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志 第三十八回 周襄王避亂居鄭晉文公守信降原
關燈
小
中
大
,溱曰:“何不檻送天子,明正其戮?”魏犨曰:“天子避殺弟之名,假手于晉,不如速誅之為快也!”卻溱歎息不已,乃埋二屍于神農澗之側。
一面安撫溫民,一面使人報捷于陽樊。
晉文公聞太叔和隗氏俱已伏誅,乃命駕親至王城,朝見襄王奏捷。
襄王設醴酒以飨之,複大出金帛相贈。
文公再拜謝曰:“臣重耳不敢受賜。
但死後得用隧葬,臣沐恩于地下無窮矣。
”襄王曰:“先王制禮,以限隔上下。
止有此生死之文,朕不敢以私勞而亂大典。
叔父大功,朕不敢忘!”乃割畿内溫、原、陽樊、攢茅四邑,以益其封。
文公謝恩而退。
百姓攜老扶幼,填塞街市,争來識認晉侯,歎曰:“齊桓公今複出也!”晉文公下令兩路俱班師。
大軍屯于太行山之南,使魏犨定陽樊之田,颠額定攢茅之田,栾枝定溫之田,晉侯親率趙衰定原之田。
為何定原之田,文公親往?那原乃周卿士原伯貫之封邑,原伯貫兵敗無功,襄王奪其邑以與晉。
伯貫見在原城,恐其不服,所以必須親往。
颠颉至攢茅,栾枝至溫,守臣俱攜酒食出迎。
卻說魏犨至陽樊,守臣蒼葛謂其下曰:“周棄峻豐,餘地幾何!而晉複受四邑耶?我與晉同是王臣,豈可服之。
”遂率百姓持械登城。
魏犨大怒,引兵圍之,大叫:“早早降順,萬事俱休!若打破城池,盡皆屠戮!”蒼葛在城上答曰:“吾聞‘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
’今此乃王畿之地。
畿内百姓,非王之宗族,即王之親戚。
晉亦周之臣子,忍以兵威相劫耶?”魏犨感其言,遺人馳報文公。
文公緻書于蒼葛,略曰: 四邑之地,乃天子之賜,寡人不敢違命。
将軍若念天子之姻親,率以歸國,亦惟将軍之命是聽。
因谕魏犨緩其攻,聽①陽民遷徙。
蒼葛得書,命城中百姓:“願歸周者去,願從晉者留。
”百姓願去者大半,蒼葛盡率之,遷于轵村。
魏犨定其疆界而還。
再說文公同趙衰略地至原。
原伯貫給其下曰:“晉兵圍陽樊,盡屠其民矣!”原人恐懼,共誓死守,晉兵圍之。
趙衰曰:“民所以不服晉者,不信故也。
君示之以信,将不攻而下矣。
”文公曰:“示信若何?”趙衰對曰:“請下令,軍士各持三日之糧,若三日攻原不下,即當解圍而去。
”文公依其言。
到第三日,軍吏告禀:“軍中隻有今日之糧了!”文公不答。
是日夜半,有原民缒城而下,言:“城中已探知陽樊之民,未嘗遭戮,相約于明晚獻門。
”文公曰:“寡人原約攻城以三日為期,三日不下,解圍去之。
今滿三日矣,寡人明早退師。
爾百姓自盡守城之事,不必又懷二念。
”軍吏請曰:“原民約明晚獻門,主公何不暫留一日,拔一城而歸?即使糧盡,陽樊去此不遠,可馳取也。
”文公曰:“信,國之寶也,民之所憑也。
三日之令,誰不聞之?若複留一日,是失信矣!得原而失信,民尚何憑于寡人?”黎明,即解原圍。
原民相顧曰:“晉侯甯失城,不失信,此有道之君!”乃争建降旗于城樓,缒②城以追文公之軍者,紛紛不絕。
原伯貫不能禁止,隻得開城出降。
髯仙有詩雲: 口血猶含起戰戈,誰将片語作山河? 去原畢竟原來服,谲詐何如信義多! 晉軍行三十裡,原民追至,原伯貫降書亦到。
文公命紮住車馬,以單車直入原城,百姓鼓舞稱慶。
原伯貫來見,文公待以王朝卿士之禮,遷其家于河北。
文公擇四邑之守曰:“昔子餘以壺餮從寡人于衛,忍饑不食,此信土也。
寡人以信得原,還以信守之。
使趙衰為原大夫,兼領陽樊。
又謂卻溱曰:“子不私其族,首同栾氏通款于寡人,寡人不敢忘。
”乃以卻溱為溫大夫,兼守攢茅。
各留兵二千戌其地而還。
後人論文公納于示義,伐原示信,乃圖伯之首事也。
畢竟何時稱伯,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①暫爾:突然。
①怼:恨。
②夏:華夏。
③仍:乃。
④莫:暮。
⑤爾:你。
①為黍:作飯。
②爂:燒火做飯。
③谷:着。
④越:遠。
⑤起居:問好。
①炀:照。
①聽:任從。
②缒:系繩而下。
一面安撫溫民,一面使人報捷于陽樊。
晉文公聞太叔和隗氏俱已伏誅,乃命駕親至王城,朝見襄王奏捷。
襄王設醴酒以飨之,複大出金帛相贈。
文公再拜謝曰:“臣重耳不敢受賜。
但死後得用隧葬,臣沐恩于地下無窮矣。
”襄王曰:“先王制禮,以限隔上下。
止有此生死之文,朕不敢以私勞而亂大典。
叔父大功,朕不敢忘!”乃割畿内溫、原、陽樊、攢茅四邑,以益其封。
文公謝恩而退。
百姓攜老扶幼,填塞街市,争來識認晉侯,歎曰:“齊桓公今複出也!”晉文公下令兩路俱班師。
大軍屯于太行山之南,使魏犨定陽樊之田,颠額定攢茅之田,栾枝定溫之田,晉侯親率趙衰定原之田。
為何定原之田,文公親往?那原乃周卿士原伯貫之封邑,原伯貫兵敗無功,襄王奪其邑以與晉。
伯貫見在原城,恐其不服,所以必須親往。
颠颉至攢茅,栾枝至溫,守臣俱攜酒食出迎。
卻說魏犨至陽樊,守臣蒼葛謂其下曰:“周棄峻豐,餘地幾何!而晉複受四邑耶?我與晉同是王臣,豈可服之。
”遂率百姓持械登城。
魏犨大怒,引兵圍之,大叫:“早早降順,萬事俱休!若打破城池,盡皆屠戮!”蒼葛在城上答曰:“吾聞‘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
’今此乃王畿之地。
畿内百姓,非王之宗族,即王之親戚。
晉亦周之臣子,忍以兵威相劫耶?”魏犨感其言,遺人馳報文公。
文公緻書于蒼葛,略曰: 四邑之地,乃天子之賜,寡人不敢違命。
将軍若念天子之姻親,率以歸國,亦惟将軍之命是聽。
因谕魏犨緩其攻,聽①陽民遷徙。
蒼葛得書,命城中百姓:“願歸周者去,願從晉者留。
”百姓願去者大半,蒼葛盡率之,遷于轵村。
魏犨定其疆界而還。
再說文公同趙衰略地至原。
原伯貫給其下曰:“晉兵圍陽樊,盡屠其民矣!”原人恐懼,共誓死守,晉兵圍之。
趙衰曰:“民所以不服晉者,不信故也。
君示之以信,将不攻而下矣。
”文公曰:“示信若何?”趙衰對曰:“請下令,軍士各持三日之糧,若三日攻原不下,即當解圍而去。
”文公依其言。
到第三日,軍吏告禀:“軍中隻有今日之糧了!”文公不答。
是日夜半,有原民缒城而下,言:“城中已探知陽樊之民,未嘗遭戮,相約于明晚獻門。
”文公曰:“寡人原約攻城以三日為期,三日不下,解圍去之。
今滿三日矣,寡人明早退師。
爾百姓自盡守城之事,不必又懷二念。
”軍吏請曰:“原民約明晚獻門,主公何不暫留一日,拔一城而歸?即使糧盡,陽樊去此不遠,可馳取也。
”文公曰:“信,國之寶也,民之所憑也。
三日之令,誰不聞之?若複留一日,是失信矣!得原而失信,民尚何憑于寡人?”黎明,即解原圍。
原民相顧曰:“晉侯甯失城,不失信,此有道之君!”乃争建降旗于城樓,缒②城以追文公之軍者,紛紛不絕。
原伯貫不能禁止,隻得開城出降。
髯仙有詩雲: 口血猶含起戰戈,誰将片語作山河? 去原畢竟原來服,谲詐何如信義多! 晉軍行三十裡,原民追至,原伯貫降書亦到。
文公命紮住車馬,以單車直入原城,百姓鼓舞稱慶。
原伯貫來見,文公待以王朝卿士之禮,遷其家于河北。
文公擇四邑之守曰:“昔子餘以壺餮從寡人于衛,忍饑不食,此信土也。
寡人以信得原,還以信守之。
使趙衰為原大夫,兼領陽樊。
又謂卻溱曰:“子不私其族,首同栾氏通款于寡人,寡人不敢忘。
”乃以卻溱為溫大夫,兼守攢茅。
各留兵二千戌其地而還。
後人論文公納于示義,伐原示信,乃圖伯之首事也。
畢竟何時稱伯,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①暫爾:突然。
①怼:恨。
②夏:華夏。
③仍:乃。
④莫:暮。
⑤爾:你。
①為黍:作飯。
②爂:燒火做飯。
③谷:着。
④越:遠。
⑤起居:問好。
①炀:照。
①聽:任從。
②缒:系繩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