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秦王照骨鏡

關燈
陳教授說:“噢,都知道?好好,真看不出來小胡小胖……你們都有這麼高的思想覺悟,那我就不兜圈子了,咱們中國有許多國寶都遺失在海外了,當年我和我的老同學楊玄威,每每念及此事,都要痛心不已,我病好後在美國住了一段時間,在此期間,我接觸了一些旅美的學者和華僑,其中有一些人是從事古玩收藏鑒賞的名家,從他們口中得知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

    ” 随後陳教授說起來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前有個傳說,秦始皇在位之時南巡,途中,見到有人在海邊打撈到一具浮屍,這具男屍是個老者,身材高大異于常人,容貌不俗,髯長過胸,肌膚白潤,肉堅如鐵,穿着上古之王者衣冠,漂浮在海裡也不知有多久了,更不知其來曆死因,但看起來依然面色如生,沒有什麼被海水長期浸泡的迹象,一陣海風吹來,古屍須眉悉皆飛動,和活人一般無二。

     秦始皇以為這古屍是海中仙人的遺蛻,應當祭祀供奉起來,以求仙人賜不死藥,但其他人則持相反的看法,秦始皇向來迷信修仙煉丹之說,他手下有許多方士,方士們都認為這是古之僵屍,乃妖物所化,一定是從南海的海眼裡浮出來的,見之已屬不祥,談何祭拜求藥,然後又說了這件事在什麼什麼時候曾出現過,象征着什麼什麼樣的預兆,應該如何如何處理才是妥善之道。

     在秦代做方士混飯吃并不容易,古代人大多都比較樸實,稍微能言會道,即被視為有才辯之能,想做皇上的顧問首要本領就是能侃,把死的都能給侃活了,秦始皇本不是耳根子軟的人,但架不住這幫人說得跟真的似的,加上他對這些玄而又玄的事情深信不疑,擔心海眼中浮出僵屍會有亡國之兆,既然不能加之薪火刀斧,唯有穴地藏納,于是命三萬刑徒鑿穿一座荒山埋屍,鑄了一尊銅獸壓在僵屍上鎮山,并請出秦王八鏡中的“秦王照骨鏡”嵌于獸頭,最後封山而歸。

     秦漢時期,世人普遍認為銅鏡可以鎮壓僵屍,因為當時的人對着鏡子是要“正容”,看看自己的表情是否莊重嚴肅,衣服帽子是不是穿戴得整齊,要是穿戴歪斜了,就要趕緊正過來,所以銅鏡是“正”的代表,一正能壓百邪,另外鏡也代表“陽”,是白天的象征,是對“陰”的震懾之力。

     秦王掃六合以定天下,在此過程中得到了不少六國秘器,其中有八面古鏡,這裡面包括法家祖師銅鏡,還有就是秦王照骨鏡,傳說這面銅鏡能照視人身骨骼脈絡,是一件世間罕有的無價之寶,秦始皇就将這面照骨鏡連同那海中古屍,一起埋進了山裡。

     秦始皇回到鹹陽後不久便駕崩,至于那秦王照骨鏡埋在何方,就成了一個千古之迷,它的下落再也沒有人知道了,物換星移,直到北宋末年,有人在山上采藥,忽見空中有五龍圍着一座山丘相鬥,最後五龍皆死,龍屍從天而墜,然而龍墜處并無死龍,隻有地面裂開一條大溝。

     采藥人驚慌之餘,把這件事情告訴了附近的村民,衆人争相趕來觀看,隻見溝中有一巨物蠕動欲出,衆皆驚,以為有山鬼為害,于是縱火焚燒,火後從溝中獲一銅造巨獸,牛首龜身,頭上有牛角,身體是龜殼,并有七尾,尾端系骷髅頭無算,形态醜惡,上豐而下殺,獸頭上頂着一面造型古樸的銅鏡,有人就将其獻給了當時在位的天子宋徽宗。

     有見聞廣博的大臣進言給徽宗皇帝,稱這面古鏡乃先秦之物,正是史書所載的秦王照骨鏡,此物為秦代鎮妖之器,年久妖氛難除,不宜留在禁中,應該物歸原處,按禮制重新掩埋歸複原狀,可宋徽宗對此鏡視若至寶,不肯割舍,一直留在身邊賞玩,不久之後,金兵鐵騎南下滅了北宋,俘虜了宋室二帝,秦王照骨鏡再次下落不明。

     秦始皇南尋在海邊遇古屍這件事,本就是野史傳說,未必能夠當真,但秦王照骨鏡在史書上卻有明确的記載,後世的學者們認為這面照骨鏡,很可能不是銅鏡,而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物質,能夠透視人體,如果真是那樣的話,某些科技史都将被改寫,就如同《漢書》中提到的一些漢代皇家秘器,其中有些東西,甚至有可能是人類最早發現的放射性物質,如果現在能找到實物,足可以震驚整個世界,可惜這件東西就和衆多的中國古代珍寶一樣,沒人知道其下落去向,既然沒有實物,也隻能讓後人憑着古籍中的幾行墨迹神馳想象,感慨回味之餘,留下許多的遺憾和歎息。

     在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