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沒有戶口我是誰

關燈
他們的父子關系,隻有找着他的親生母親,他的戶口才能解決。

    ” 人海茫茫,要找一個二十多年都沒有音訊的人,談何容易? 已經别無選擇的李志偉,隻好找到李建業:“你既然不承認我們是父子關系,那你必須告訴我,我究竟是誰的兒子?當初是你和我媽一起去的廣州,你說她離開了你,那她到底去了哪裡?” 直到此時,李建業才告訴李志偉生身父母的情況,原來,李志偉的母親李秋月出生在北京的海澱區,但因為“文革”期間家庭受到沖擊,李秋月和姐姐随着父親被遣送回原籍河北定州。

    但李秋月經常回北京,與在北京的男同學趙某見面。

    1980年10月李秋月與趙某發生性關系後,李秋月懷孕。

    此後李秋月與李建業相識,1981年7月4日,到了臨産階段的李秋月在李建業的幫助下被送到北京市婦産醫院,産下了李志偉。

    之後,李建業把李秋月和李志偉從醫院接出後送到了定州。

    後來李秋月和李建業确立戀愛關系,就把李志偉寄養在李建業父母家後,兩人去了廣州做生意。

    後發生口角,她賭氣離我出走,至今下落不明。

     根據李建業所述,李志偉找到了北京市婦産醫院。

    在那裡,他查到了自己的出生證明,但其他情況均已無可考證。

     追尋一個普通生命的源頭 根據李建業提供的河北定州的線索,2005年年底,高潔與李志偉一道趕赴河北定州,希望能從李秋月的老家得到關于她的消息。

     通過定州市公安局,高潔和李志偉很快找到了李秋月的姐姐李月華,李月華現在定州市一個菜市場販菜謀生,聞聽是了解關于她妹妹李秋月的,話沒開口便已泣不成聲。

    她說:“我們家真的是受文革的害太深了,要不是文革,秋月也不會走這條路。

    秋月自小心氣就高,我們又都生在北京長在北京,她哪裡甘心回老家種地當農民?那幾年,父母相繼去世,誰都顧不上管她,她也整天沒在家裡待過,坐火車到處流浪。

    那一年,她突然從北京回來,就帶着這麼個孩子回來,可還沒有等家人把這件事問清楚呢,她又走了。

    這一走,就再也沒有回來。

    ” 李月華也見過李志偉這個所謂的“外甥”,那還是在他剛剛出生不久,妹妹秋月帶着回來的。

    可是沒幾天,秋月就帶着孩子又去了北京,一去再也沒回頭。

    雖說她與李志偉之間還有着一種血緣關系,但畢竟二十來年杳無音信,兩人之間的情感隔膜顯而易見。

    誰也不敢相認,誰也無法相認。

     李月華對于李志偉的了解,自從二十多年前的那一次分别便中斷了,她無法接受這個突然冒出來的外甥。

    她不停地落淚:“苦啊,這孩子命苦啊。

    ”之外,除了落淚,她已經無法提供更多的有價值的線索。

     經過了解,李志偉還有一個舅舅在河北定州,當地的村委會主任也電話通知了他,但他最終沒露面。

     李月華所在村的村委會主任,與李秋月是本家,高潔試探着問:“不管怎麼着,孩子是無辜的,再說,他媽媽李秋月畢竟是這個村的人,咱們這邊……” 話還沒有說完,村委會主任便接過了話頭:“按說我們是應該幫孩子一下,不沖别的,就沖你們與他不沾親不帶故的都還這麼關心他,我們也該幫他。

    可是這畢竟是農村,添丁加戶,不僅得分給他土地,還得給他批宅基地。

    這事,恐怕不好辦。

    ”說完,他堅定地搖了搖頭。

     “我們是想,隻幫他把戶口解決了,其他的什麼要求都沒有。

    他總得有身份證呀,現在沒身份證,幹什麼也不行呀。

    ” “你們都是法院的,你們更應該知道這道理,辦了身份證,上了戶,又是男孩子,那他就是合法村民,我們不給他分地,他今天幹,明天他還幹嗎?絕對不行,事情不大,可後遺症太大。

    誰都是好心,可是光有好心,也未必就能把事辦好呀。

    ”高潔點了點頭,她知道無法去強求村委會主任做這些。

     離開定州時,高潔和李志偉在高速公路的入口處拍下了一張照片,李志偉希望把母親的故鄉留在自己的記憶裡。

    回北京的路上,李志偉一言不發,仰着臉閉着眼說是怕暈車。

    他在想些什麼呢?他的生活剛剛走上正道,但這接踵而至的打擊,他的内心是否會再次面臨崩潰的邊緣? 李志偉曾經向高潔吐露心聲說:我現在很怕寂寞,知道身邊一起長大的夥伴一個個都工作、結婚,自己經常會深陷孤獨。

    有時候,在街上看着身邊走過的行人,我心裡總在問自己“我是誰?我是誰呀?!” 此時的高潔已經深感兩難。

    她是法官,但她不是立法者,面對神聖的法律,她也束手無策;但她又是一個法律的救贖者,面對身世坎坷的李志偉,她更是無法放棄。

    一個法官如果眼睜睜看着被自己苦心拉上岸的當事人因岸上無立錐之地,迫使他再次落水,那是對法官職業的亵渎,是對正義之神的亵渎。

     高潔法官和李志偉依然沒有放棄,他們還在為李志偉的戶口奔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