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
隻要那攏岸的船裡,鑽出來官兵,這一雙繡花的巧手就能把他們一個個撂倒,而神出鬼沒的二大爺,這時候準在屋裡睡大覺。
這婆娘被二大爺看中獨占了,也就随了嫁雞随雞嫁狗随狗的婦道。
這鎮上就沒有人告發?連兔子也懂得不吃窩邊草。
她就活來了,像一個奇迹。
至于有過善人美名的土匪頭子二大爺,不論旱路水路黑道上來的朋友,誰也讨不到他的便宜,臨了竟還死在這婆娘手裡。
又為什麼?二大爺手狠,這婆娘更狠,要狠,男人狠不過女人。
不信,盡可以去問這鎮上中學校裡的吳老師,他正在編一本這烏伊鎮的風物曆史故事,受的是縣裡新成立的旅遊辦公室的委托。
旅遊辦的主任是吳老師侄媳婦的娘舅,要不這差事也落不到他頭上。
凡土生土長的肚子裡都有些掌故,能寫文章的這鎮上也不隻他一個。
誰又不想青史留名?更何況還可以預支些不叫稿費叫加班費作為報酬。
再說,這吳老師也是本地世家,文化革命中查抄出來當衆燒掉的黃绫裱的宗譜就一丈二尺長,祖上也曾顯赫過,從漢文帝的中郎将到光緒年間的翰林,到了他父親一輩,趕上土改分田,背上個地主出身的包袱,才倒了幾十年的黴。
如今,眼看快到退休的年紀,流落海外音訊斷絕的長兄居然在外國當了教授,由副縣長陪同,坐了小汽車回家鄉觀光。
還給他帶回來一部彩色電視機,鎮上的幹部對他也就刮目相看。
不談這些。
好,講長毛造反,夜裡打着火把,将一條街燒了大半。
早先,這市鎮碼頭沿岸才是正街,現今的汽車站就在正街的盡頭龍王廟的舊址。
說的是龍子廟未成瓦礫難之前,一到農曆正月十五,元宵佳節夜裡,站到這龍王廟的戲台上看燈最為精采。
兩岸四鄉的龍燈都彙集到這裡,一隊隊清一色的包頭布,紅黃藍白黑,耍什麼顔色的龍就紮什麼顔色的包頭。
鑼鼓齊嗚,滿街上人頭跟着攢動。
沿岸的店鋪,家家門口都撐出竹竿,挂的紅包,或多或少都包幾個賞錢,一年的生意誰又不圖個吉慶。
通常,總是龍王廟斜對面米行錢老闆的紅包最大,雙股五百響的炮仗從樓上一直挂下來。
耍燈的就在這僻僻叭叭火光四濺中大顯身手,一條條龍燈舞得在地上轉着打滾,挑頭耍繡球的則最賣氣力。
說着就來了兩條,一條是鄉裡谷來村的赤龍,一條是這鎮上吳貴子領的青龍——你不要說了,不,你還是說下去。
說這條青龍?說這耍青龍的吳貴子是這鎮上盡人皆知的一把好手?年輕風流的媳婦們見了沒有不眼熱的,不是叫貴子,喝口茶吧,就是給他揣一碗米酒。
德行!什麼?你說你的。
這吳貴子引着青龍一路耍來,渾身早已熱氣蒸騰,到了龍王廟前,索性把布搭子也解了,就手扔給街上看熱鬧的熟人,他胸脯上就刺的青龍一條,兩旁的小子們不由得一陣子叫好。
這時,谷來村的赤龍也從下街頭到了。
二十來個一紮齊的後生,一個個血氣方剛,也來搶米行錢老闆的頭彩。
當下各不相讓,都要了起來。
這一青一赤兩條龍燈裡都點的蠟燭,就見兩條火龍在人頭腳底滾動,說昂首都昂首,說擺尾都擺尾,那吳貴子舞着火球,更是赤膊在石闆路上打滾,惹得這青龍轉成一道火圈。
那赤龍也不含糊,緊緊盯住繡球,往來穿梭,像一條咬住了活物的大蜈蚣。
雙股五百響的鞭炮剛放完,又有夥計炸了幾個天地響。
兩隊人馬,氣喘籲籲,汗津津都像剛出水的泥鳅,一起擁到櫃台邊上來搶挑在竹竿上的紅包,竟被谷來村一個小子躍起一把抓在手心。
吳貴子們那能受這委屈,當下雙方的叫罵便代替了鞭炮,進而這一青一赤兩條龍便糾纏在一起,難解難分。
旁觀的也說不清誰先動的手,總歸是拳頭發癢,武鬥往往就這樣開場。
驚叫的照例是小孩和婦人家,站在門口凳子上看熱鬧的女人抱了孩子,躲進門裡,留下的闆凳便成了相互格鬥的兇器。
這鎮公所裡倒有一名巡警,這時節不是被誰人拖去喝酒,便是站在那張牌桌邊上看人打牌,好抽點頭子算做香錢,維持治安,總不能白幹。
這一類民事糾紛又不吃官司,武鬥的結果,青龍隊死了一個,赤龍隊死了兩個,還不算小瑩子他哥,看熱鬧去無端的被人擠倒了,當胸口踩上一腳,斷了三根肋條骨,幸虧貼了挂紅燈籠的喜春堂隔壁唐麻子祖傳的狗皮膏藥,才揀回來一條性命。
都是瞎編的。
可也算是故事,也還可以再講下去。
人不要聽。
隻要那攏岸的船裡,鑽出來官兵,這一雙繡花的巧手就能把他們一個個撂倒,而神出鬼沒的二大爺,這時候準在屋裡睡大覺。
這婆娘被二大爺看中獨占了,也就随了嫁雞随雞嫁狗随狗的婦道。
這鎮上就沒有人告發?連兔子也懂得不吃窩邊草。
她就活來了,像一個奇迹。
至于有過善人美名的土匪頭子二大爺,不論旱路水路黑道上來的朋友,誰也讨不到他的便宜,臨了竟還死在這婆娘手裡。
又為什麼?二大爺手狠,這婆娘更狠,要狠,男人狠不過女人。
不信,盡可以去問這鎮上中學校裡的吳老師,他正在編一本這烏伊鎮的風物曆史故事,受的是縣裡新成立的旅遊辦公室的委托。
旅遊辦的主任是吳老師侄媳婦的娘舅,要不這差事也落不到他頭上。
凡土生土長的肚子裡都有些掌故,能寫文章的這鎮上也不隻他一個。
誰又不想青史留名?更何況還可以預支些不叫稿費叫加班費作為報酬。
再說,這吳老師也是本地世家,文化革命中查抄出來當衆燒掉的黃绫裱的宗譜就一丈二尺長,祖上也曾顯赫過,從漢文帝的中郎将到光緒年間的翰林,到了他父親一輩,趕上土改分田,背上個地主出身的包袱,才倒了幾十年的黴。
如今,眼看快到退休的年紀,流落海外音訊斷絕的長兄居然在外國當了教授,由副縣長陪同,坐了小汽車回家鄉觀光。
還給他帶回來一部彩色電視機,鎮上的幹部對他也就刮目相看。
不談這些。
好,講長毛造反,夜裡打着火把,将一條街燒了大半。
早先,這市鎮碼頭沿岸才是正街,現今的汽車站就在正街的盡頭龍王廟的舊址。
說的是龍子廟未成瓦礫難之前,一到農曆正月十五,元宵佳節夜裡,站到這龍王廟的戲台上看燈最為精采。
兩岸四鄉的龍燈都彙集到這裡,一隊隊清一色的包頭布,紅黃藍白黑,耍什麼顔色的龍就紮什麼顔色的包頭。
鑼鼓齊嗚,滿街上人頭跟着攢動。
沿岸的店鋪,家家門口都撐出竹竿,挂的紅包,或多或少都包幾個賞錢,一年的生意誰又不圖個吉慶。
通常,總是龍王廟斜對面米行錢老闆的紅包最大,雙股五百響的炮仗從樓上一直挂下來。
耍燈的就在這僻僻叭叭火光四濺中大顯身手,一條條龍燈舞得在地上轉着打滾,挑頭耍繡球的則最賣氣力。
說着就來了兩條,一條是鄉裡谷來村的赤龍,一條是這鎮上吳貴子領的青龍——你不要說了,不,你還是說下去。
說這條青龍?說這耍青龍的吳貴子是這鎮上盡人皆知的一把好手?年輕風流的媳婦們見了沒有不眼熱的,不是叫貴子,喝口茶吧,就是給他揣一碗米酒。
德行!什麼?你說你的。
這吳貴子引着青龍一路耍來,渾身早已熱氣蒸騰,到了龍王廟前,索性把布搭子也解了,就手扔給街上看熱鬧的熟人,他胸脯上就刺的青龍一條,兩旁的小子們不由得一陣子叫好。
這時,谷來村的赤龍也從下街頭到了。
二十來個一紮齊的後生,一個個血氣方剛,也來搶米行錢老闆的頭彩。
當下各不相讓,都要了起來。
這一青一赤兩條龍燈裡都點的蠟燭,就見兩條火龍在人頭腳底滾動,說昂首都昂首,說擺尾都擺尾,那吳貴子舞着火球,更是赤膊在石闆路上打滾,惹得這青龍轉成一道火圈。
那赤龍也不含糊,緊緊盯住繡球,往來穿梭,像一條咬住了活物的大蜈蚣。
雙股五百響的鞭炮剛放完,又有夥計炸了幾個天地響。
兩隊人馬,氣喘籲籲,汗津津都像剛出水的泥鳅,一起擁到櫃台邊上來搶挑在竹竿上的紅包,竟被谷來村一個小子躍起一把抓在手心。
吳貴子們那能受這委屈,當下雙方的叫罵便代替了鞭炮,進而這一青一赤兩條龍便糾纏在一起,難解難分。
旁觀的也說不清誰先動的手,總歸是拳頭發癢,武鬥往往就這樣開場。
驚叫的照例是小孩和婦人家,站在門口凳子上看熱鬧的女人抱了孩子,躲進門裡,留下的闆凳便成了相互格鬥的兇器。
這鎮公所裡倒有一名巡警,這時節不是被誰人拖去喝酒,便是站在那張牌桌邊上看人打牌,好抽點頭子算做香錢,維持治安,總不能白幹。
這一類民事糾紛又不吃官司,武鬥的結果,青龍隊死了一個,赤龍隊死了兩個,還不算小瑩子他哥,看熱鬧去無端的被人擠倒了,當胸口踩上一腳,斷了三根肋條骨,幸虧貼了挂紅燈籠的喜春堂隔壁唐麻子祖傳的狗皮膏藥,才揀回來一條性命。
都是瞎編的。
可也算是故事,也還可以再講下去。
人不要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