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章 護屍目

關燈
底會是誰呢?”田婉清面色凝重自言自語。

     “這棺椁三重六寸,是僅次于天子的規格,可見虢公鼓下葬的時候,并沒有逾制僭越,但偏偏又享用黃腸題湊,按理說,他可是斷送西周江山的人,怎麼算他都是西周的千古罪人,不應該得到規格如此之高的賞賜啊。

    ”薛心柔也焦頭爛額。

     “田姨,墓主臉上的玉石面罩,被我們取下來,必須在第一時間還願,否則一旦有偏差,後人将不會再知道面罩的樣子,對于考古研究來說就是災難性的損失。

    ” 葉知秋對田婉清說,我和宮爵還有朱七對視一眼,都什麼時候了,葉知秋居然還想着考古研究,不過田婉清和薛心柔一聽,估計和葉知秋一樣,認為事關重要,連忙蹲在一邊根據之前的回憶,重新拼湊面具,薛心柔在旁邊繪畫記錄第一手資料。

     “奇怪了,這個面罩的圖案怎麼和後世漢代的出入這麼大。

    ”我們因為一時間找不到通往右邊墓室的通道,隻能一邊思索一邊等她們複原,過了很久我聽見田婉清詫異的聲音。

     “這人都死了,幹嘛還要戴個面罩啊?”宮爵依靠在黃腸木上問。

     “這也是西周至漢代的一張葬制度,玉質喪葬面具,又叫玉覆面,有綴玉面罩和整玉面具兩種,虢公鼓戴着的是綴玉面罩,由碎玉拼湊而成。

    ”我坐在一邊給宮爵解釋。

     這也源于古人對鬼神的敬畏,古人認為玉可以防止靈魂出殼,可以保證屍體不腐爛,正是緣于這種說法,西周時期出現了玉覆面,這種特殊的喪葬用玉,是用它用各種玉料對應人的五官及面部其他特征制成飾片,綴飾于紡織品上,用于殓葬時覆蓋在死者面部。

     當然,這種奢華的喪葬品僅出現于貴族墓葬中,玉覆面在兩周盛行一時,發展到漢代成為備受世人矚目的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絲縷玉衣等等,即用玉密密地包裹死者全身,這标志着喪葬玉發展到巅峰。

     “這種葬制被稱為玉斂葬,除了古人認為玉石能确保靈魂不會出竅以為,另一個原因就是通過玉器同屍體的接觸而起保護屍體的作用,使之不朽。

    ”葉知秋一邊整理面罩一邊說。

    “但最關鍵的原因,玉斂葬的面罩是用來護屍目。

    ” “護屍目?”宮爵有些疑惑。

    “還奇怪的叫法,人都死了,還用保護眼睛?” “人死燈滅,和前塵往事一刀兩斷,最怕的就是有放不下的牽挂,這樣死者會難以安息,在周禮的葬制中對于瞑目極其看重,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嚴密的制度,這便有了後來的綴玉面罩,即據五官形狀和大小制作玉件,鑽以細孔,按應在位置系連在一片織物上,覆于死者的臉部。

    ”朱七點燃煙杆深吸一口說。

    “這種面罩就被稱為護屍目,象征讓死者無牽無挂的安息之意。

    ” “護屍墓在西周之前的王室之中相當盛行,随着時間推移,玉覆面玉件的配置格式越來越簡潔,但是由于眼睛在人的五官中最為重要,所以不論怎麼簡化,眼玉是不能去掉的。

    ”我點點頭告訴宮爵。

     “考古出土的玉覆面大多都是漢代,面罩上的五官紋飾都是緊貼在死者面部,而且護屍目都是閉合的眼睛,可這處棺椁中的玉面罩卻完全相反。

    ”田婉清看着面前複原的面罩疑惑不解。

    “五官的紋飾向上,而且護屍目的眼睛是睜開,好像在死者臉上戴了一個面具,這在之前的考古中從未發現過。

    ” “面具?”我一愣走到田婉清身邊,低頭看向複原的面罩,頓時在心裡大吃一驚,我雖然失去記憶,但是在神域的記憶卻在魔國記起,眼前的面罩竟然是神域之中,歸墟祭司臉上所戴的裝飾。

     我眉頭緊皺,這些玉片尤為眼熟,仔細回想曾經在昆侖金阙的黃帝棺椁中也看見過,因為玉片散落所以當時沒在意,但玉片的樣子竟然如出一轍,就是說黃帝駕崩後臉上也戴着同樣的玉面罩。

     由此可見這個風俗由來已久,黃帝接觸過月宮九龍舫,上面那六個人都是歸墟祭司,在黃帝心中被供奉為神,死後戴着神的面具應該是一種崇敬和向往,這還好解釋和理解。

     可是虢公鼓距離黃帝時期有幾千年,西周古墓中并非沒有發現過玉覆面,但是像這樣的絕無僅有,如同田婉清驚詫的那樣,完全是第一次出現。

     一個諸侯國國君,怎麼會戴着歸墟祭司的面具呢,難道眼前的這個墓主和月宮九龍舫有什麼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