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海 第一回 訂婚姻掌判代通詞 遭離亂荒村撄小極

關燈
我提起筆來,要叙一段故事。

    未下筆之先,先把這件事從頭至尾想了一遍。

    這段故事,叙将出來,可以叫得做寫情小說。

    我素常立過一個議論,說人之有情,系與生俱生,未解人事以前便有了情。

    大抵嬰兒一啼一笑都是情,并不是那俗人說的“情窦初開”那個“情”字。

    要知俗人說的情,單知道兒女私情是情;我說那與生俱來的情,是說先天種在心裡,将來長大,沒有一處用不着這個“情”字,但看他如何施展罷了。

    對于君國施展起來便是忠,對于父母施展起來便是孝,對于子女施展起來便是慈,對于朋友施展起來便是義。

     可見忠孝大節,無不是從情字生出來的。

    至于那兒女之情,隻可叫做癡。

    更有那不必用情,不應用情,他卻浪用其情的,那個隻可叫做魔。

    還有一說,前人說的那守節之婦,心如槁木死灰,如枯井之無瀾,絕不動情的了。

    我說并不然。

    他那絕不動情之處,正是第一情長之處。

    俗人但知兒女之情是情,未免把這個情字看的太輕了。

    ①并且有許多寫情小說,竟然不是寫情,是在那裡寫魔,寫了魔還要說是寫情,真是筆端罪過。

    ② 我今叙這一段故事,雖未便先叙明是那一種情,卻是斷不犯這寫魔的罪過。

    要知端詳,且觀正傳—— ①眉批:解情字透澈。

     ②《紅樓》、《西廂》一齊抹盡。

     卻說光緒庚子那年,拳匪擾亂北方,後來鬧到聯軍入京,兩宮西狩,大小官員被辱的,也不知凡幾。

    内中單表一個人,姓陳。

    名-,表字戟臨,廣東南海人,兩榜出身,用了主事,分在工部學習,接了家眷來京居住。

    夫人李氏,所生二子:大的名祥,表字伯和;小的名瑞,表字仲藹。

    在南橫街租了一所住宅安頓。

    恰好他一位中表親戚,從蘇州原籍接了家眷來京,一時尋不着房子。

    戟臨本來嫌房子太大,便分租兩間與他,大家同院居住。

    他那親戚姓王,名道,表字樂天。

    妻子蔣氏,所生隻有一女,小名娟娟。

    王樂天是個内閣中書,與陳戟臨一般的都未曾補缺。

    京官清苦,長安居不易,戟臨住了北院的五間房子,西院三間,王樂天住了,還有東院三間空着,一般的要出房錢,未免犯不着,因把召賃的條子貼了出去。

    過了幾時,便有一個人來問,要賃房子。

    戟臨便招呼他看過,問起姓名。

    那人道:“姓張,名臯,字鶴亭,廣東香山人。

    ”戟臨見是同鄉,更是喜歡。

    議定了租金,鶴亭便擇日搬了進來。

    他也隻得一妻一女:妻子白氏,女名棣華。

     這是辛卯、壬辰年間的事,說出來真是無巧不成書。

    這一個院子,三家人家,四個小兒女,那時都在六、七歲上。

    王家本是陳家老親,張家又是陳家同鄉,同在一院裡居住,内眷們來往,甚是親密。

    四個小孩子,也是天天在一處頑。

    戟臨請了一個蒙師,在家裡教兩個孩子讀書;王、張兩家也把女兒送來附學。

    小孩子家,愈加親密,大家相愛相讓,甚是和氣。

    張鶴亭每過一、兩年,便要到上海去一次。

    原來鶴亭是一個商家,在上海開設了一家洋貨字号,很賺了幾個錢,因此又分一家在北京前門大街,每年要往來照應。

    凡是到上海去時,便托戟臨照應内眷,因此更成了知己。

     光陰迅速,不覺已過了五、六年,戟臨已經補了營繕司實缺,滿、漢堂官又都十分器重,派了個木廠監督的差使,光景較前略為好了。

    一日,李氏對戟臨說道:“祥兒今年已是十三歲,瑞兒也十二歲了。

    他弟兄兩個,近來很用心讀書,我看将來也不輸與老子。

    ”戟臨笑道:“奇了,怎麼夫人平白地誇獎起兒子來?”李氏道:“不是我平白地誇獎他們。

    可知做父母的看見兒子好,心中便格外歡喜,歡喜了,便多方要代他們打算。

    ”戟臨道:“打算甚麼呢?”李氏道:“打算同他們說定了親事。

    ”戟臨道:“這個忙甚麼,他們年紀小得很呢!” 李氏道:“老爺有所不知,我看見同院的兩個女孩子,和我們祥兒、瑞兒,真是天生的兩對,便想說定了。

    ”戟臨道:“同住在一個院裡,怕他們跑了不成!過兩年再說不遲。

    ”李氏道: “不是怕他們跑了。

    我看得這一對女孩子實在好;恐怕被人家先說了去,豈不是當面錯過?”戟臨沉吟道:“王家娟娟,人倒甚聰明。

    ①近來我見他還學着作兩句小詩,雖不見得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