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海 第七回 巧應對安穩出危途 誤因循夫妻遭毒手

關燈
掩好了門,便在旁邊一張椅子上坐定。

    坐了良久,不見一人。

    捱到後面窺探,隻見後面一個院子,院子裡面,三間平屋。

    廂房便是廚房,鍋竈塵封,像許久沒有動用的樣子。

    仗着膽,走到平屋裡一看,也不見一人,隻有八個大衣箱放在地下。

    回到鋪面上一看,原來是一家藥店,竟是空無一人的了。

    ①于是先把門下了拴,在櫃内搜尋,見了些熟地、黃精之類,便拿來歸在一處,打算把他代糧,在此權過幾天。

    又搜出好些膏藥,便不管對不對,先拿兩貼在傷口上貼了。

    自家仔細體察,方知這槍彈中在大腿旁邊的肉上,幸而未對着骨頭,便穿肉而過的。

    貼了膏藥,便走到平屋裡去。

     把衣箱提了提,卻是很沉重的。

    旁邊一張床,無褥無席,隻得掃了灰塵,胡亂躺下。

    從此就在這藥鋪裡暫時躲避。

    ②—— ①直到此時,方知是藥店,極寫慌張情狀也。

     ②使棣華知之,不知如何心痛也。

     過了五六天,總無人來,那傷口慢慢的好了。

    卻是那可以代糧的藥也要盡了,打算舍了此處,再奔他處。

    忽然一天,外面打門聲甚急,心中暗想:不好了,這是主人來了,如何對付他呢?忽又聽得門外說話的聲音,不是中國人,心中益發害怕,不敢開門,隻坐在裡面平房裡發怔。

    此時外面打門之聲更急,再聽時,竟不是叩門,是拿重東西撞門的聲音,益覺慌做一團,不敢轉動。

    忽聽得“砰訇”一聲,門已開了,闖進了一群人。

    定睛看時,五個是洋人,兩個是華人。

    五個洋人都拿着洋槍,先在鋪面上看了一遍,然後一同進來。

    伯和此時走投無路,暗暗叫苦道:“今番死也!”那洋人看見了,便叽叽咕咕說了幾句話,旁邊那華人便傳話道:“兵頭問:‘你是甚麼人?在這裡做甚麼?’”伯和知道這華人是個通事,頓時生出機變來道:“我是這鋪子裡的夥計,東家避亂去了,叫我代他看守鋪戶的。

    ”①通事轉告了洋人。

    又問:“你守了多少日子了?”伯和道:“一個多月了。

    ”通事又和洋人說了好幾句話。

    又問:“你莫非撒謊?這一個多月你吃甚麼?喝甚麼?”伯和道:“我一月以來,隻吃些熟地黃精之類當飯;噙點烏梅代茶。

    ”說罷,在床頭上取出熟地、烏梅給他看。

    通事又與洋人說了好幾句。

    那洋人又取那烏梅在舌尖上舐了一下,笑了一笑,又說了幾句。

    通事便道:“兵頭說,‘難得中國有你這等好人。

    ’你這裡有甚麼貴重東西?要到那裡去?你說了,兵頭給你照會,送你出境。

    ”伯和道:“也沒有甚麼貴重東西,隻有這八口箱子。

    我和東家都是廣東人,東家先回廣東去了,臨行時,叫我得便代他帶這八口箱子回去。

    ”通事吃驚道:“怎麼你是廣東人,一口的北邊話?”伯和道:“在北邊多年了。

    ” 通事道:“如此我們是同鄉,不知你還會打鄉談不會?”伯和道:“如何不會?”便和他說了兩句廣東土話。

    通事大喜,又對洋人說了。

    那洋人便在衣袋裡取出洋紙、鉛筆,畫了許多洋字,交給伯和。

    通事道:“這個便是照會,你拿了這個,有洋人問你,你隻要拿給他看,便沒有留難的了。

    你在這裡等着,我叫人來代你挑了箱子,到至河沿,雇了小船,駁到大沽,便有煙台放來的運船,可以附了到煙台,再附輪船回去。

    ” 伯和不勝之喜,謝了又謝,送出大門—— ①虧他這等機變。

     不一會,果然來了十多人,口稱奉了洋大人之命,來代搬行李的。

    伯和便叫他們把八口皮箱扛了,徑扛到至河沿,叫了一隻小船,運将下去。

    衆人便要散去,①伯和叫住,解開了腿帶,取了一片金葉,給作扛力錢。

    衆人歡呼拜謝而去。

    這裡小船,便搖向大沽去—— ①洋大人之命,即連工錢也不索,可歎。

     一路上有那洋兵巡哨小船,伯和都拿出照會給他看,他看過了便放行,果然沿途無阻。

    到得大沽,果然泊了幾十号運糧船。

    伯和便上了一船,叫人把八口皮箱搬運上來,揀了一席之地坐下,又取了一片金葉,謝了小船戶。

    此時倚定船艙,回想自出京以來,以至今日,猶如做夢一般。

    同船之人,無非是流離失散的,也有失了子女的,也有失了父母兄弟的,如今聚在一起,真是“流淚眼看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一個個都是愁眉雙鎖,短歎長籲。

    伯和對此景象,也不免勾起心事來。

    念着父母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