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負命試點

關燈
劉琳回到濱海那天下着細雨,市區籠罩在濃霧之中。

    漁民不能出海,帆帆點點的漁船把海灣裝點得色彩斑瀾。

    劉琳是和地委胡書記同坐一輛車子回濱海的,趙明山率領四套班子成員等候在市府大院門口,說不清是迎接劉琳還是等候胡書記。

    下了車後大家就說說笑笑地湧進市委常委會議室。

    待大家坐定後趙明山說,先請地委胡書記給我們講話,大家就熱烈地鼓着掌。

    胡書記說我今天來主要是送劉琳同志,有請必有送嘛,這才合乎情理;其次是省裡主要領導要來視察濱海的海塘壩修築,我來打打前站看一看。

    地委認為,劉琳同志是經得起查受得起委屈的好官、清官。

     有的清官是靠廣播、電視、報紙宣傳出來的,劉琳同志的清官,是查出來的,是反腐敗反出來的。

    地委已向省委作了專題彙報,省委領導指示劉琳同志先繼續留任濱海市市長,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劉琳同志的工作。

    在座的頭頭腦腦們都聽出了胡書記的話外音,胡書記說大家繼續開會吧,我去看看海塘壩。

    趙明山說我就不陪了,雷國泰同志和你一道去,中午等你四菜一酒。

    胡書記說這個酒是要喝的。

    胡書記走後,趙明山說劉市長你也講幾句吧!劉琳站起來,想說什麼,但張了張嘴,什麼都沒說出來。

    大家看着她,心中一陣難受。

    經受了一場風雨,劉琳有些瘦下去了,但精神很好。

    人越發清秀。

    她鎮定了一下情緒,開始平靜地說,以前我認為中國縣市工作天下第一難的是發展經濟,經濟上不去,人民群衆的生活得不到改善,機關幹部的工資、獎金發不出,下崗職工得不到救濟,做父母官的就有愧于人民。

    這幾天的經曆又讓我明白了另一條道理,即反腐敗更難,比搞經濟更冒風險。

    要有不怕報複、不怕離婚、不怕坐牢。

    不怕丢烏紗帽、不怕殺頭的思想準備。

    腐敗反不好,反而會被腐敗反倒。

    但腐敗不反,紅旗落地了,經濟上去了又有什麼意義。

    所以,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是完全正确的,要真正成為市委、市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

    丁一有些坐不住了,他認為這年頭有些亂了。

    趙明山住院能住出政績來,劉琳隔離審查能查出清官來,并要加以重用,雷國泰築海塘壩看來也築出了名堂,驚動了省地領導。

    在這縣市大換屆的關鍵時刻,隻有丁一兩手空空,二十一層新市府大樓連個地下基礎部分都沒有搞好。

    看不見,摸不着,政績無法體現,換屆沒有東西可換。

    趙明山說下面研究一下今年最後兩個月的工作,請各條線的分管領導把情況簡要地通報一下。

    分管财貿的常務副市長說,我彙報兩個問題,一個是财政狀況,今年二點三億地方财政預算要突破,主要是為了解決下崗職工生活困難;一千五百萬元給了國有企業,估計全年财政赤字在三千萬左右二點九億中央稅隻能完成二點七億,根據中央稅制改革規定,中央稅不足的要從地方财政中貼補,這裡缺口又是二千萬元,全年财政差額在五千萬元以上。

    說直觀一點就是二萬五千多行政、事業編制幹部、職工,最後兩個月工資發放有困難,财政形勢非常嚴峻。

     這不但影響到工作也影響到面上穩定,特别是教師的工資更是拖欠不得。

    度過财政難關的出路隻有一條,就是把各鄉鎮、各部門以及其他行政。

    事業單位一個多億的預算外資金集中到市裡來統一管理使用。

    過去這筆資金主要用于吃喝玩樂,也是腐敗和違法亂紀的重要源頭之一,市裡三番五次下決心清理都被反彈回去,值得深思。

     另一個問題是機構改革,根據省裡統一部署,我市政府部門由原有81個裁減到39個,黨委部門由原有12個,裁減到6個。

    有些改革是簡單的,比如勞動人事局改革為人事勞動局,計劃經濟委員會改革為計劃與經濟委員會,是換湯不換藥做做表面文章的概念。

    但大部分改革都拆廟趕和尚。

    可是廟好拆和尚難趕,僅副科以上市管幹部就多出三百人,安置困難。

    為了考慮面上穩定,建議機構改革放到市裡換屆以後搞。

     人大主任和組織部長分别彙報了人代會代表選舉情況和兩會籌備情況,并說換屆選舉可能較複雜。

    有兩位大集團的總裁也要搞十人聯名參與副市長競眩組織上做過工作,但他們都說尊重代表意願。

    老闆有錢了,自持每年有上千萬稅收給市裡,就不把市委、市政府放在眼裡了,這是中國式老闆的通玻分管外經貿的副市長彙報了招商引資情況,特别介紹了通訊設備有限公司的籌建工作。

    一切手續已辦齊,土地已落實,外方已到位一百七十萬美元,正在組織施工之中,預計手機配件流水線在明年六月份能投産。

    分管工業的副市長說,由于國家宏觀調控趨緊不松,銀根緊縮,工業形勢十分嚴峻,全市工商登記六千家生産性企業,1/3生産正常,1/3半停産,1/3停産或倒閉,新的經濟增長點培植難,年計劃三百億産值難完成。

    國有、二輕企業主要是改革難。

    由于下崗職工的增多,将要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