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士傳 第二卷 疏财漢好議訂宗盟 總兵官觀詩禮文士

關燈
得第一篇;就第一篇,又隻看得起處兩三行。

    那兩三行若稍不合試官之意,塗了一筆,後面縱有琳琅錦繡,也都無用。

    從來場中看文,如走馬看花。

    蘇東坡何等眼力,及為試官,竟失落了一個好友李方叔,緻有過眼空迷日五色之歎,何況不及東坡的。

    正不知屈了多少學人才士。

    光陰有限,人壽幾何?三年不中,又歇三年,等閑把少年頭騙白了。

    若單靠科目,豈不誤了一生之事?愚兄昔年亦有志科目,後來看透,幸不為其所誤。

    昔人曾有一詩,嗟歎科目之誤人。

    道是: 主司頭腦半冬烘,辛苦文場幾度空。

     多少英雄頭白盡,都将血淚灑西風。

    ” 董聞聽罷,爽然自失。

    沉吟半晌道:“世人所重者科目。

    若科目不可必得,何由伸我抑郁之志?”董濟道:“科目亦何足論!但論人之賢與不賢耳。

    隻要建功立業,替朝廷出力,名标青史,勳書太常,何問科目不科目?這還就人品而論。

    即論文章,亦不以科目為重輕。

    唐朝以詩取士,偏是兩個極會做詩的,如李太白,杜子美,皆不由科目而進。

    其他可知矣。

    劉-雖不曾中狀元,他的試策傳誦一時,至今無不知有劉-名字,倒勝似中了狀元。

    王摩诘甚有文名,隻為求中狀元,反緻損其聲望。

    有詩為證: 劉-不中狀元郎,千古流傳姓字香。

     何事世人猶未解,欲将科目定文章? 又有詩雲: 詩才争說右丞高,何必提名奪九臯? 一第反為白壁站,狀元慚愧郁輪袍。

    ” 董聞聽了這一席話,慨然道:“人品文品,固不以科目為重輕。

    但舍科目無以為進身之途耳。

    ”董濟道:“如今朝廷不次用人,在三楊宰相中,楊士奇先生由薦舉而進,并非科目出身。

    ”董聞道:“若欲由薦舉而進,必籍貴人之力,又必有奇才異能,方可聳動人主。

    如我但做幾句文字的窮儒,何敢望此?”董濟道:“事在人為。

    有志者事竟成。

    自古道:‘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你不可專靠這幾句文字。

    我看你雖是文人,卻器宇軒昂,絕無經生腐儒之氣。

    何不乘此膂力方剛之時,學些武藝在身,造就得個文武全才,何患此身不顯。

    至于朋友交遊,也要路路通達,廣其聲氣。

    那時羽翼已成,一舉千裡。

    雖有小人妒忌,亦無所施其-繳矣。

    ”董聞聽罷,避席稱謝道:“兄長高論,開我茅塞。

    但我書生,不知武藝,還求兄長指教。

    ”董濟道:“量我曉得甚麼?我有個相知,姓常,名奇,字善變,江西人氏。

    因他有一部美髯,人都呼為常胡子。

    此人弓馬高強,天下第一,你請教他便好。

    隻可惜他目下不在這裡。

    如今大力庵沙有恒和尚,武藝也盡去得。

    待我教他和你演習。

    至若兵書韬略,你讀書人自會探讨,不消他人提調了。

    ”董聞大喜。

    自此董濟仍留董聞在家,請将沙有恒來與他講習武藝閑時自去觀玩兵書。

    董聞那時也是福至心靈,不上半年,學得弓馬十分精熟,槍法、劍法、也都通曉,兵書韬略,亦得妙。

    但見: 弓開如月,箭去如星。

    槍飛如雪,馬驟如雲。

    從前乞食,好似韓元帥,今番善飯,可比廉将軍。

    何止韬略在胸中,漫說能藏十萬甲。

    豈但鋒芒走筆下,虛誇橫掃五千人。

     董聞武藝既成,又兼與董濟朝夕相聚,見他處事接物,随機應變,看了這些作用,一發智識日進,比前又大不同了。

    董濟歡喜道:“賢弟如今可遊于四方矣。

    我薦你到一個去處。

    若得此人為奧援,便是你将來進身之基。

    ”董聞道:“薦小弟到何處去?”董濟道:“我有個結義兄弟餘建勳,現在為彰德府鎮守總兵官。

    他是南京徐國公的外甥。

    今徐國公的世子在禦前侍衛。

    聞那世子甚是好賢禮士,我今薦你到餘總兵處,若得他轉薦與徐世子,或者你功名由此而就也未可知。

    ”董聞道:“多承美意。

    但父母在堂,薪水不給,未忍遠離。

    且近聞各卿鎮有土寇不時竊發。

    舍下正在鄉村,不能無内顧之憂。

    ”董濟道:“這不妨。

    倘有外患,我自與你支持。

    至于家中日用所需,我自送去。

    你若少路費,便向我取,不必疑慮。

    ”董聞聽說,歡喜稱謝道:“兄長厚情,感難言盡。

    容即歸禀二親,為出行之計。

    ”當晚便歸家,與父母計議。

    董起麟道:“承遐施如此相愛,真是難得。

    你既無内顧之憂,丈夫志在四方,努力前程,圖報知己。

    ”郝氏道:“媳婦賢淑,善事舅姑,且有你妹子彩姑同侍膝下,我兩者口兒不至寂寞。

    你出外去,可以放心。

    但路途中須要小心謹慎,頻寄音書,慰我懸念。

    ”淑姿也勸丈夫早去求取功名,免至被人奚落。

    董聞行計已決,次日正要往計高,金畹二人處作别,恰好二人俱寫書來,說有湖廣舉人莊文靖在此經過,此人文名最著,四方推仰。

    因故拉董聞同往拜見他。

    董聞便去與董濟道:“凡人才能要文武兼全,交遊路數也要兼通文武兩途。

    今既有這一個文人的班頭,賢弟便該拜在他門下,也是後日仕途上一個聲援。

    ”董聞依言,便将平日所作時藝及策論,詩詞寫了幾篇,具個門生名帖,同着計高、金畹去拜谒莊文靖。

    董濟又替他出了一副贽禮送去。

    那莊文清看了董聞文字,又見他一表人才,十分敬愛。

    計、金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