

    錫帛見二人舉措,十分稱意,無不從之。

    并賈史四人,皆托心腹,預贊機密。

     忽一日,錫帛與萬俟蛎議論,各處錢糧戶口,并聚斂榷取之法。

     萬俟蛎乃是個刻薄小民的慣家,條陳理财一事,被他搜括得毫發不漏。

    錫帛大喜,手撫其背曰:“卿初投孤時,見卿僬僚伛偻,孤以為不足齒之伧。

    今條陳大略,雖桑弘羊利析秋毫,不足過也。

    卿可謂孤之王猛矣。

    ”即加以參政之職,萬俟蛎叩謝。

     此時兩淮百姓,要生不能,求死不得,饑寒困苦,道-相望。

     被萬俟蛎多方設法,羁縻牽制,思逃遁他方,亦俱不能越境。

     争奪錫帛軍糧既廣,又命藍天蔚整頓兵馬,不日争奪就近州郡。

     有安豐路經略宣撫副使董文炳聞知,大驚不疊,星夜奏入燕京去了。

    且說涪陵與馬氏弟兄離了占城國赤城堡,望交趾迤逦進發,晝夜兼行,隻期十餘日直達瓊州,便抵廣南。

    忽一夜轉了風,星月無光,昏黑中飓風突起,波濤洶湧,船勢颠簸不定。

     涪陵忙持定風珠,船頭坐定,大洋不辨東南,又恐落套,隻好随風漂去。

    一時舟行如駛,且喜此珠果系異寶,當風而立,便一直吹去。

    船仍端然不動。

    三人與掌針水手,徹夜不敢瞑目。

     呆呆看着,候至天明。

    水手認定風色,大驚曰:“不好了,此是小琉球國北界,近福建洋。

    ”幾次下不着碇,風愈發愈緊,益加迅速。

    又是數日,直至松江府上海縣東洋,方排(舟定) 泊下。

    遠遠望見黃浦,又墟煙缥缈間,有小舟飛也似來。

    涪陵三人始登小舟,不一會上岸入城,恰至上海。

    縣令擺道而來,旌旗對對,鹵簿前呵。

    涪陵一見故國衣冠,禮樂制度,大非往昔,真是風景不殊。

    舉目有山河之異,暗暗垂淚歎曰:“某等竟作南冠楚囚也。

    ”又見處處遵行大元正朔,涪陵一時心頭火起,指定城中大言曰:“趙某若得光複舊物,正朔仍當還我。

     軍民違者,以叛逆論罪。

    ”言未畢,忽旁立一人大喝曰:“何來賊匪,在此私探?衆人作速拿獲,送官正法!”三人大驚,未知如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