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
我同她下船分手的時候,相互留了姓名和地址。
我喝了口茶水,品味着一種苦澀的遺憾。
我想她也許有一天會來找我,也許不會。
不過這萍水相逢畢竟給我一點愉悅。
我不會去追求這麼個天真的姑娘,或許也不會真愛一個女人。
愛太沉重,我需要活得輕松。
也想得到快樂,又不想負擔責任,跟着沒準又是婚姻,随後而來的煩膩和怨恨都太累人。
我變得越來越淡漠,誰也不能再讓我熱血沸騰。
我想我已經老了,隻剩下些說不上是好奇心的一點趣味,又不想去尋求結果。
這結果都不難想象,總歸是沉重的。
我甯願飄然而來,飄然而去,不留下痕迹。
這廣大的世界上有那麼多人,那麼多去處,卻沒有一處我可以紮下根來,安一個小窩,老老實實過日子。
總遇見同樣的鄰居,說一樣的話,你早或是你好,再卷進沒完沒了的日常繁瑣的糾葛中去。
把這一切都弄得确鑿不移之前,我就已經先膩味了。
我知道,我已不可救藥。
我還遇見個年輕的道姑,她細白的面孔嬌美端莊,寬松的道飽裡挺拔的身材,透着潔淨和新鮮。
她把我安置在正殿側院廳堂的客房裡,地闆未曾油漆過,顯露出紋理分明的木頭本色,拖洗得一塵不染,床上的被褥散發出才漿洗過的氣息,我在這上清宮住了下來。
她每天早晨給我端來一盆洗臉的熱水,再泡一杯碧綠的清茶,說上一會話。
她聲音像這新茶一樣甘甜,談笑都落落大方。
她是高中畢業自願報考當的道姑,我不便問她出家的原因。
這宮觀裡同她一起收錄的還有十多名男女青年,都至少受過初中以上的教育。
道長是一位年過八旬的大師,言談清晰,步履輕捷。
他不辭勞苦,奔波了好幾年,同地方政府和各級機關交涉,把山裡的幾位老道召集起來,這青城山上清宮才得以恢複。
他們老少同我交談都無拘束,用她的話說,大家都喜歡你,她說的是大家,不說她自己。
她說你願意住多久就住多久,還說張大千就在這裡住過多年。
我在上清宮邊上的伏羲神農軒轅祠裡見到了張大千的老子像的石刻,後來又知道晉代的範長生和唐代的社庭光都曾在這裡隐居著述。
我不是隐士,也還要食人間煙火。
我不能說我所以留下,是我喜歡她舉止自然和她那種不經意的端莊,我隻是說我喜歡這宮觀中的和平。
從我住的客房裡出來,古色古香的廳堂裡擺着楠木條案,扶手方椅和茶幾。
牆壁上挂的字畫,堂上的橫匾和廊柱上的機聯是幸存的早年的木刻。
她說你可以在這裡看書寫作,累了也可以到廳後的天井裡散步。
這四方的天井裡長着古柏和墨綠的藍草,水池裡的假山石上爬滿蔥綠的苔藓。
早起和晚間,透過雕花的窗榻聽得到裡面傳來的道姑們的說笑。
這裡沒有佛門寺廟裡那種森嚴和禁戒,令人壓抑,卻有一番甯靜和馨香。
我也喜歡黃昏後,不多的遊人散盡,三清殿下宮院裡清寂肅穆。
我獨自坐在宮門正中的石坎上,望着眼面前地上陶瓷拼嵌的一隻大公雞。
殿堂正中的四根圓柱分别寫着兩幅聯句,外聯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正是我在原始森林裡聽到的那位老植物學家的話的出處。
内聯是: 視不見聽不聞妙哉希夷合玉清上清太清三旨 知其幾現其竅湛然澄靜為天道地道人道之宗 老道長同我講述這兩個聯句時說: "道既是萬物的本源,也是萬物的規律,主客觀都相互尊重就成為一。
起源是無中生有和有中之無,兩者合一就成了先天性的,即無人合一,宇宙觀與人生觀都達到了統一。
道家以清淨為宗,無為為體,自然為用,長生為真,而長生必須無我。
簡要說來,這就是道家的宗旨。
" 他同我論道時,這些男女青年道徒也都圍攏來聽,擠坐在一起。
一位小道姑還把手臂搭在一個男孩子肩上,凝神而率真。
我不知道我是否能達到這無我無欲澄靜的境界。
一天,也是晚飯之後,老少男女來到殿下宮院裡,比賽看誰能吹響堂下立着的一隻比狗還大的陶瓷青蛙。
有吹響的,有吹不響的。
熱鬧了好一陣子,方才散了,都去做晚間功課。
剩下我一人又獨坐在石門坎上,仰望着沒有猙獰的龍蛇鳌魚累贅的裝飾的觀頂。
飛檐揚起,線條單純。
背後山上林木巍然,在晚風中無聲搖曳。
刹時間,萬籁俱寂,卻不覺聽見了清明的蕭聲,不知從哪裡來的,平和流暢,俄而輕選。
于是觀門外石橋下的溪水聲潮,晚風飒飒,頓時都仿佛叢心裡溢出。
我同她下船分手的時候,相互留了姓名和地址。
我喝了口茶水,品味着一種苦澀的遺憾。
我想她也許有一天會來找我,也許不會。
不過這萍水相逢畢竟給我一點愉悅。
我不會去追求這麼個天真的姑娘,或許也不會真愛一個女人。
愛太沉重,我需要活得輕松。
也想得到快樂,又不想負擔責任,跟着沒準又是婚姻,随後而來的煩膩和怨恨都太累人。
我變得越來越淡漠,誰也不能再讓我熱血沸騰。
我想我已經老了,隻剩下些說不上是好奇心的一點趣味,又不想去尋求結果。
這結果都不難想象,總歸是沉重的。
我甯願飄然而來,飄然而去,不留下痕迹。
這廣大的世界上有那麼多人,那麼多去處,卻沒有一處我可以紮下根來,安一個小窩,老老實實過日子。
總遇見同樣的鄰居,說一樣的話,你早或是你好,再卷進沒完沒了的日常繁瑣的糾葛中去。
把這一切都弄得确鑿不移之前,我就已經先膩味了。
我知道,我已不可救藥。
我還遇見個年輕的道姑,她細白的面孔嬌美端莊,寬松的道飽裡挺拔的身材,透着潔淨和新鮮。
她把我安置在正殿側院廳堂的客房裡,地闆未曾油漆過,顯露出紋理分明的木頭本色,拖洗得一塵不染,床上的被褥散發出才漿洗過的氣息,我在這上清宮住了下來。
她每天早晨給我端來一盆洗臉的熱水,再泡一杯碧綠的清茶,說上一會話。
她聲音像這新茶一樣甘甜,談笑都落落大方。
她是高中畢業自願報考當的道姑,我不便問她出家的原因。
這宮觀裡同她一起收錄的還有十多名男女青年,都至少受過初中以上的教育。
道長是一位年過八旬的大師,言談清晰,步履輕捷。
他不辭勞苦,奔波了好幾年,同地方政府和各級機關交涉,把山裡的幾位老道召集起來,這青城山上清宮才得以恢複。
他們老少同我交談都無拘束,用她的話說,大家都喜歡你,她說的是大家,不說她自己。
她說你願意住多久就住多久,還說張大千就在這裡住過多年。
我在上清宮邊上的伏羲神農軒轅祠裡見到了張大千的老子像的石刻,後來又知道晉代的範長生和唐代的社庭光都曾在這裡隐居著述。
我不是隐士,也還要食人間煙火。
我不能說我所以留下,是我喜歡她舉止自然和她那種不經意的端莊,我隻是說我喜歡這宮觀中的和平。
從我住的客房裡出來,古色古香的廳堂裡擺着楠木條案,扶手方椅和茶幾。
牆壁上挂的字畫,堂上的橫匾和廊柱上的機聯是幸存的早年的木刻。
她說你可以在這裡看書寫作,累了也可以到廳後的天井裡散步。
這四方的天井裡長着古柏和墨綠的藍草,水池裡的假山石上爬滿蔥綠的苔藓。
早起和晚間,透過雕花的窗榻聽得到裡面傳來的道姑們的說笑。
這裡沒有佛門寺廟裡那種森嚴和禁戒,令人壓抑,卻有一番甯靜和馨香。
我也喜歡黃昏後,不多的遊人散盡,三清殿下宮院裡清寂肅穆。
我獨自坐在宮門正中的石坎上,望着眼面前地上陶瓷拼嵌的一隻大公雞。
殿堂正中的四根圓柱分别寫着兩幅聯句,外聯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正是我在原始森林裡聽到的那位老植物學家的話的出處。
内聯是: 視不見聽不聞妙哉希夷合玉清上清太清三旨 知其幾現其竅湛然澄靜為天道地道人道之宗 老道長同我講述這兩個聯句時說: "道既是萬物的本源,也是萬物的規律,主客觀都相互尊重就成為一。
起源是無中生有和有中之無,兩者合一就成了先天性的,即無人合一,宇宙觀與人生觀都達到了統一。
道家以清淨為宗,無為為體,自然為用,長生為真,而長生必須無我。
簡要說來,這就是道家的宗旨。
" 他同我論道時,這些男女青年道徒也都圍攏來聽,擠坐在一起。
一位小道姑還把手臂搭在一個男孩子肩上,凝神而率真。
我不知道我是否能達到這無我無欲澄靜的境界。
一天,也是晚飯之後,老少男女來到殿下宮院裡,比賽看誰能吹響堂下立着的一隻比狗還大的陶瓷青蛙。
有吹響的,有吹不響的。
熱鬧了好一陣子,方才散了,都去做晚間功課。
剩下我一人又獨坐在石門坎上,仰望着沒有猙獰的龍蛇鳌魚累贅的裝飾的觀頂。
飛檐揚起,線條單純。
背後山上林木巍然,在晚風中無聲搖曳。
刹時間,萬籁俱寂,卻不覺聽見了清明的蕭聲,不知從哪裡來的,平和流暢,俄而輕選。
于是觀門外石橋下的溪水聲潮,晚風飒飒,頓時都仿佛叢心裡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