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士交友 述古暢懷

關燈
交市人不如友山翁,谒朱門不如親白屋;聽街談巷語,不如聞樵歌牧詠,談今人失德過舉,不如述古人嘉言懿行。

    山翁:此指隐居山林的老人。

    朱門:本指紅色大門,比喻富貴人家。

    白屋:平民百姓窮苦人家的房屋,用簡陋的材料搭建,因此用“白屋”來代稱。

    交一個市井之人做朋友,不如交一個隐居山林的老人;巴結富貴豪門,不如親近平民百姓;談論街頭巷尾的是是非非,不如多聽一些樵夫的民謠和牧童的山歌;談論現代人的錯誤過失,不如多論述一些古聖先賢的格言善行。

    陶淵明是東晉後期有名的大詩人兼散文家。他自小接受了儒家忠君報國思想的熏陶,頗有“濟世救民”志向。從政後,由于他的脾氣倔強,不為五鬥米而折腰,鄙視官一場逢迎拍馬那一套,憤怒之下辭官歸隐了。陶淵明回家後,開始從事農業生産。在勞動之餘,他除了把田園生活的切身一體會寫成詩詞之外,還和村裡農民結下了深厚情誼。在詩中,他寫自己與農民們談論農事,“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很有共同語言。

    陶淵明同農民的關系很好,他對那些達官貴人卻又是另一幅樣子。陶淵明住的那個郡的刺史王弘想結識他,派人來請他去。可是陶淵明不予理睬,讓他碰了釘子。後來王弘想了一個辦法,叫陶淵明的老熟人在半路上準備好酒食,等陶淵明經過時把他攔下來喝酒。陶淵明一見酒果然停下來。當他們兩人喝得正有興緻的時候,王弘搖搖擺擺過來,假裝是偶然碰到的,也來加入一起喝酒。這樣總算認識了,也沒惹陶淵明生氣。又隔了幾年,江州刺史換上檀道濟,這是一位名将。檀道濟上任不久,就親自登門拜訪陶淵明。當時陶淵明生着病,正躺在一床一上。檀道濟就對他說:“賢人安身立命的哲學應該是:世道壞就隐居,世道好就出去做官。現在你生活在光明的時代裡,為什麼非要隐居不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呢?”陶淵明回答說:“我哪裡能夠照賢人的樣子去做呢?我的志向趕不上他們。”婉轉地拒絕了檀道濟的勸說。檀道濟臨走時要送給他糧食和肉,他也謝絕了。陶淵明對待王弘、檀道濟的這種冷漠态度,反映了他甘于貧賤、不慕榮華和隐居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