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志 第七十八回 會夾谷孔子卻齊堕三都聞人伏法
關燈
小
中
大
出,齊師亦不至矣。
”衆人依言,放開一路。
驷赤當先,侯犯在後,家屬尚有百餘人,車十餘乘,驷赤直送出東門。
因引魯兵入于郈城,安撫百姓。
無忌請追侯犯,驷赤曰:“臣已許之免禍矣。
”乃縱之不追。
遂堕郈城三尺。
即用驷赤為郈宰。
侯犯奔齊師,穰苴知魯師已定郈,乃班師還齊。
州仇、無忌亦回魯國。
公山不狃初聞侯犯據郈以叛,叔、仲二家往讨,喜曰:“季氏孤矣!乘虛襲魯,國可得也。
”遂盡驅費衆,殺至曲阜,叔孫辄為内應,開門納之。
定公急召孔子問計。
孔子曰:“公徒弱,不足用也。
臣請禦君以往季氏。
”遂驅車至季氏之宮,宮内有高台,堅固可守,定公居之。
少頃,司馬中句、須樂颀俱至。
孔子命季斯盡出其家甲,以授司馬,使伏于台之左右,而使公徒列于台前。
公山不狃同叔孫辄商議曰:“我等此舉,以扶公室抑私家為名,不奉魯侯為主,季氏不可克也。
”乃齊叩公宮,索定公不得。
盤桓許久,知已往季氏,遂移兵來攻。
與公徒戰,公徒皆散走。
忽然左右大噪,申句、須樂颀二将,領著精甲殺至。
孔子扶定公立于台上,謂費人曰:“吾君在此,汝等豈不知順逆之理?速速解甲,既往不咎!”費人知孔子是個聖人,誰敢不聽,俱舍兵拜伏台下。
公山不狃、叔孫辄勢窮,遂出奔吳國去了。
叔孫、州仇回魯,言及郈都已堕。
季斯亦命堕了費城,複其初制。
無忌亦欲堕成都,成宰公斂陽問計于少正卯,卯曰:“郈費因叛而堕,若并堕成,何以别子于叛臣乎?汝但雲:‘成乃魯國北門之守,若堕成,齊師侵我北鄙,何以禦之?’堅持其說,雖拒命不為叛也。
陽從其計,使其徒穿甲而登城,謝叔孫氏曰:“吾非為叔孫氏守,為魯社稷守也。
恐齊兵旦暮猝至,無守禦之具,願捐此性命,與城俱碎,不敢動一磚一土!”孔子笑曰:“陽不辨此語,必‘聞人’教之耳。
”季斯嘉孔子定費之功,自知不及萬分之一,使攝行相事,每事谘謀而行,孔子有所陳說,少正卯辄變亂其詞,聽者多為所感,孔子密奏于定公曰:“魯之不振,由忠佞不分,刑賞不立也。
夫護嘉苗者,必去莠草。
願君勿事姑息,請出太廟中斧钺,陳于兩觀①之下。
”定公曰:“善。
”明日,使群臣參議成城不堕利害,但聽孔子裁決,衆人或言當堕,或言不當堕。
少正卯欲迎合孔子之意,獻堕成六便。
何謂六便?一,君無二尊,二,歸重都城形勢;三,抑私門;四,使跋扈家臣無所憑借;五,平三家之心;六,使鄰國聞魯國興革當理,知所敬重。
孔子奏曰:“卯誤矣!成已作孤立之勢,何能為哉?況公斂陽忠于公室,豈跋扈之比?卯辯言亂政,離間君臣,按法當誅!”群臣皆曰:“卯乃魯聞人,言或不當,罪不及死。
”孔子複奏曰:“卯言僞而辯,行僻而堅,徒有虛名惑衆,不誅之無以為政。
臣職在司寇,請正斧钺之典。
”遂命力士縛卯于兩觀之下,斬之。
群臣莫不變色,三家心中亦俱凜然。
史臣有詩雲: 養高華十太公誅,孔子偏将少正除。
不是聖人開正眼,世間盡讀兩人書。
自少正卯誅後,孔子之意始得發舒,定公與三家皆虛心以聽之。
孔子乃立綱陳紀,教以禮義,養其廉恥,故民不擾而事治。
三月之後,風俗大變。
市中鬻羔豚者,不飾虛價;男女行路,分别左右,不亂;遇路有失物,恥非己有,無肯拾取者,四方之客,一入魯境,皆有常供,不至缺乏,賓至如歸。
國人歌之曰:“衮衣章甫,來适我所;章甫衮衣,慰我無私。
”此歌詩傳至齊國,齊景公大驚曰:“吾國必為魯所并矣!”不知景公如何計較,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①果:事實上,結果。
果納:實際上接納。
②報:報仇。
①家宰。
家,宗族政權,家宰:官名,管理家務。
②辨給:口才敏捷。
③黑帝:神話中的五大天帝即天上皇帝之一。
④狎:親近,玩。
①缶:盛酒、水之器。
①斯:斯人,這個人。
②諷:暗示,勸告。
③禘祭:祭祖。
①八佾:天子專用之樂舞。
②雍:天子唱的詩。
①幕:帳蓬。
②相:陪臣。
①謝:認錯。
謝之以文:認錯文過飾非。
謝之以質。
認錯誠實。
②謝過:承認并改正錯誤。
①觀:宮門前之雙阙,似牌坊。
”衆人依言,放開一路。
驷赤當先,侯犯在後,家屬尚有百餘人,車十餘乘,驷赤直送出東門。
因引魯兵入于郈城,安撫百姓。
無忌請追侯犯,驷赤曰:“臣已許之免禍矣。
”乃縱之不追。
遂堕郈城三尺。
即用驷赤為郈宰。
侯犯奔齊師,穰苴知魯師已定郈,乃班師還齊。
州仇、無忌亦回魯國。
公山不狃初聞侯犯據郈以叛,叔、仲二家往讨,喜曰:“季氏孤矣!乘虛襲魯,國可得也。
”遂盡驅費衆,殺至曲阜,叔孫辄為内應,開門納之。
定公急召孔子問計。
孔子曰:“公徒弱,不足用也。
臣請禦君以往季氏。
”遂驅車至季氏之宮,宮内有高台,堅固可守,定公居之。
少頃,司馬中句、須樂颀俱至。
孔子命季斯盡出其家甲,以授司馬,使伏于台之左右,而使公徒列于台前。
公山不狃同叔孫辄商議曰:“我等此舉,以扶公室抑私家為名,不奉魯侯為主,季氏不可克也。
”乃齊叩公宮,索定公不得。
盤桓許久,知已往季氏,遂移兵來攻。
與公徒戰,公徒皆散走。
忽然左右大噪,申句、須樂颀二将,領著精甲殺至。
孔子扶定公立于台上,謂費人曰:“吾君在此,汝等豈不知順逆之理?速速解甲,既往不咎!”費人知孔子是個聖人,誰敢不聽,俱舍兵拜伏台下。
公山不狃、叔孫辄勢窮,遂出奔吳國去了。
叔孫、州仇回魯,言及郈都已堕。
季斯亦命堕了費城,複其初制。
無忌亦欲堕成都,成宰公斂陽問計于少正卯,卯曰:“郈費因叛而堕,若并堕成,何以别子于叛臣乎?汝但雲:‘成乃魯國北門之守,若堕成,齊師侵我北鄙,何以禦之?’堅持其說,雖拒命不為叛也。
陽從其計,使其徒穿甲而登城,謝叔孫氏曰:“吾非為叔孫氏守,為魯社稷守也。
恐齊兵旦暮猝至,無守禦之具,願捐此性命,與城俱碎,不敢動一磚一土!”孔子笑曰:“陽不辨此語,必‘聞人’教之耳。
”季斯嘉孔子定費之功,自知不及萬分之一,使攝行相事,每事谘謀而行,孔子有所陳說,少正卯辄變亂其詞,聽者多為所感,孔子密奏于定公曰:“魯之不振,由忠佞不分,刑賞不立也。
夫護嘉苗者,必去莠草。
願君勿事姑息,請出太廟中斧钺,陳于兩觀①之下。
”定公曰:“善。
”明日,使群臣參議成城不堕利害,但聽孔子裁決,衆人或言當堕,或言不當堕。
少正卯欲迎合孔子之意,獻堕成六便。
何謂六便?一,君無二尊,二,歸重都城形勢;三,抑私門;四,使跋扈家臣無所憑借;五,平三家之心;六,使鄰國聞魯國興革當理,知所敬重。
孔子奏曰:“卯誤矣!成已作孤立之勢,何能為哉?況公斂陽忠于公室,豈跋扈之比?卯辯言亂政,離間君臣,按法當誅!”群臣皆曰:“卯乃魯聞人,言或不當,罪不及死。
”孔子複奏曰:“卯言僞而辯,行僻而堅,徒有虛名惑衆,不誅之無以為政。
臣職在司寇,請正斧钺之典。
”遂命力士縛卯于兩觀之下,斬之。
群臣莫不變色,三家心中亦俱凜然。
史臣有詩雲: 養高華十太公誅,孔子偏将少正除。
不是聖人開正眼,世間盡讀兩人書。
自少正卯誅後,孔子之意始得發舒,定公與三家皆虛心以聽之。
孔子乃立綱陳紀,教以禮義,養其廉恥,故民不擾而事治。
三月之後,風俗大變。
市中鬻羔豚者,不飾虛價;男女行路,分别左右,不亂;遇路有失物,恥非己有,無肯拾取者,四方之客,一入魯境,皆有常供,不至缺乏,賓至如歸。
國人歌之曰:“衮衣章甫,來适我所;章甫衮衣,慰我無私。
”此歌詩傳至齊國,齊景公大驚曰:“吾國必為魯所并矣!”不知景公如何計較,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①果:事實上,結果。
果納:實際上接納。
②報:報仇。
①家宰。
家,宗族政權,家宰:官名,管理家務。
②辨給:口才敏捷。
③黑帝:神話中的五大天帝即天上皇帝之一。
④狎:親近,玩。
①缶:盛酒、水之器。
①斯:斯人,這個人。
②諷:暗示,勸告。
③禘祭:祭祖。
①八佾:天子專用之樂舞。
②雍:天子唱的詩。
①幕:帳蓬。
②相:陪臣。
①謝:認錯。
謝之以文:認錯文過飾非。
謝之以質。
認錯誠實。
②謝過:承認并改正錯誤。
①觀:宮門前之雙阙,似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