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我靠在有幹淨罩單的彈簧床上,牆上貼的帶模壓花紋的淡黃壁紙,窗上挂着鈎花的白窗簾,深紅的地毯鋪在地上,對面還擺了一對罩上大毛巾的沙發,房裡有帶澡缸的衛生間,要不是手裡捧着這本田間号子《蓐草鑼鼓》油印資料,我很難相信是在這神農架林區裡。
這座新的兩層樓房本來為美國科學考察隊蓋的,由放某種原因他們未曾能來,便成了下來觀察的各級領導的招待所。
我得到那位科長的關照,到這林區又受到特别照顧,房錢和夥食都按最低标準收費,每頓飯還有啤酒,盡管我覺得還是米酒更加好喝。
享受到這種整潔和舒适,畢竟令我心清平靜,正可以安心多住幾天,那麼匆匆趕路細想也無甚必要。
房裡有種吟吟聲,我先以為是蟲鳴,四下看了一遍,連房頂也粉刷得雪白,裝的滾圓的乳白燈罩,沒有蟲子栖身的地方。
這聲音不斷吟唱,是在空中,不可捉摸。
細聽像一個女人的歌聲,總缭繞我,等我放下手中的那本材料,就又沒有了。
我拿起再看,卻又在耳邊。
我恐怕是耳鳴,索性起來走動一下,推開窗戶。
樓前,外面鋪了沙五的平場子上,陽光明亮。
将近中午時分,遠近一無人影,莫非它來自我心裡?這是一種我難以追随的曲調,沒有唱詞,可又覺得似乎熟悉,有些像我聽過的山區農婦哭喪。
我決定出去看看,打開房門,從大門到了樓前的場子上,坡下一條湍急的小河被陽光照得碧清。
四面青山嶺雖然沒有成片的森林,植被尚茂盛,坡下一條通汽車的土路伸向前方一兩公裡遠的林區中心的小鎮。
左邊,青蔥高聳的山嶺下有一所學校,球場上沒有學生,大概都在教室裡上課。
這山鄉的教師總不會向學生教唱喪歌。
況且四下清靜,隻有山上的風濤聲,再就是河水嘩嘩聲響。
河邊有個臨時的工棚,工棚外沒有人。
吟唱聲不知不覺消失了。
我回到房裡,在臨窗的書桌前坐下,想就這本民歌資料作點摘抄,卻又聽見它吟唱起來,像大悲痛之後趨放平靜尚不可抑止的憂傷,緩緩流淌。
這就有點怪異了,我必須找出個究竟,是真有人唱還是我自己心裡的毛病?我仰頭,它就在我後腦勺,我轉過身去,它又懸在空中,分明得如同一縷遊絲。
風中飄過的蛛絲還有形迹,它卻無形,而且把握不住。
我循聲站到沙發的扶手上,才發現它來自房門上的氣窗。
我搬把椅子,站上去琢磨這擦得鋒亮的玻璃,連灰塵也不明顯。
我打開氣窗,它便到了走廊上。
我從椅子上下來開了房門,它又上了廊檐。
我把椅子搬出來,站上去,也還夠不到高處。
走廊外面,陽光裡是一個水泥地面的小院,拉了根鐵絲曬着我早上洗的幾件衣服,自然都不會唱。
再就是依山的圍牆,圍牆後擋着一片荒草和荊條叢生的山坡,沒有路。
我從廊下走進陽光裡,那聲音有點分明了,仿佛來自頭頂的陽光。
我眯眼仰望,刺目的陽光中有種又尖銳又純重的金屬撞擊聲。
眼睛暈眩了一下,等那眩目的太陽褪變成墨蘭的映像時,手遮擋下才看見了半山腰一片裸露的岩壁上有幾個細小的人影在活動,金屬撞擊聲從那裡遠遠傳來。
進而,又看清了是幾個采石工,一個好像穿的紅背心,其他幾個脫光的上身同炸開的褐黃的岩壁分不很清楚。
吟唱聲順着風勢飛揚在陽光中,時而清晰,時而隐約。
我想起可以用我那相機的變焦鏡頭拉近來看,立刻回房裡取了相機。
果真是個穿紅背心的漢子在輪大錘,聽來像是女人哭腔的高亢的吟唱應着鋼釺的聲響,扶釺的另一個赤膊的男人像在應和。
大概是相機鏡頭上太陽的反光被他們察覺了,歌聲消失了。
那幾個采石工都停下了手上的活計,朝我這方向望。
什麼聲音也沒有了,沉寂得令人燥熱。
可我多少有點快意,終于證明了并非我心病,聽覺也還正常。
我回到房裡,想寫點什麼,可寫什麼呢?哪怕描述一下打石号子的吟唱也好,提筆卻寫不出一個字來。
我想不妨晚間找他們喝酒聊天去,倒也是種排遣,便擱下筆,到小鎮上去了。
從一家小鋪子提了一瓶燒酒,買了包下酒的花生出來,不料在路上遇到了借我這本資料的朋友,他說他還收集到山裡好些民歌的手抄本,我正求之不得,請他來聊聊。
他這會有事,說好晚飯後再來。
夜裡等他到了十點多鐘,這招待所裡隻我一位來客,四下寂靜得好生煩悶。
我正後悔沒去找那些石匠神聊,突然有人敲窗戶。
我聽出是他的聲音,開了窗。
他說大門推不開,樓上的女服務員準是鎖門已經睡覺了。
我接過他的手電筒和一個紙包,他從窗戶爬了進來,這令我多少有些快活。
立刻開了酒瓶,一人倒上半茶杯。
我已經無法追憶他的模樣,我記得他似乎瘦小,又好像個子細高,看上去有點怯弱,言談中還又透出一股未被生活壓垮的熱情。
他的相貌無關緊要,令我喜悅的是他向我展示
這座新的兩層樓房本來為美國科學考察隊蓋的,由放某種原因他們未曾能來,便成了下來觀察的各級領導的招待所。
我得到那位科長的關照,到這林區又受到特别照顧,房錢和夥食都按最低标準收費,每頓飯還有啤酒,盡管我覺得還是米酒更加好喝。
享受到這種整潔和舒适,畢竟令我心清平靜,正可以安心多住幾天,那麼匆匆趕路細想也無甚必要。
房裡有種吟吟聲,我先以為是蟲鳴,四下看了一遍,連房頂也粉刷得雪白,裝的滾圓的乳白燈罩,沒有蟲子栖身的地方。
這聲音不斷吟唱,是在空中,不可捉摸。
細聽像一個女人的歌聲,總缭繞我,等我放下手中的那本材料,就又沒有了。
我拿起再看,卻又在耳邊。
我恐怕是耳鳴,索性起來走動一下,推開窗戶。
樓前,外面鋪了沙五的平場子上,陽光明亮。
将近中午時分,遠近一無人影,莫非它來自我心裡?這是一種我難以追随的曲調,沒有唱詞,可又覺得似乎熟悉,有些像我聽過的山區農婦哭喪。
我決定出去看看,打開房門,從大門到了樓前的場子上,坡下一條湍急的小河被陽光照得碧清。
四面青山嶺雖然沒有成片的森林,植被尚茂盛,坡下一條通汽車的土路伸向前方一兩公裡遠的林區中心的小鎮。
左邊,青蔥高聳的山嶺下有一所學校,球場上沒有學生,大概都在教室裡上課。
這山鄉的教師總不會向學生教唱喪歌。
況且四下清靜,隻有山上的風濤聲,再就是河水嘩嘩聲響。
河邊有個臨時的工棚,工棚外沒有人。
吟唱聲不知不覺消失了。
我回到房裡,在臨窗的書桌前坐下,想就這本民歌資料作點摘抄,卻又聽見它吟唱起來,像大悲痛之後趨放平靜尚不可抑止的憂傷,緩緩流淌。
這就有點怪異了,我必須找出個究竟,是真有人唱還是我自己心裡的毛病?我仰頭,它就在我後腦勺,我轉過身去,它又懸在空中,分明得如同一縷遊絲。
風中飄過的蛛絲還有形迹,它卻無形,而且把握不住。
我循聲站到沙發的扶手上,才發現它來自房門上的氣窗。
我搬把椅子,站上去琢磨這擦得鋒亮的玻璃,連灰塵也不明顯。
我打開氣窗,它便到了走廊上。
我從椅子上下來開了房門,它又上了廊檐。
我把椅子搬出來,站上去,也還夠不到高處。
走廊外面,陽光裡是一個水泥地面的小院,拉了根鐵絲曬着我早上洗的幾件衣服,自然都不會唱。
再就是依山的圍牆,圍牆後擋着一片荒草和荊條叢生的山坡,沒有路。
我從廊下走進陽光裡,那聲音有點分明了,仿佛來自頭頂的陽光。
我眯眼仰望,刺目的陽光中有種又尖銳又純重的金屬撞擊聲。
眼睛暈眩了一下,等那眩目的太陽褪變成墨蘭的映像時,手遮擋下才看見了半山腰一片裸露的岩壁上有幾個細小的人影在活動,金屬撞擊聲從那裡遠遠傳來。
進而,又看清了是幾個采石工,一個好像穿的紅背心,其他幾個脫光的上身同炸開的褐黃的岩壁分不很清楚。
吟唱聲順着風勢飛揚在陽光中,時而清晰,時而隐約。
我想起可以用我那相機的變焦鏡頭拉近來看,立刻回房裡取了相機。
果真是個穿紅背心的漢子在輪大錘,聽來像是女人哭腔的高亢的吟唱應着鋼釺的聲響,扶釺的另一個赤膊的男人像在應和。
大概是相機鏡頭上太陽的反光被他們察覺了,歌聲消失了。
那幾個采石工都停下了手上的活計,朝我這方向望。
什麼聲音也沒有了,沉寂得令人燥熱。
可我多少有點快意,終于證明了并非我心病,聽覺也還正常。
我回到房裡,想寫點什麼,可寫什麼呢?哪怕描述一下打石号子的吟唱也好,提筆卻寫不出一個字來。
我想不妨晚間找他們喝酒聊天去,倒也是種排遣,便擱下筆,到小鎮上去了。
從一家小鋪子提了一瓶燒酒,買了包下酒的花生出來,不料在路上遇到了借我這本資料的朋友,他說他還收集到山裡好些民歌的手抄本,我正求之不得,請他來聊聊。
他這會有事,說好晚飯後再來。
夜裡等他到了十點多鐘,這招待所裡隻我一位來客,四下寂靜得好生煩悶。
我正後悔沒去找那些石匠神聊,突然有人敲窗戶。
我聽出是他的聲音,開了窗。
他說大門推不開,樓上的女服務員準是鎖門已經睡覺了。
我接過他的手電筒和一個紙包,他從窗戶爬了進來,這令我多少有些快活。
立刻開了酒瓶,一人倒上半茶杯。
我已經無法追憶他的模樣,我記得他似乎瘦小,又好像個子細高,看上去有點怯弱,言談中還又透出一股未被生活壓垮的熱情。
他的相貌無關緊要,令我喜悅的是他向我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