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節
關燈
小
中
大
,誰見到誰不是喊“師傅”呢?但是聶大躍的這個“師傅”與一般的師傅還不一樣。
聶大躍是真的有技術的。
聶大躍雖然讀書不行,但是幹活不錯,上中學的時候搞開門辦學,那時候他就學會了車、鉗、鉚、焊、電,這一招在上山下鄉的廣闊天地曾經發揮過作用,回城到農機廠之後更是得到提升,做“技術師傅”絕對沒有問題。
招聘人員對聶大躍進行了當場測試,順利通過。
進了香港老闆開的這間電話機廠之後,聶大躍很快就受到重用。
香港老闆姓黃,叫黃榮發。
黃老闆自己就是做技術工人出身的,對技術工人非常尊敬。
事實上,當時在電話機廠幫着黃老闆打理的那幾個香港人也都是技術工人出身,沒有一個是大學畢業的。
這些香港的技術工人叫“師傅”,别看聽起來跟當時國内普遍稱呼“張師傅李師傅”差不多,其實在香港“師傅”的地位相當高。
在聶大躍來到這個廠之前,管理人員除了香港師傅外,就是國内的一些大學畢業生,這些大學畢業生在廠裡面被稱做工程師,無論他們實際上有沒有定工程師職稱,反正都是叫“工程師”。
在港資廠,工程師的地位低于“師傅”。
沒辦法,不服不行,工程師的動手能力确實比“師傅”差。
在當時,生産電話機也能算得上是高科技,但是黃老闆做的是來料加工業務,兩頭朝外,并不需要自己設計和計算,所以内地招聘來的大學生其實就是協助香港師傅管理,工程師的地位當然比“師傅”低。
香港師傅當時看不起大陸人,原因是大陸人技術太差。
廠裡面大學生也看不起香港人,原因是香港人沒文化,連歐姆定律都不知道。
黃老闆一直想緩和這種矛盾,但是都沒有成功,直到聶大躍來了之後,這個矛盾才解開。
聶大躍來了之後把香港的師傅全部鎮住了。
聶大躍的動手能力比他們強。
并且他還知道歐姆定律,知道公制與英制的相互換算。
在黃老闆眼睛裡,他既是師傅,也是工程師。
黃老闆請聶大躍吃飯,問:為什麼你行他們不行? “他們”指的是廠裡的那些大學生。
聶大躍說:“你這裡需要的是技術工人,不是工程師。
” 黃老闆瞪着大眼,沒理解。
聶大躍進一步解釋:“如果動手,把配件安裝在一起,焊接上,技術工人比工程師強。
” 這一下黃老闆似乎聽懂了,但很快又糊塗了,眼珠子轉了一圈,說:“不對呀,我這裡有你們大陸的很多技術工人呀,他們怎麼也不行?” 聶大躍笑。
黃老闆問他笑什麼。
聶大躍說:“他們大多數都不是技術工人,是農民,是農民就不是技術工人,技術工人一定是在城市裡的,在工廠裡的。
” 聶大躍的話要是放在今天或許有點絕對了,但是在八十年代的中國确實是這樣的。
技術工人首先是工人,如果連工人都不是,怎麼能說是“技術工人”?而在當時,“工人”肯定是城市人,農村人不叫“工人”,叫“農民”。
黃老闆琢磨了半天,問。
“那麼,你怎麼知道他們不是城市的而是農村的呢?” “看身份證。
”聶大躍說。
“看身份證?”黃老闆還是不理解,“身份證上面沒有寫着他原來是工人還是農民呀?” 聶大躍笑。
“你笑什麼?”黃老闆問。
“您看不出來,”聶大躍說,“但是我一看就知道。
” 黃老闆點點頭,這下勝讀十年書了。
于是決定好鋼用在刀刃上,立刻提拔聶大躍為主管,首先管人事。
在聶大躍當上主管之後,給胡娅沁寫了一封信,表達了自己的思念之情,希望胡娅沁能跟他一起來深圳。
聶大躍是真的有技術的。
聶大躍雖然讀書不行,但是幹活不錯,上中學的時候搞開門辦學,那時候他就學會了車、鉗、鉚、焊、電,這一招在上山下鄉的廣闊天地曾經發揮過作用,回城到農機廠之後更是得到提升,做“技術師傅”絕對沒有問題。
招聘人員對聶大躍進行了當場測試,順利通過。
進了香港老闆開的這間電話機廠之後,聶大躍很快就受到重用。
香港老闆姓黃,叫黃榮發。
黃老闆自己就是做技術工人出身的,對技術工人非常尊敬。
事實上,當時在電話機廠幫着黃老闆打理的那幾個香港人也都是技術工人出身,沒有一個是大學畢業的。
這些香港的技術工人叫“師傅”,别看聽起來跟當時國内普遍稱呼“張師傅李師傅”差不多,其實在香港“師傅”的地位相當高。
在聶大躍來到這個廠之前,管理人員除了香港師傅外,就是國内的一些大學畢業生,這些大學畢業生在廠裡面被稱做工程師,無論他們實際上有沒有定工程師職稱,反正都是叫“工程師”。
在港資廠,工程師的地位低于“師傅”。
沒辦法,不服不行,工程師的動手能力确實比“師傅”差。
在當時,生産電話機也能算得上是高科技,但是黃老闆做的是來料加工業務,兩頭朝外,并不需要自己設計和計算,所以内地招聘來的大學生其實就是協助香港師傅管理,工程師的地位當然比“師傅”低。
香港師傅當時看不起大陸人,原因是大陸人技術太差。
廠裡面大學生也看不起香港人,原因是香港人沒文化,連歐姆定律都不知道。
黃老闆一直想緩和這種矛盾,但是都沒有成功,直到聶大躍來了之後,這個矛盾才解開。
聶大躍來了之後把香港的師傅全部鎮住了。
聶大躍的動手能力比他們強。
并且他還知道歐姆定律,知道公制與英制的相互換算。
在黃老闆眼睛裡,他既是師傅,也是工程師。
黃老闆請聶大躍吃飯,問:為什麼你行他們不行? “他們”指的是廠裡的那些大學生。
聶大躍說:“你這裡需要的是技術工人,不是工程師。
” 黃老闆瞪着大眼,沒理解。
聶大躍進一步解釋:“如果動手,把配件安裝在一起,焊接上,技術工人比工程師強。
” 這一下黃老闆似乎聽懂了,但很快又糊塗了,眼珠子轉了一圈,說:“不對呀,我這裡有你們大陸的很多技術工人呀,他們怎麼也不行?” 聶大躍笑。
黃老闆問他笑什麼。
聶大躍說:“他們大多數都不是技術工人,是農民,是農民就不是技術工人,技術工人一定是在城市裡的,在工廠裡的。
” 聶大躍的話要是放在今天或許有點絕對了,但是在八十年代的中國确實是這樣的。
技術工人首先是工人,如果連工人都不是,怎麼能說是“技術工人”?而在當時,“工人”肯定是城市人,農村人不叫“工人”,叫“農民”。
黃老闆琢磨了半天,問。
“那麼,你怎麼知道他們不是城市的而是農村的呢?” “看身份證。
”聶大躍說。
“看身份證?”黃老闆還是不理解,“身份證上面沒有寫着他原來是工人還是農民呀?” 聶大躍笑。
“你笑什麼?”黃老闆問。
“您看不出來,”聶大躍說,“但是我一看就知道。
” 黃老闆點點頭,這下勝讀十年書了。
于是決定好鋼用在刀刃上,立刻提拔聶大躍為主管,首先管人事。
在聶大躍當上主管之後,給胡娅沁寫了一封信,表達了自己的思念之情,希望胡娅沁能跟他一起來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