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作家路遙的身後官司

關燈
2006年10月19日,記者約見了著名作家路遙的女兒路茗茗,通過路茗茗的深情講述,首次揭開了長達3年之久的“路遙之女狀告生母案”的内情。

    令人感歎的是,在這場沸沸揚揚的著作權官司背後,隐含着一個女兒以最樸素的方式表達對父親的深情。

     經過3年的艱苦訴訟,路茗茗最終還是輸了這起著作權官司。

    2006年9月6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終審駁回了她的訴訟請求。

    近3年來,關于路遙著作權官司的報道,都稱路茗茗認為母親已經簽訂了遺産繼承協議書,無權代替自己處置父親留下的遺産,所以将自己的生母林達及兩家出版社推上被告席,要求解除《路遙全集》的出版合同。

    這起案子已經持續了3年,人們關注這場官司,其實更多的是案件背後,關注路茗茗怎麼可以為了路遙的遺産狀告自己的親生母親。

     很多人忽視了路茗茗打這場著作權官司的目的,準确地說,路茗茗的起訴是“實現父親生前未了的心願,讓路遙的作品有理有序地出版和發行”。

     在講述這個因為著作權官司引發的故事之前,我不能不首先表達我對路遙先生的敬意。

    在20年前,我還是個剛剛上高中的農村孩子,那時候好的文學作品在農村見到的還比較少,我千方百計弄來一本已經掉了封面的過期文學期刊,那本雜志的頭題文章便是路遙先生的名作《人生》,頓時如獲至寶,這本雜志在我的同學中互相傳看着,最終不知去向。

    但我清楚記得,我那時候已經偷偷把自己比作《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并在同學中把心目中的劉巧珍、黃亞萍與女同學們畫上等号。

    而且,這部作品直接催生了我第一次懵懂的鄉村愛情,以及對于城市生活的向往,并引領我走向文學道路。

    可以肯定地說,這部小說對我青少年時期的影響,超過其他任何一部文學作品。

    當然,《人生》以及路遙先生的其他作品,也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一代甚至幾代人。

    在此之後,我當然不止一次看過《平凡的世界》,在采訪路茗茗之前的資料準備階段,我剛剛看到一組安徽一個大學生帶着患癌症的母親上學的圖片,那個大學生手中拿着的給母親讀的書,正是路遙先生的《平凡的世界》。

    這些場景令人震撼,但也在情理之中。

    在中國,還有很多對城市充滿夢想的農村孩子,《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都是他們最好的人生勵志讀本。

     下面開始講述路遙作品著作權官司的前塵後事。

     舐犢情深,作家路遙愛女兒勝過愛自己 路遙是一個用心血和生命來寫作的作家,這在當代作家中是鮮見的。

    最終,也因為創作而積勞成疾,英年早逝。

     關于路遙的介紹通常是這樣的:路遙,陝西省清澗縣人,1949年出生于陝北山區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7歲時因為家裡困難被過繼給延川縣農村的伯父。

    文革開始後受影響直到1969年底才回到家裡務農。

    這段時間裡他做過許多臨時性的工作,并在農村小學中教過一年書。

    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其間開始文學創作。

    大學畢業後,任《陝西文藝》(今為《延河》)編輯。

    1992年積勞成疾,英年早逝。

    1980年路遙發表《驚心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人生》、《在困難的日子裡》也相繼獲獎。

    1991年完成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他的作品《人生》被改編成電影後,引起巨大的轟動。

    正如《痛悼路遙》一文中所寫:“計算成功的方式是吃苦和受罪,他拼命工作,玩命寫作,自我折磨式地付出,在文學創作這條艱辛寂寞的道路上,竭盡全力,一路血汗向高峰攀登”。

    對人生的執著追求,對他所熱愛的故鄉的鐘情,以及對他的現實主義寫作手法的自信,這一切構成了路遙小說基本的特征。

     路遙出身農村,他的寫作素材基本來自農村生活,他始終認定自己“是一個農民血統的兒子”,是“既帶着農村味又帶着城市味的人”,他堅信“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許在于創作的過程,而不在于那個結果”。

    所以他認為“隻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人才活得更為充實”。

    他始終以深深糾纏的故鄉情結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陝北大地作為一個沉浮在他心裡的永恒的詩意象征,每當他的創作進入低谷時,他都是一個人獨自去陝北故鄉的毛烏素沙漠,他在那裡審視自己,觀照社會。

     當《人生》獲獎并被改編成電影取得成功後,路遙沒有沉醉在鮮花和掌聲之中,而是深深地思考了一些問題,他要超越這一高度,趕40歲時完成一部全景式地反映中國近40年間城鄉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遷的作品。

     《平凡的世界》共三部六卷,厚重、宏闊,為中國當代掙脫極左束縛開始改革開放的轉型期留下了史詩般的藝術畫卷。

    作品共寫了近百個人物,從攬工漢到省委書記,這些人物形象鮮活地表現了那一時期的人們的思想變化。

    小說“人物運動的河流”中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表現了一代青年農民奮鬥的艱難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