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海 第十回 遁空門惘惘怅情天 遭故劍忙忙逃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鶴亭聽得伯和又去了,隻長歎了一聲道:“女兒!這是你的命,我也無可如何的了!”棣華不覺流下淚來。
鶴亭也無心再問,搭讪着走了下來,也不去再尋伯和,隻索由他浪蕩着去。
心中還打算他在外面受盡了折磨,或有回心轉意之日。
誰知伯和這番出去,竟至無可跟尋。
可憐棣華寸心如結,說不盡那一種抑郁纏綿,有時他姨娘過來勸慰,倒觸起他思念母親的心事來。
從此恹恹成病,茶飯少進,日見消瘦起來。
張鶴亭愛女心切,想設法尋回伯和,再為解勸。
又怕他仍要逃避,反與女兒添此病症,真是左右為難。
這天店中無事,便回到家中看望女兒。
棣華正在倚枕憩息。
鶴亭坐定,先說些閑話,慢慢提到伯和這件事來,因歎口氣道:“論起來,這件事總是我誤了女兒。
當日陳氏來求親時,你們隻有十二三歲,不應該草草答應了他,以緻今日之誤。
”棣華道:“父親千萬不可如此說,天下事莫非前定,米已成飯,女兒斷不敢怨天尤人,此刻隻有聽其自然罷了。
隻念着當日同居時,陳家兩老待女兒甚是多情,此時定了翁姑之分,女兒未曾盡得一點孝心。
他又不幸遇了那一班損友,學的流連忘返,女兒德薄,不能感格得他回心,此正是女兒罪案,父親何故引起過來?”①鶴亭道:“我此刻想了一個主意,且把他尋回來,也不必要他戒煙,便設了煙具,盡他去吃,擇日先成了禮,把他招贅在家,然後由女兒慢慢勸他,或者他仍舊讀書,或者在店裡幫着做事也好。
隻是我又愁到一層:萬一他成親之後,依然如此,豈不更是為難?”②棣華道:“論理,這等事不是女孩兒家可以插口的,然而事至今日,也是無可如何,父親隻管照此辦去。
女兒想,古人有言:‘至誠金石為開。
’到了成親之後,女兒仗着一片血誠,或者可以感格得過來,也未可定。
③萬一不能,那就應了《孟子》兩句話:‘莫之為而為者,雲也;莫之緻而緻者,命也。
’④惟有自己安命,斷不敢有所怨尤。
此時我們不知他蹤迹便了,已經知道了他的蹤迹,倘再遷延不辦,萬一他在外面折磨壞了,就是父親也無以對其父母。
”⑤鶴亭聽了,點頭不語,良久乃道:“如此,我便去尋他來便了。
”說罷,徑自出來,暗想:我這個賢慧女兒,可惜錯配了這個混賬東西,總是當日自己輕于然諾所至—— ①堂堂正大,非盡兒女私情也。
②早點出這個主意隻怕還好。
③此等人還望可以感格,真是癡絕。
④此女乃熟讀《孟子》,一笑。
⑤誰知果然不出卿之所料。
看了這件事,這早訂婚姻,是幹不得的!①一面想着,便順着腳步,去三馬路煙館裡訪蔔書銘,問伯和下落。
書銘道:“他近來貧病交迫,前兩天還到我這裡來,借了兩角洋錢去,病的不成個樣子。
②我還勸他說:‘丈人待你很好,你為甚不願在那裡?何不仍到丈人家去?他那裡未必多了你一個人吃飯。
’他倒說:‘我不慣仰人眉睫。
’③我聽了這句話,倒不便再勸他了。
”鶴亭聽了,笑不得,惱不得,隻是歎氣,因央求書銘代為尋覓。
書銘便叫一個夥計去尋。
去了許久,回來說道:“他病的了不得,本來住在虹口廣華昌小煙館裡,後來人家因他病的過重了,恐怕有甚不測,便把他送到廣肇醫院去了。
”鶴亭聽說,吃了一驚,連忙别過書銘,坐了車子,趕到廣肇醫院去看。
隻見伯和十分昏沉。
問那伏侍病人的人要了藥方來看,開的脈案是瘧疾轉傷寒,是個險症。
急的搓手頓足,走近伯和榻前問道:“賢婿,你覺得怎樣了?”伯和張開眼睛看了一看,仍複閉上答道:“不怎樣。
”再問他時,便不答了。
④ 鶴亭無奈,隻得叮囑伏侍的人,小心伏侍,等病好了,自當重重酬謝。
說罷,自回家去。
思量此事,告訴棣華不好,不告訴也不好,躊躇沒了主意—— ①有小兒女之人聽着,不可随意作小說讀過也。
②寫盡蕩子下場。
③算是他的志氣,一笑。
④寫病情如見。
回到家去,隻得含糊說是伯和有點病,等好了就來。
禁不得棣華百般追問,問是甚麼病?病在那裡,既然病了,為甚不叫他到家來養病?鶴亭被他追問不過,隻得直說了。
①。
棣華大驚道:“這個如何使得!醫院雖說有人伏侍,那都是公衆的人,要茶要水,怎得便當?父親為甚不叫他到家來養病?” 鶴亭歎道:“我問他說話,他都不答應了,怎麼再和他說話?” 棣華更是驚慌,也顧不得甚麼了,便道:“父親,可容女兒去看他一看?”鶴亭道:“去就是了,隻是不可過于勸他家來。
他不願到我家,總是另外有甚意見?此時他病的不能動了,本來不難把他擡來了,争奈他向來不願意的,一旦乘其不能拒抗的時候,強了他來,未免心中要動氣,病人動了氣,豈不是代他添病麼?”②說罷,便叫包
鶴亭也無心再問,搭讪着走了下來,也不去再尋伯和,隻索由他浪蕩着去。
心中還打算他在外面受盡了折磨,或有回心轉意之日。
誰知伯和這番出去,竟至無可跟尋。
可憐棣華寸心如結,說不盡那一種抑郁纏綿,有時他姨娘過來勸慰,倒觸起他思念母親的心事來。
從此恹恹成病,茶飯少進,日見消瘦起來。
張鶴亭愛女心切,想設法尋回伯和,再為解勸。
又怕他仍要逃避,反與女兒添此病症,真是左右為難。
這天店中無事,便回到家中看望女兒。
棣華正在倚枕憩息。
鶴亭坐定,先說些閑話,慢慢提到伯和這件事來,因歎口氣道:“論起來,這件事總是我誤了女兒。
當日陳氏來求親時,你們隻有十二三歲,不應該草草答應了他,以緻今日之誤。
”棣華道:“父親千萬不可如此說,天下事莫非前定,米已成飯,女兒斷不敢怨天尤人,此刻隻有聽其自然罷了。
隻念着當日同居時,陳家兩老待女兒甚是多情,此時定了翁姑之分,女兒未曾盡得一點孝心。
他又不幸遇了那一班損友,學的流連忘返,女兒德薄,不能感格得他回心,此正是女兒罪案,父親何故引起過來?”①鶴亭道:“我此刻想了一個主意,且把他尋回來,也不必要他戒煙,便設了煙具,盡他去吃,擇日先成了禮,把他招贅在家,然後由女兒慢慢勸他,或者他仍舊讀書,或者在店裡幫着做事也好。
隻是我又愁到一層:萬一他成親之後,依然如此,豈不更是為難?”②棣華道:“論理,這等事不是女孩兒家可以插口的,然而事至今日,也是無可如何,父親隻管照此辦去。
女兒想,古人有言:‘至誠金石為開。
’到了成親之後,女兒仗着一片血誠,或者可以感格得過來,也未可定。
③萬一不能,那就應了《孟子》兩句話:‘莫之為而為者,雲也;莫之緻而緻者,命也。
’④惟有自己安命,斷不敢有所怨尤。
此時我們不知他蹤迹便了,已經知道了他的蹤迹,倘再遷延不辦,萬一他在外面折磨壞了,就是父親也無以對其父母。
”⑤鶴亭聽了,點頭不語,良久乃道:“如此,我便去尋他來便了。
”說罷,徑自出來,暗想:我這個賢慧女兒,可惜錯配了這個混賬東西,總是當日自己輕于然諾所至—— ①堂堂正大,非盡兒女私情也。
②早點出這個主意隻怕還好。
③此等人還望可以感格,真是癡絕。
④此女乃熟讀《孟子》,一笑。
⑤誰知果然不出卿之所料。
看了這件事,這早訂婚姻,是幹不得的!①一面想着,便順着腳步,去三馬路煙館裡訪蔔書銘,問伯和下落。
書銘道:“他近來貧病交迫,前兩天還到我這裡來,借了兩角洋錢去,病的不成個樣子。
②我還勸他說:‘丈人待你很好,你為甚不願在那裡?何不仍到丈人家去?他那裡未必多了你一個人吃飯。
’他倒說:‘我不慣仰人眉睫。
’③我聽了這句話,倒不便再勸他了。
”鶴亭聽了,笑不得,惱不得,隻是歎氣,因央求書銘代為尋覓。
書銘便叫一個夥計去尋。
去了許久,回來說道:“他病的了不得,本來住在虹口廣華昌小煙館裡,後來人家因他病的過重了,恐怕有甚不測,便把他送到廣肇醫院去了。
”鶴亭聽說,吃了一驚,連忙别過書銘,坐了車子,趕到廣肇醫院去看。
隻見伯和十分昏沉。
問那伏侍病人的人要了藥方來看,開的脈案是瘧疾轉傷寒,是個險症。
急的搓手頓足,走近伯和榻前問道:“賢婿,你覺得怎樣了?”伯和張開眼睛看了一看,仍複閉上答道:“不怎樣。
”再問他時,便不答了。
④ 鶴亭無奈,隻得叮囑伏侍的人,小心伏侍,等病好了,自當重重酬謝。
說罷,自回家去。
思量此事,告訴棣華不好,不告訴也不好,躊躇沒了主意—— ①有小兒女之人聽着,不可随意作小說讀過也。
②寫盡蕩子下場。
③算是他的志氣,一笑。
④寫病情如見。
回到家去,隻得含糊說是伯和有點病,等好了就來。
禁不得棣華百般追問,問是甚麼病?病在那裡,既然病了,為甚不叫他到家來養病?鶴亭被他追問不過,隻得直說了。
①。
棣華大驚道:“這個如何使得!醫院雖說有人伏侍,那都是公衆的人,要茶要水,怎得便當?父親為甚不叫他到家來養病?” 鶴亭歎道:“我問他說話,他都不答應了,怎麼再和他說話?” 棣華更是驚慌,也顧不得甚麼了,便道:“父親,可容女兒去看他一看?”鶴亭道:“去就是了,隻是不可過于勸他家來。
他不願到我家,總是另外有甚意見?此時他病的不能動了,本來不難把他擡來了,争奈他向來不願意的,一旦乘其不能拒抗的時候,強了他來,未免心中要動氣,病人動了氣,豈不是代他添病麼?”②說罷,便叫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