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早晨橙黃的陽光裡,山色清鮮,空氣明淨,你不像過了個不眠之夜,你摟住一個柔軟的肩膀,她頭也靠着你。
你不知道她是不是你夜間夢幻中的少女,也弄不清她們之中誰更真實,你此刻隻知道她乖乖跟随你,也不管你究竟要走到哪裡。
順着這條山路,到了坡上,沒想竟是一片平壩,一層接一層的梯田,十分開闊。
田地間還立着兩根石柱子,早年當是一座石門,石柱邊上還有殘缺的石獅子和石鼓,你說這曾經是好顯赫的一個家族。
從石頭的牌坊下進去,一進套一進的院落,這家宅地長達足足一裡,不過,如今都成了稻田。
長毛造反時,從烏伊鎮過來,一把火都燒了?她故意問。
你說失火還是後來的事,先是這家長房裡的二老爺在朝廷裡當了大官,做到刑部尚書,不料卷進一樁販賣私鹽的案子。
其實,與其說是貪贓枉法,倒不如說是皇上胡塗,輕信了太監的誣告,以為他參與了皇太後娘家篡位的陰謀,落得個滿門抄斬,這偌大的宅子裡三百口親屬,除了發配為官婢的婦人外,男子就連未滿周歲的小兒也一個未曾留下,那真叫斷手絕孫,這一片家宅又怎麼能不夷為平地? 這故事你又還可以這麼說,要是把遠處的那塊半截子還露出地面的石烏龜,也同這石門、石鼓、石獅子算做一個建築群,這裡早先就不該是個家宅,而應該是一塊墓地。
當然一裡地長的墓道,這墳墓也好生氣派,隻不過現今已難以考據,駛在石龜背上的那塊石碑,土改分田時被一家農民搬走打成了磨盤,剩下的石基,一是太厚重派不上用場,二是挪動太費人工,就由它一直埋在地裡。
就說這墓吧,安葬的顯然絕非平民百姓,鄉裡的豪紳哪怕田地再多,也不敢擺這份排場,除非身為王公大臣。
說的恰恰是一位開國元勳,跟随朱元津起事,趕走動子,可打得天下的功臣大都沒落得個好死,能壽終正寝得以厚葬的不能不說是有獨到的本事。
這墓主眼見皇上身邊老将一個個遭到沫殺,終日誠惶誠恐,鬥膽給是上遞上一分辭呈,說的是當今天下,國泰民安,皇恩浩蕩,文臣武将,濟濟滿朝,微臣不材,年過半百,家有老母,孤寡一生,積勞成疾,餘年無幾,挂冠回鄉,聊表孝敬。
等辭呈轉到皇上手裡,他人已出了京城,聖上不免感慨一番,賞賜自然十分豐厚,死後還得到禦筆親批,修下偌大一座墳墓,表彰後世。
這故事也可以有另一個版本,離史書的記載相去甚遠,同筆記小說更為靠近。
照後一種說法,這主兒見皇帝借肅整朝納為名,清除元老,便以奔父喪為由,交權躲回鄉裡。
随後竟裝瘋賣傻,不見外人。
皇上狐疑,放心不下,派出錦衣衛,一路翻山越嶺而來,隻見他家門緊閉,便宣稱傳達聖旨,徑直闖了進去。
不料他從内室爬了出來,朝來人汪汪直學狗叫,這探子似信非信,大聲呵斥,令他更衣接旨進京。
他卻嗅嗅牆角的一堆狗屎,搖頭晃腦竟自吃了,錦衣衛隻好如此這般回報聖上,皇帝這才深信不疑,他死了之後,便賜以厚葬。
其實那堆狗屎是他寵愛的丫置用碾碎的芝麻拌的糖稀,聖上哪裡知道。
這裡還出過個鄉儒,一心想謀取功名,進了大半輩子的考棚,五十二歲上終放中了個未名的榜眼,就又無天巴望遞補上一官半職。
誰知他未曾出閣的女兒,同小舅子眉來眼去,有了肚子。
這傻女兒以為牛黃可以打胎,拉了兩個月的稀,人倒越來越瘦,肚子卻一天天大了起來,終放叫娘老子發現,一家子鬧得個雞飛狗跳。
老頭子為拯救聲名,便也學皇上對亂臣逆子的辦法,來個賜死,将失了貞操的女兒硬是釘進棺材闆裡。
這事情揚揚沸沸,傳進了縣城,縣太爺本來就為這地方民風不正煩惱不堪,總怕頭上那頂烏紗帽戴着不穩,正好抓了這事作為典型,報告州府,州府又轉報朝廷。
皇帝擁着寵妃,久已不理朝政,一日興緻索然,便想起過問一下民情。
朝臣禀報上這件趣聞,皇上聽了,也木免歎息一聲,倒也是個知理人家。
呈上這口谕立刻作為頭等大事,傳到州府,巡撫又立馬加批:萬歲聖旨,不可怠慢,置匾高懸,廣谕四鄉。
又快馬加鞭,通告縣衙門,縣太爺當即鳴鑼上轎,官差哈喝,兩廂回避,這腐儒老兒跪聽聖谕,還不感激涕零?縣太爺又厲聲吩咐:這龍言"知理人家"字字千金,快快立下牌坊,永志不忘!如此善舉,感天動地,耀祖榮宗,老頭子随即賒了幾十擔谷,雇人打下幾方石頭,日夜監工,精雕細刻,辛苦了半年,冬至之前,總算
你不知道她是不是你夜間夢幻中的少女,也弄不清她們之中誰更真實,你此刻隻知道她乖乖跟随你,也不管你究竟要走到哪裡。
順着這條山路,到了坡上,沒想竟是一片平壩,一層接一層的梯田,十分開闊。
田地間還立着兩根石柱子,早年當是一座石門,石柱邊上還有殘缺的石獅子和石鼓,你說這曾經是好顯赫的一個家族。
從石頭的牌坊下進去,一進套一進的院落,這家宅地長達足足一裡,不過,如今都成了稻田。
長毛造反時,從烏伊鎮過來,一把火都燒了?她故意問。
你說失火還是後來的事,先是這家長房裡的二老爺在朝廷裡當了大官,做到刑部
其實,與其說是貪贓枉法,倒不如說是皇上胡塗,輕信了太監的誣告,以為他參與了皇太後娘家篡位的陰謀,落得個滿門抄斬,這偌大的宅子裡三百口親屬,除了發配為官婢的婦人外,男子就連未滿周歲的小兒也一個未曾留下,那真叫斷手絕孫,這一片家宅又怎麼能不夷為平地? 這故事你又還可以這麼說,要是把遠處的那塊半截子還露出地面的石烏龜,也同這石門、石鼓、石獅子算做一個建築群,這裡早先就不該是個家宅,而應該是一塊墓地。
當然一裡地長的墓道,這墳墓也好生氣派,隻不過現今已難以考據,駛在石龜背上的那塊石碑,土改分田時被一家農民搬走打成了磨盤,剩下的石基,一是太厚重派不上用場,二是挪動太費人工,就由它一直埋在地裡。
就說這墓吧,安葬的顯然絕非平民百姓,鄉裡的豪紳哪怕田地再多,也不敢擺這份排場,除非身為王公大臣。
說的恰恰是一位開國元勳,跟随朱元津起事,趕走動子,可打得天下的功臣大都沒落得個好死,能壽終正寝得以厚葬的不能不說是有獨到的本事。
這墓主眼見皇上身邊老将一個個遭到沫殺,終日誠惶誠恐,鬥膽給是上遞上一分辭呈,說的是當今天下,國泰民安,皇恩浩蕩,文臣武将,濟濟滿朝,微臣不材,年過半百,家有老母,孤寡一生,積勞成疾,餘年無幾,挂冠回鄉,聊表孝敬。
等辭呈轉到皇上手裡,他人已出了京城,聖上不免感慨一番,賞賜自然十分豐厚,死後還得到禦筆親批,修下偌大一座墳墓,表彰後世。
這故事也可以有另一個版本,離史書的記載相去甚遠,同筆記小說更為靠近。
照後一種說法,這主兒見皇帝借肅整朝納為名,清除元老,便以奔父喪為由,交權躲回鄉裡。
随後竟裝瘋賣傻,不見外人。
皇上狐疑,放心不下,派出錦衣衛,一路翻山越嶺而來,隻見他家門緊閉,便宣稱傳達聖旨,徑直闖了進去。
不料他從内室爬了出來,朝來人汪汪直學狗叫,這探子似信非信,大聲呵斥,令他更衣接旨進京。
他卻嗅嗅牆角的一堆狗屎,搖頭晃腦竟自吃了,錦衣衛隻好如此這般回報聖上,皇帝這才深信不疑,他死了之後,便賜以厚葬。
其實那堆狗屎是他寵愛的丫置用碾碎的芝麻拌的糖稀,聖上哪裡知道。
這裡還出過個鄉儒,一心想謀取功名,進了大半輩子的考棚,五十二歲上終放中了個未名的榜眼,就又無天巴望遞補上一官半職。
誰知他未曾出閣的女兒,同小舅子眉來眼去,有了肚子。
這傻女兒以為牛黃可以打胎,拉了兩個月的稀,人倒越來越瘦,肚子卻一天天大了起來,終放叫娘老子發現,一家子鬧得個雞飛狗跳。
老頭子為拯救聲名,便也學皇上對亂臣逆子的辦法,來個賜死,将失了貞操的女兒硬是釘進棺材闆裡。
這事情揚揚沸沸,傳進了縣城,縣太爺本來就為這地方民風不正煩惱不堪,總怕頭上那頂烏紗帽戴着不穩,正好抓了這事作為典型,報告州府,州府又轉報朝廷。
皇帝擁着寵妃,久已不理朝政,一日興緻索然,便想起過問一下民情。
朝臣禀報上這件趣聞,皇上聽了,也木免歎息一聲,倒也是個知理人家。
呈上這口谕立刻作為頭等大事,傳到州府,巡撫又立馬加批:萬歲聖旨,不可怠慢,置匾高懸,廣谕四鄉。
又快馬加鞭,通告縣衙門,縣太爺當即鳴鑼上轎,官差哈喝,兩廂回避,這腐儒老兒跪聽聖谕,還不感激涕零?縣太爺又厲聲吩咐:這龍言"知理人家"字字千金,快快立下牌坊,永志不忘!如此善舉,感天動地,耀祖榮宗,老頭子随即賒了幾十擔谷,雇人打下幾方石頭,日夜監工,精雕細刻,辛苦了半年,冬至之前,總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