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回 迎國母君王起駕 還鳳阙李後辭窯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劉太後自缢宮中,可憐他自十六歲進宮,安享二十五年王後之福,隻因從前作惡,妒忌生心,今日紅绫慘死,原由立心不正,理直如此。
早有内監宮娥盡知,吓得喧嘩呼喊,飛報各宮妃嫔,打開宮門,紛紛解下紅绫結索,救解多般。
豈知劉太後大限難逃,三魂七魄,渺渺無蹤,那裡救得還陽。
此言暫止,先說嘉祐皇帝銮駕登程,多少禦前侍衛将軍,劍戟如林,武士擁護,一隊隊的宮監、宮娥,龍車鳳辇同行,幾位大臣随駕,威武揚揚,音樂喧天,哄動萬民,遠遠偷觀。
當日包公先作頭隊,來至陳州,地方官早已挂燈結彩,掃淨街衢,安排香燭迎駕。
包公一到陳橋,下了八擡大轎,數十名鐵甲步軍,擁護包大人來到破窯門首。
隻因李太後不願遷移别處,故衆文武官員不得已将破窯改造高堂,畫棟雕梁,并選侍女伏侍,日用飲食器具俱備。
郭海壽日中侍伴李後,一連等了十數日,此一天他進來說道:“母親,包大人來了。
”李後問道:“他在那裡?”海壽答道:“現在門外,他言要見母親。
”太後道:“我兒且請包大人進來。
”海壽領命出去相請。
包公吩咐護從在門外伺候,直至内堂,即俯伏朝見。
李太後道:“包卿休得拘禮,且請起來。
”包公領諾起來,李後問道:“包卿回朝,未知此事辦得如何?”包公回奏道:“臣啟上太後娘娘,已将郭槐三番審究,方得他招認明白。
今聖上親排銮駕,到此迎接娘娘回宮。
”太後聞言,大喜道:“今得辨明此段冤情,實勞包卿大力,老身如不得回宮,抵當苦度至死罷了。
隻因身受不白之冤,仇人日享榮華,豈非天眼永久不開?”包公未及答言,郭海壽笑道:“當今聖上也非賢君,不念生身誕育之恩,反認他人為母,難逃不孝之罪!滿朝中隻有包大人是忠心為國,待聖上來時,兒且代母親娘娘罵他幾聲,方出此恨。
”包公道:“你言差了。
聖上春秋隻有十九,當初乃是哺乳小兒,焉知奸人暗害,怎曉娘娘有複盆不白之冤?”李後道:“我兒休得生氣,包卿之言不差,随娘在此,聖上到來,你若多言躁說,有失君臣之禮,反取罪戾,這是國法無私。
”海壽道:“母親既如此吩咐,孩兒焉敢不遵?” 當下包公請娘娘更換鳳冠官服,好待聖上前來迎請。
太後道:“包卿,老身落難已久,褴褛衣裳穿慣了,而今不合穿着五彩官服。
”包公道:“臣啟奏娘娘,今非昔比,娘娘乃是鳳體貴軀,前時落難,無人知之,以緻衣食有虧。
如今枯木開花,昏鏡複明,斷不可再穿此褴褛衣裳。
況聖駕自來迎請,萬人瞻仰,非同小可,今仍穿破衣,有甚威儀,伏望娘娘準依臣請,速換官服。
”太後道:“既如此,且待聖上來相見過,老身然後更換宮服。
” 正言之際,流星馬報道:“萬歲爺駕到。
”包公出外一見,俯伏道旁,嘉祐皇帝道:“包卿平身。
”當時聖上傳旨不必放炮,恐驚國母。
又命護駕官員,俱在大街伺候。
天子不乘車辇,與随駕五員大臣,及官娥内監,向破窯而來。
包公引駕至内堂,仍然俯伏一旁,朗呼:“臣包拯有言啟奏娘娘,聖上駕到了。
”太後道:“皇兒在那裡?”娘娘當初因憂怒交加,已經雙目失明,此時即将兩手摸索呼喚。
嘉祐皇帝見親生國母如此模樣,心如刀割,忍不住眼淚直流,搶上數步,跪倒垂淚道:“母後,兒已在此。
”太後手按君王肩膊,不覺亦淚下如雨,哭道:“皇兒,追思二十年前逃難之後,苦挨至今,隻道母子永無相會之期,何幸得上蒼憐憫,包卿研訊,方得雪冤。
但逃難至此,若無郭海壽義兒孝順,亦不能度命至今。
今日母子重會,賴包卿、海壽二人之力,恩重如山,皇兒切須念之。
”言未了,喉間硬咽而無聲。
嘉祐皇帝帶淚叫道:“母後,豈有娘遭苦難,兒登九五,玉食萬方,兒罪該萬死,有何面目為君。
隻求母後将兒處治,如若不忍,亦請貶棄幽宮,别立賢孝之君,以承宗嗣。
至包卿與郭兄二人恩德,兒當銘于肺腑不忘。
”說未完,慘切不能成聲,感觸了幾位随駕大臣,人人下淚,個個動悲,同聲奏道:“當初聖上正在襁褓,那知禍起蕭牆,伏乞我主匆過為傷感,有傷龍體。
今得上天暗佑,複得母
早有内監宮娥盡知,吓得喧嘩呼喊,飛報各宮妃嫔,打開宮門,紛紛解下紅绫結索,救解多般。
豈知劉太後大限難逃,三魂七魄,渺渺無蹤,那裡救得還陽。
此言暫止,先說嘉祐皇帝銮駕登程,多少禦前侍衛将軍,劍戟如林,武士擁護,一隊隊的宮監、宮娥,龍車鳳辇同行,幾位大臣随駕,威武揚揚,音樂喧天,哄動萬民,遠遠偷觀。
當日包公先作頭隊,來至陳州,地方官早已挂燈結彩,掃淨街衢,安排香燭迎駕。
包公一到陳橋,下了八擡大轎,數十名鐵甲步軍,擁護包大人來到破窯門首。
隻因李太後不願遷移别處,故衆文武官員不得已将破窯改造高堂,畫棟雕梁,并選侍女伏侍,日用飲食器具俱備。
郭海壽日中侍伴李後,一連等了十數日,此一天他進來說道:“母親,包大人來了。
”李後問道:“他在那裡?”海壽答道:“現在門外,他言要見母親。
”太後道:“我兒且請包大人進來。
”海壽領命出去相請。
包公吩咐護從在門外伺候,直至内堂,即俯伏朝見。
李太後道:“包卿休得拘禮,且請起來。
”包公領諾起來,李後問道:“包卿回朝,未知此事辦得如何?”包公回奏道:“臣啟上太後娘娘,已将郭槐三番審究,方得他招認明白。
今聖上親排銮駕,到此迎接娘娘回宮。
”太後聞言,大喜道:“今得辨明此段冤情,實勞包卿大力,老身如不得回宮,抵當苦度至死罷了。
隻因身受不白之冤,仇人日享榮華,豈非天眼永久不開?”包公未及答言,郭海壽笑道:“當今聖上也非賢君,不念生身誕育之恩,反認他人為母,難逃不孝之罪!滿朝中隻有包大人是忠心為國,待聖上來時,兒且代母親娘娘罵他幾聲,方出此恨。
”包公道:“你言差了。
聖上春秋隻有十九,當初乃是哺乳小兒,焉知奸人暗害,怎曉娘娘有複盆不白之冤?”李後道:“我兒休得生氣,包卿之言不差,随娘在此,聖上到來,你若多言躁說,有失君臣之禮,反取罪戾,這是國法無私。
”海壽道:“母親既如此吩咐,孩兒焉敢不遵?” 當下包公請娘娘更換鳳冠官服,好待聖上前來迎請。
太後道:“包卿,老身落難已久,褴褛衣裳穿慣了,而今不合穿着五彩官服。
”包公道:“臣啟奏娘娘,今非昔比,娘娘乃是鳳體貴軀,前時落難,無人知之,以緻衣食有虧。
如今枯木開花,昏鏡複明,斷不可再穿此褴褛衣裳。
況聖駕自來迎請,萬人瞻仰,非同小可,今仍穿破衣,有甚威儀,伏望娘娘準依臣請,速換官服。
”太後道:“既如此,且待聖上來相見過,老身然後更換宮服。
” 正言之際,流星馬報道:“萬歲爺駕到。
”包公出外一見,俯伏道旁,嘉祐皇帝道:“包卿平身。
”當時聖上傳旨不必放炮,恐驚國母。
又命護駕官員,俱在大街伺候。
天子不乘車辇,與随駕五員大臣,及官娥内監,向破窯而來。
包公引駕至内堂,仍然俯伏一旁,朗呼:“臣包拯有言啟奏娘娘,聖上駕到了。
”太後道:“皇兒在那裡?”娘娘當初因憂怒交加,已經雙目失明,此時即将兩手摸索呼喚。
嘉祐皇帝見親生國母如此模樣,心如刀割,忍不住眼淚直流,搶上數步,跪倒垂淚道:“母後,兒已在此。
”太後手按君王肩膊,不覺亦淚下如雨,哭道:“皇兒,追思二十年前逃難之後,苦挨至今,隻道母子永無相會之期,何幸得上蒼憐憫,包卿研訊,方得雪冤。
但逃難至此,若無郭海壽義兒孝順,亦不能度命至今。
今日母子重會,賴包卿、海壽二人之力,恩重如山,皇兒切須念之。
”言未了,喉間硬咽而無聲。
嘉祐皇帝帶淚叫道:“母後,豈有娘遭苦難,兒登九五,玉食萬方,兒罪該萬死,有何面目為君。
隻求母後将兒處治,如若不忍,亦請貶棄幽宮,别立賢孝之君,以承宗嗣。
至包卿與郭兄二人恩德,兒當銘于肺腑不忘。
”說未完,慘切不能成聲,感觸了幾位随駕大臣,人人下淚,個個動悲,同聲奏道:“當初聖上正在襁褓,那知禍起蕭牆,伏乞我主匆過為傷感,有傷龍體。
今得上天暗佑,複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