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六章 竹書紀年

關燈
說到學問誰還能在封承面前嘚瑟,我都閉上嘴不敢多言,封承一臉沉穩告之我們,關于唇亡齒寒這個典故,最早出自于左傳,說的是春秋戰國時候的故事。

     晉獻公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擴張,先後吞滅了很多弱小的諸侯國,晉國的國土面積和軍事力量得到了迅速發展,此時,晉獻公已把目光盯在了虞、虢二國上,以便掃除障礙,向中原地區發展。

     晉獻公找借口說鄰近的虢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着一個虞國,讨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

     大臣荀息替晉獻公拟定了一條絕好的計策,他建議用良馬玉璧向虞公送重禮,行賄借道,去讨伐虢國,破壞虞、虢的聯盟,然後各個擊破。

     晉獻公采納了荀息的計策,虞公過去隻是聽說過這些寶物,但無緣親眼觀賞,時感遺憾,當時一見到這兩件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之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

     一向力主聯虢拒晉的大夫宮之奇急忙勸阻,晉使詞謙禮重,必然有所圖謀,虞虢唇齒之鄰,久已結盟,方得國泰民安。

     虞公不聽勸谏,答應了晉使借道的要求,晉國一舉占領了虢國的下陽,三年之後,晉獻公又一次派荀息向虞國借道伐虢,虞公依然十分慷慨地允許借道。

     結果,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随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這便是後世三十六計中有名的假道伐虢之計。

     “這個典故我當然知道,但這個和月宮九龍舫以及玉豬龍有什麼關系?”我忍不住問。

     “你接觸到月宮九龍舫,發現的第一條線索便是北邙上的随侯墓,你可有仔細想過,姬渠是如何得到随侯珠的?”封承一絲不苟反問。

     我看向葉九卿,他沉默了片刻,一直以來他沒有把這個秘密說出來,就是擔心牽連身邊的人,事到如今他也不再隐瞞,一五一十把玉豬龍的前因後果全都說出來。

     “随侯是因為知道彭家先祖長生,因此一直觊觎想要得到這種力量,彭家先祖留下的寶物輾轉流傳最終還是被姬渠得到。

    ”葉九卿說。

     “掌櫃,天大地大無奇不有,坊間關于長生之說由來已久,為什麼随侯如此肯定彭家後人就一定具有長生的能力呢?” “你這話是說,姬渠在盯上彭家後人之前就知道什麼?”葉九卿大吃一驚。

     “整件事還得先從晉國說起,在竹書紀年中關于晉國伐虢還有另一種記載。

    ” “竹書紀年?這又是什麼?之前沒聽說過啊?”我眉頭一皺。

     “竹書紀年?!”葉知秋大吃一驚看着封承。

    “封叔,這,這書您也看過?” “到底是什麼書?”宮爵按耐不住問。

     葉知秋神情大驚對我們說,秦帝在統一六國之後,為了鞏固江山,便發焚書令,規定史官須将秦記以外的史書全部燒毀,亦即除博士官掌管收藏外,天下所有《詩》《書》和諸子百家書籍,一律送到郡中燒毀,焚書的後果造成戰國時期,除秦國外各國史記均被毀。

     但是西晉太康元年,考古曆史上出了一個最著名的盜墓賊,叫不準,此人盜掘了戰國時期的魏襄王陵墓,結果發現了寫在竹簡上、共有十萬多字的古書。

     可據說此人進入墓室的時候一片漆黑,火把燃盡,他便撿起墓道裡的竹簡燒起來照明,幾天後,偷盜一空的大墓才被發覺,晉武帝接到王陵被盜的報告後,極為重視,立即組織人進行清理,等人趕到時,隻剩下散在地上未被燒光的竹簡。

     這些竹簡,是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被後人整理為古本竹書紀年,它比司馬遷著的史記成書時間還要早二百年,記載了很多鮮為人知的先秦曆史。

     “雖然竹書紀年有極強珍貴的史料價值,但是大部分被燒毀,留下的記載中我曾經研讀過,大多支離破碎很難系統的研究,但是在保存下來的文獻中并沒有關于玉豬龍的記載啊?”葉知秋說。

     “發現竹書紀年的不準,他是有名的盜墓賊,竹書紀年其實并沒有被燒毀,而是被不準帶走,但數量太多,還是有一小部分遺留在陵墓之中。

    ”封承回答。

     “被不準帶走了?帶到什麼地方?”葉知秋大吃一驚問。

     “哎,平日叫你們多看點書,你和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