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拈花笑佛自逍遙(4)
關燈
小
中
大
。
走完階梯,穿過石徑,越過房檐,繞過梵音。
菩提細細的幽香,在風中越飄越淡。
我沒能撿到菩提子,卻拾得來自初秋的第一枚落葉。
在它飄落的那個瞬間,我明白,終有一天我會像秋葉一樣地死亡。
離時已不如來時那般喧嚣,生命走到最後總是寂靜。
待到暮鼓響起,人去院空,佛隻有獨自感受這初秋的微微薄涼。
走出靈山,暮風有幾分沉重。
無言的背景被我遺留在身後,佛看着我逐漸黯淡的背影,會滋生些許怅然的失落嗎?我為自己的多情笑了。
穿過迂回的山路,遠處的太湖,在夕陽映照下泛着金色的光芒,傾斜地打落在我的身上。
太湖還是來時的太湖,小舟卻已非舊物,而我又是否是來時的我? 佛沒有回答,因為我已遠離。
錫惠散懷 我來的時候,知道自己是孤獨的。
沒有匆匆的行色,沒有喜憂的心情,在初秋的早晨,我就這樣走來。
我來尋覓些什麼?是古時王朝逐漸黯淡的背影?是長亭别院裡一潭聞名天下的第二泉?是青山之間幽深的江南古刹?還是曲徑通幽的古老園林?錫惠的秀水涵山,又能告訴我些什麼? 天下第二泉 惠山谒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 宋·蘇轼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連。
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石路萦回九龍脊,水光翻動五湖天。
孫登無語空歸去,半嶺松聲萬壑傳。
初秋的風已略帶涼意,偶有落葉稀疏地飄零,行走的人流絲毫感覺不到它蕭索的重量。
一縷陽光将我的心事拉得好長,我在尋找有水流的地方,尋找那位拉二胡的瞎眼先生阿炳。
二泉,仿佛一切的一切,都與那清澈的幽泉相關。
青石鋪就的小徑,盡管承載許多行人的腳印,可依然苔痕斑駁。
這裡的石闆,仿佛永遠都帶着濕潤的印記,踩上去,自有一種沁骨的清涼。
彎曲的長廊,坐落在池塘之間,有回風淡淡地流轉。
倚欄看荷,花瓣已褪落,成熟的蓮蓬孕育着飽滿的蓮子,這是收獲的喜悅。
可殘荷枯莖又難免有種繁華落盡的落寂。
榮枯本尋常,生命的内核在自然間得以完美地展現。
兩扇深褐色的重門向遊人敞開,它在提醒着人們,這兒曾經有過繁華與詩情。
我輕輕地觸摸門環上的銅鎖,希望能疊合古時某個文人或智者的手印,撫慰我至誠懷古的心。
踏入門檻,映入眼簾的就是五個大字:天下第二泉。
黑白相間是那麼的醒目,靜靜地雕刻在石壁上,昭示着它不同凡響的美譽。
有藤蔓攀爬在石壁的檐角,那些青蔥的枝莖任意往不同的方向伸展,直至抵達它們想停留的地方。
相隔不遠的長亭有古曲緩緩流淌,這兒有老者為人演奏《二泉映月》。
一襲青色長衫,滿是皺紋的雙手,迷離之境,會讓人誤以為他就是當年的阿炳先生。
遙想當年的月夜,阿炳臨青山幽泉,獨自在此演奏二胡,又是怎樣的心境?今人總是會以這種形式去懷想古人,隻是那些庸碌無名的凡人,又有誰會想起? 當我俯視那譽滿天下的二泉之時,心中竟生出了許多失落。
欄杆将我拒絕在古井之外,當年的兩口泉眼如今已成了死水。
看不到汩汩的清泉流淌,看不到濕潤的青苔攀附。
水泥砌就的古井,被欄杆圍繞,而今隻成了讓遊人觀賞的景點。
當年京城的人長途跋涉隻為舀得幾瓢二泉之水,供帝王烹茶煮茗。
然泉水已涸,那個精緻的年代也相隔漸遠,可曆史卻從來不曾被改寫。
沿着石徑穿行,長廊附近擺設着幾家茶坊,供遊人歇腳品茗。
水自然不是二泉的水,茶也不能洗去凡塵,隻是處身在青山古迹之間,亦有一種别樣的閑情。
微風有幾許慵懶,想坐在竹椅上點一壺茶慢慢閑飲,又怕生出更多的疲倦,終究還是作罷。
彷徨間,腳步有些起伏不定。
丢下二泉的背景,我趕赴另一個約定。
惠山寺 題惠山寺 唐·張祜 舊宅人何在,空門客自過。
泉聲到池盡,山色上樓多。
小洞生斜竹,重階夾細莎。
殷勤望城市,雲水暮鐘和。
還未見着寺廟,已聽到空遠的鐘聲。
江南的古刹居多,惠山寺隻是萬千中的一所。
我拾階行走,穿過幾重古門,穿過參差的老樹。
擡眼望去有四個字讓我凝神片刻:不二法門。
這是否象征着一種執着?也許入了佛門的人就不再有出塵之念。
這短暫的凝神讓我生出某種意願,我願意做一個在佛前賣香的女子,聽着梵音,過着清靜無求的生活。
隻是這樣的願望也成了奢侈。
輕輕歎息,沒有人聽到。
大殿裡有正在作法的僧人,他們唱着梵音,讓人進入虛遠的夢境。
我沒有進去朝拜佛祖,怕這肉體凡胎領悟不了佛的奧妙,亦怕會闖進一段莫名的心事裡。
遠遠地看着僧人身披袈裟的背影,眼中閃爍着晶瑩。
穿過不二法門這道小門,又是一番勝境。
石階上坐落着古老的廟宇殿堂,背後就是隐隐惠山。
西竺留痕,這四個字仿佛讓人看到了西方之境,在藍天
走完階梯,穿過石徑,越過房檐,繞過梵音。
菩提細細的幽香,在風中越飄越淡。
我沒能撿到菩提子,卻拾得來自初秋的第一枚落葉。
在它飄落的那個瞬間,我明白,終有一天我會像秋葉一樣地死亡。
離時已不如來時那般喧嚣,生命走到最後總是寂靜。
待到暮鼓響起,人去院空,佛隻有獨自感受這初秋的微微薄涼。
走出靈山,暮風有幾分沉重。
無言的背景被我遺留在身後,佛看着我逐漸黯淡的背影,會滋生些許怅然的失落嗎?我為自己的多情笑了。
穿過迂回的山路,遠處的太湖,在夕陽映照下泛着金色的光芒,傾斜地打落在我的身上。
太湖還是來時的太湖,小舟卻已非舊物,而我又是否是來時的我? 佛沒有回答,因為我已遠離。
錫惠散懷 我來的時候,知道自己是孤獨的。
沒有匆匆的行色,沒有喜憂的心情,在初秋的早晨,我就這樣走來。
我來尋覓些什麼?是古時王朝逐漸黯淡的背影?是長亭别院裡一潭聞名天下的第二泉?是青山之間幽深的江南古刹?還是曲徑通幽的古老園林?錫惠的秀水涵山,又能告訴我些什麼? 天下第二泉 惠山谒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 宋·蘇轼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連。
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石路萦回九龍脊,水光翻動五湖天。
孫登無語空歸去,半嶺松聲萬壑傳。
初秋的風已略帶涼意,偶有落葉稀疏地飄零,行走的人流絲毫感覺不到它蕭索的重量。
一縷陽光将我的心事拉得好長,我在尋找有水流的地方,尋找那位拉二胡的瞎眼先生阿炳。
二泉,仿佛一切的一切,都與那清澈的幽泉相關。
青石鋪就的小徑,盡管承載許多行人的腳印,可依然苔痕斑駁。
這裡的石闆,仿佛永遠都帶着濕潤的印記,踩上去,自有一種沁骨的清涼。
彎曲的長廊,坐落在池塘之間,有回風淡淡地流轉。
倚欄看荷,花瓣已褪落,成熟的蓮蓬孕育着飽滿的蓮子,這是收獲的喜悅。
可殘荷枯莖又難免有種繁華落盡的落寂。
榮枯本尋常,生命的内核在自然間得以完美地展現。
兩扇深褐色的重門向遊人敞開,它在提醒着人們,這兒曾經有過繁華與詩情。
我輕輕地觸摸門環上的銅鎖,希望能疊合古時某個文人或智者的手印,撫慰我至誠懷古的心。
踏入門檻,映入眼簾的就是五個大字:天下第二泉。
黑白相間是那麼的醒目,靜靜地雕刻在石壁上,昭示着它不同凡響的美譽。
有藤蔓攀爬在石壁的檐角,那些青蔥的枝莖任意往不同的方向伸展,直至抵達它們想停留的地方。
相隔不遠的長亭有古曲緩緩流淌,這兒有老者為人演奏《二泉映月》。
一襲青色長衫,滿是皺紋的雙手,迷離之境,會讓人誤以為他就是當年的阿炳先生。
遙想當年的月夜,阿炳臨青山幽泉,獨自在此演奏二胡,又是怎樣的心境?今人總是會以這種形式去懷想古人,隻是那些庸碌無名的凡人,又有誰會想起? 當我俯視那譽滿天下的二泉之時,心中竟生出了許多失落。
欄杆将我拒絕在古井之外,當年的兩口泉眼如今已成了死水。
看不到汩汩的清泉流淌,看不到濕潤的青苔攀附。
水泥砌就的古井,被欄杆圍繞,而今隻成了讓遊人觀賞的景點。
當年京城的人長途跋涉隻為舀得幾瓢二泉之水,供帝王烹茶煮茗。
然泉水已涸,那個精緻的年代也相隔漸遠,可曆史卻從來不曾被改寫。
沿着石徑穿行,長廊附近擺設着幾家茶坊,供遊人歇腳品茗。
水自然不是二泉的水,茶也不能洗去凡塵,隻是處身在青山古迹之間,亦有一種别樣的閑情。
微風有幾許慵懶,想坐在竹椅上點一壺茶慢慢閑飲,又怕生出更多的疲倦,終究還是作罷。
彷徨間,腳步有些起伏不定。
丢下二泉的背景,我趕赴另一個約定。
惠山寺 題惠山寺 唐·張祜 舊宅人何在,空門客自過。
泉聲到池盡,山色上樓多。
小洞生斜竹,重階夾細莎。
殷勤望城市,雲水暮鐘和。
還未見着寺廟,已聽到空遠的鐘聲。
江南的古刹居多,惠山寺隻是萬千中的一所。
我拾階行走,穿過幾重古門,穿過參差的老樹。
擡眼望去有四個字讓我凝神片刻:不二法門。
這是否象征着一種執着?也許入了佛門的人就不再有出塵之念。
這短暫的凝神讓我生出某種意願,我願意做一個在佛前賣香的女子,聽着梵音,過着清靜無求的生活。
隻是這樣的願望也成了奢侈。
輕輕歎息,沒有人聽到。
大殿裡有正在作法的僧人,他們唱着梵音,讓人進入虛遠的夢境。
我沒有進去朝拜佛祖,怕這肉體凡胎領悟不了佛的奧妙,亦怕會闖進一段莫名的心事裡。
遠遠地看着僧人身披袈裟的背影,眼中閃爍着晶瑩。
穿過不二法門這道小門,又是一番勝境。
石階上坐落着古老的廟宇殿堂,背後就是隐隐惠山。
西竺留痕,這四個字仿佛讓人看到了西方之境,在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