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父母 敦睦氣象

關燈
吾身一小天地也,使喜怒不愆,好惡有則,便是燮理的功夫;天地一大父母也,使民無怨咨,物無氛疹,亦是敦睦的氣象。

    愆:過失、錯誤。

    燮理:調和、調理。

    怨咨:怨恨、歎息。

    氛疹:氛當兇氣解,氛疹是疾病。

    我們自己的身心就等于一個小世界,不論高興與憤怒都不可以犯錯誤,尤其對于喜歡的和厭惡的東西也要有一定标準,這就是做人的諧和調理的功夫;大自然就像人類的父母,負責養育人,要讓每個人都沒有牢騷怨尤,使萬物都沒有災害而順利成長,這也是造物者一番恩德、天地間一片祥和的景象。

    《無門關》記有兜率和尚的“三轉語”。兜率和尚三轉語的第一句是:“拔草參去,隻圖見一性一,即今上人,一性一在何處。”行腳于草莽之中,遍訪名師,參究禅的玄要,不是為了别的,真正的目的是見一性一成佛。那麼現在你的自一性一、個一性一、本一性一到底在哪裡呢?《金剛經》言:“三世心不可得。”二祖慧可大師也說過:“覓心了不可得。”請把心、把佛一性一擺出來看看。徹悟的人對此有對偈:“蟋蟀隐草間,有聲但無影。”“識得自一性一,方脫生死。眼逃落時,作麼生脫”。一旦悟道見一性一,從這裡起你就脫離了生死,那麼當你将永遠地合上雙眼離開人世時,你怎樣脫離生死呢?請你速速道來。禅僧中有許多人死時十分安詳,也有人邊喊“痛”邊離開人世的。有位高僧說:“普通的人都會生病,現在我也有病了,病情都一樣,不過這病本身跟普通人的病是相同還是不同的呢?如果說相同,我這個神僧的臉往何處擱。如果說不同,我的病苦之狀跟普通人不是一樣的嗎?”“脫得生死,便知去處。四大分離,向何處去”是第三句。佛語中說脫離了生死輪回的世界,就會明白死後的去處。可是當你我死去,構成肉一身的地、水、火、風這四大要素都分離了,人還往哪裡去呢?禅并不承認死後的世界。如果有誰把第二句的意思與死後的世界聯系起來,他是不懂禅的。禅的問題,着眼點始終是現在、這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