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奇女傳 第七回 魏征揮金逢傑士 若虛解夢識天機
關燈
小
中
大
師傅王通,獻《太平策》十二卷,計十萬餘言。
開陳治道,救時之急。
書屢上,而主上不用,爾我複何望哉?先帝以詐力平陳,不思以儒行治世,任用楊素、宇文化及等,皆非命世之才。
各藩鎮諸侯,誰為尚義之輩?今炀帝禽色并荒,音酒兼嗜,而饑馑臻至,盜賊蜂起。
吾恐剝複相循之候,亂極思治之時,其在斯乎?”尉遲恭聽了魏征這一番言語,遂将遇朱若虛之事,一一言之,邀魏征一同去見李靖,魏征欣然應允。
住了數日,魏征分付兄弟魏徽好生照理家務,不可荒蕪田地,同尉遲恭望長安而來,投見李靖。
李靖待為上賓,說道公子世民之賢,懇他二人往見唐公。
魏征、尉遲恭難卻其意,竟攜了薦書,又向太原而行。
李靖說道:“二位賢弟,見了公子,出予角書,切不可效韓信故事,使蕭何甚費周旋。
予許與公子建三策,已成其二矣,若三策成就,吾即來太原,與汝等共議也。
”三人再拜而别。
卻說三公子李世民,自李靖去後,如有所失,二年有餘,杳無音信。
一日,一少年秀士來訪,公子出見。
其人清秀非常,公子延之上座,問曰:“足下風塵甚重,必由遠路而來,願聆尊姓,不才便于請教。
”少年曰:“吾長安人也,姓房名玄齡,今有事故來此。
久聞公子大名,特來拜谒。
”公子曰:“請先生暫停于此,使不才少聆清誨,以畢平生之願。
”玄齡曰:“公子既然不棄,弟亦願侍文幾而聆德音。
”公子大喜。
次日,公子引玄齡往見唐公,唐公十分敬重。
玄齡見唐公父子如此愛賢,始出李靖薦書雲: 房玄齡博古通今,長于文藝,非百裡之才,殆遊夏之選欤。
公子宜使之興學校,迪教化,範人民。
區區太原之地,未足以限其學焉。
公子珍重,珍重! 公子見了此書,執弟子之禮以事玄齡。
玄齡被德感恩,夙夜勤勞以酬公子,惟恐負李靖之托。
再說魏征與尉遲恭行了十幾日,到了太原,谒見唐公,唐公優禮以待。
退回寓所,世民同房玄齡接踵而至,各道相慕之意。
原來李靖早已使人通信于公子,故公子思之甚闊。
魏征即出李靖薦書,公子與玄齡同目觀之,略雲: 魏征、尉遲恭,才堪将相,公子宜以國士待之,以收民望。
是囑。
公子看書畢,謂尉、征曰:“李靖,智士也。
今觀此書,二人之名實,定然不虛,願教我以正,使弟茅塞頓開,萬勿以愚拙見棄。
”魏征曰:“吾二人慕公子之盛德,故不遠千裡而來。
公子收為門下客,足矣。
李靖之言,毋乃已甚乎?”正說話之間,唐公差人送酒席至,于是四人共坐暢飲。
正是: 君臣際會日,龍虎交吟時。
四人飲至三更方止,公子與玄齡辭去。
次日清晨,公子即來問安。
自此尉遲恭佐公子治軍旅,魏征佐公子親教訓,玄齡佐公子興學校,太原之治日新。
唐室之基,由來有漸矣。
一日,公子問于玄齡曰:“經濟之道,備于聖教,其道可得聞欤!”玄齡曰:“教之斯為經,非刑正之所能及也;富之斯為濟,非推解之所能緻也。
教,乾道也。
富,坤道也。
富、教不可以偏廢,猶天地之不可以閉塞也。
夫民以食為天,若衣食不給,轉于溝壑,逃于四方,教将焉施?是富先于教,經後于濟也。
農桑不失其時,五谷鹹登于室,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必訓以親上死長之道,使之敦五輪,勤五教,能者爵之,不能者勸之,佚者督之,不服者罰之,國有不治者鮮矣!記曰: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和氣之所招緻也。
人不愛其情,教化之所施及也。
非經濟之道得,而能若是乎?”公子曰:“經後于濟,不曰濟經,而日經濟,何也!”玄齡曰:“兵食可去,而信不可無。
經之道,又大于濟也。
”公子起而謝曰:“善哉,吾子之言也。
” 一日,公了問于魏征曰:“古人治國,動言經濟,其道奚若?”魏征曰:“修己以敬,經也。
修己以安人,以安百姓,濟也。
”公子曰:“修己以敬,必如何而為敬之至?修己以安百姓,必如何而為安之至?”征對曰:“正心誠意,便是敬,格物緻知,敬之至也。
齊家治國,便是安人。
平天下,安之至也。
”公子問曰:“三代而後,知此道者為誰?”征對曰:“光武推赤心于人腹,庶乎近焉。
修己以敬以安人,豈外于一心哉。
”公子拜而謝曰:“大哉,吾子之言也。
” 次日,詢于尉遲恭曰:“古稱經濟之道尚矣,必如何而為經濟?”恭對曰:“上緻君為經,下澤民為濟。
必也,使吾君為堯舜之君。
《書》曰:‘元首明哉,肌肱良哉。
’故無為而天下之治,使吾民為堯舜之民。
思天下有饑者、溺者,猶己饑之、溺之也。
《書》曰‘一人元良,萬邦以貞。
’非經濟之道而何哉?”公子拜而謝曰:“賢哉,吾子之言也。
”退而書三子之言于座右。
卻說山東曆城縣有一壯士,姓秦名瓊,字叔寶,年二十餘歲。
不理生業,豪俠好義,乃陳朝大将軍秦彜之子。
先在曆城縣充一名捕盜快班頭目,兖州節度使唐璧聞其名而招之。
見他武藝超群,補他一名旗牌官。
時值越王壽誕,唐璧備了一幅厚禮,送往越府賀壽。
西席幕賓褚遂良曰:“
開陳治道,救時之急。
書屢上,而主上不用,爾我複何望哉?先帝以詐力平陳,不思以儒行治世,任用楊素、宇文化及等,皆非命世之才。
各藩鎮諸侯,誰為尚義之輩?今炀帝禽色并荒,音酒兼嗜,而饑馑臻至,盜賊蜂起。
吾恐剝複相循之候,亂極思治之時,其在斯乎?”尉遲恭聽了魏征這一番言語,遂将遇朱若虛之事,一一言之,邀魏征一同去見李靖,魏征欣然應允。
住了數日,魏征分付兄弟魏徽好生照理家務,不可荒蕪田地,同尉遲恭望長安而來,投見李靖。
李靖待為上賓,說道公子世民之賢,懇他二人往見唐公。
魏征、尉遲恭難卻其意,竟攜了薦書,又向太原而行。
李靖說道:“二位賢弟,見了公子,出予角書,切不可效韓信故事,使蕭何甚費周旋。
予許與公子建三策,已成其二矣,若三策成就,吾即來太原,與汝等共議也。
”三人再拜而别。
卻說三公子李世民,自李靖去後,如有所失,二年有餘,杳無音信。
一日,一少年秀士來訪,公子出見。
其人清秀非常,公子延之上座,問曰:“足下風塵甚重,必由遠路而來,願聆尊姓,不才便于請教。
”少年曰:“吾長安人也,姓房名玄齡,今有事故來此。
久聞公子大名,特來拜谒。
”公子曰:“請先生暫停于此,使不才少聆清誨,以畢平生之願。
”玄齡曰:“公子既然不棄,弟亦願侍文幾而聆德音。
”公子大喜。
次日,公子引玄齡往見唐公,唐公十分敬重。
玄齡見唐公父子如此愛賢,始出李靖薦書雲: 房玄齡博古通今,長于文藝,非百裡之才,殆遊夏之選欤。
公子宜使之興學校,迪教化,範人民。
區區太原之地,未足以限其學焉。
公子珍重,珍重! 公子見了此書,執弟子之禮以事玄齡。
玄齡被德感恩,夙夜勤勞以酬公子,惟恐負李靖之托。
再說魏征與尉遲恭行了十幾日,到了太原,谒見唐公,唐公優禮以待。
退回寓所,世民同房玄齡接踵而至,各道相慕之意。
原來李靖早已使人通信于公子,故公子思之甚闊。
魏征即出李靖薦書,公子與玄齡同目觀之,略雲: 魏征、尉遲恭,才堪将相,公子宜以國士待之,以收民望。
是囑。
公子看書畢,謂尉、征曰:“李靖,智士也。
今觀此書,二人之名實,定然不虛,願教我以正,使弟茅塞頓開,萬勿以愚拙見棄。
”魏征曰:“吾二人慕公子之盛德,故不遠千裡而來。
公子收為門下客,足矣。
李靖之言,毋乃已甚乎?”正說話之間,唐公差人送酒席至,于是四人共坐暢飲。
正是: 君臣際會日,龍虎交吟時。
四人飲至三更方止,公子與玄齡辭去。
次日清晨,公子即來問安。
自此尉遲恭佐公子治軍旅,魏征佐公子親教訓,玄齡佐公子興學校,太原之治日新。
唐室之基,由來有漸矣。
一日,公子問于玄齡曰:“經濟之道,備于聖教,其道可得聞欤!”玄齡曰:“教之斯為經,非刑正之所能及也;富之斯為濟,非推解之所能緻也。
教,乾道也。
富,坤道也。
富、教不可以偏廢,猶天地之不可以閉塞也。
夫民以食為天,若衣食不給,轉于溝壑,逃于四方,教将焉施?是富先于教,經後于濟也。
農桑不失其時,五谷鹹登于室,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必訓以親上死長之道,使之敦五輪,勤五教,能者爵之,不能者勸之,佚者督之,不服者罰之,國有不治者鮮矣!記曰: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和氣之所招緻也。
人不愛其情,教化之所施及也。
非經濟之道得,而能若是乎?”公子曰:“經後于濟,不曰濟經,而日經濟,何也!”玄齡曰:“兵食可去,而信不可無。
經之道,又大于濟也。
”公子起而謝曰:“善哉,吾子之言也。
” 一日,公了問于魏征曰:“古人治國,動言經濟,其道奚若?”魏征曰:“修己以敬,經也。
修己以安人,以安百姓,濟也。
”公子曰:“修己以敬,必如何而為敬之至?修己以安百姓,必如何而為安之至?”征對曰:“正心誠意,便是敬,格物緻知,敬之至也。
齊家治國,便是安人。
平天下,安之至也。
”公子問曰:“三代而後,知此道者為誰?”征對曰:“光武推赤心于人腹,庶乎近焉。
修己以敬以安人,豈外于一心哉。
”公子拜而謝曰:“大哉,吾子之言也。
” 次日,詢于尉遲恭曰:“古稱經濟之道尚矣,必如何而為經濟?”恭對曰:“上緻君為經,下澤民為濟。
必也,使吾君為堯舜之君。
《書》曰:‘元首明哉,肌肱良哉。
’故無為而天下之治,使吾民為堯舜之民。
思天下有饑者、溺者,猶己饑之、溺之也。
《書》曰‘一人元良,萬邦以貞。
’非經濟之道而何哉?”公子拜而謝曰:“賢哉,吾子之言也。
”退而書三子之言于座右。
卻說山東曆城縣有一壯士,姓秦名瓊,字叔寶,年二十餘歲。
不理生業,豪俠好義,乃陳朝大将軍秦彜之子。
先在曆城縣充一名捕盜快班頭目,兖州節度使唐璧聞其名而招之。
見他武藝超群,補他一名旗牌官。
時值越王壽誕,唐璧備了一幅厚禮,送往越府賀壽。
西席幕賓褚遂良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