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奇門 十七、湘西趕屍
關燈
小
中
大
“木甲術是源自遠古的一種精妙技術,遠比墨家和魯班的機關術更為古老。
”晖兒低聲道,“控制你的東西叫‘傀人甲’,原本是用來控制戰俘為自己效命的機關,因為太過陰狠後來被木甲大師偃師先生廢除了。
” 晖兒手中正拿着姜老所贈的筆記,看來她一定是查閱了那上面的記錄資料。
但墨家的後人為什麼要用這樣的東西來對付我呢?照理我們從未謀面,更談不上什麼深仇大恨,唯一的解釋也許就是利益驅動了。
“剩下那些半條命的東西都讓我給滅了,這些個家夥的确是大食國來的,估計是戰死的,托了這裡的沙土和氣候的福,保存較好。
”林嶽繼續道,“也是靠那種‘傀人甲’刺激神經系統才那麼牛轟轟的,不過……” 林嶽伸出手掌,手心裡放着一把草葉,隐隐有些黑黃。
“靈火的痕迹,這上面還有人油。
”林嶽撥着草葉道,“這是在附近發現的,死的那個應該是墨家的人,動手的應該是莫曹。
” 利益是人們的共同驅動,如果說是莫曹他們找來的殺手卻也在意料之中,但他大可不必将這個墨者殺了,即便是滅口,也顯得有些過頭了。
隻是不管如何,好在大家都平安,最重要的是沒有釀成我親手殺死妻子好友的慘劇。
“調查這些隻會浪費時間。
”我恨道,“繼續按原計劃查探,要想太平,就必須先把這些潛在後面的混蛋挖出來!” …… 湖南湘西張家界,青岩山地域。
西漢初年的張良,字子房,與蕭何、韓信同被稱為漢初三傑,被封留侯,谥文成侯。
張良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傳奇式的人物,據《史記》、《漢書》等史志典籍記載,他的先人曾五世相韓,自秦滅韓後,張良結交刺客,曾與樊哙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
陳勝、吳廣起兵後,張良聚集百餘名少年投奔沛公劉邦。
精通兵法的他善于出謀劃策,深得劉邦信賴,曾稱贊他能“運籌策帷幄中,決勝千裡外”。
然而,這位功名卓著的開國元勳在功成名就之後,卻急流勇退,稱病不朝,過起閉門謝客的隐居生活,直至漢高後三年去世。
因此,張良的晚年活動鮮為人知,以至被人蒙上一層神秘色彩,而張良死後究竟葬于何處,也成為千古之謎。
而我們的下一個目的地卻正是這位兵法、數術名家的墓地。
關于張良的墓地,人們曾有多種猜測。
有人認為,張良墓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縣城西南六公裡的曹辛莊車站南側,确有一座張良墓,高達十米,周圍古柏環繞,郁郁蔥蔥,似有一定來曆。
據傳說,劉邦死後,呂氏專權,張良便托病隐居于東昏縣(也就是現在的河南蘭考)西南的白雲山,死後就葬于該地。
後世的戲曲、小說也有相似描寫,說張良納還冠蓋,辭朝學道,劉邦追至白雲山,張良幻化而去,從此不知下落。
也有人認為,張良墓地在今山東沛縣東六十五裡的微山湖微山島上,據唐代《括地志》記載:“漢張良墓在徐州沛縣東六十五裡,與留城相近也。
”又載:“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裡,今城内有張良廟也。
”當初劉邦封侯的時候,曾許諾讓張良“自擇齊三萬戶”。
但張良以在留城與劉邦首次相見為理由,要求封給他留。
既然封地在留,死後葬于留城附近,應屬合情合理的事情。
這一看法以唐代文獻為依據,且與史實較接近,也有一定說服力。
還有人認為,張良墓地在今湖南張家界的青岩山。
當地山水奇麗、林木清幽,是著名的風景區。
據《仙釋志》記載:“張良,相傳從赤松子遊。
有墓在青岩山,時隐時現。
”《陵墓志》也記載:“漢留侯張良墓,在青岩山。
良得黃石公書後,從赤松子遊。
”邑中天門、青岩各山,多存遺迹。
核以史實,張良确實曾在封侯之初,向劉邦說過:“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
” 綜合上述記載,張良晚年前往景色秀美的青岩山隐居學道,死後即葬于該地,應該是最為合乎邏輯的推斷。
何況,陳子浩他們留下的地圖上也鮮明的标記了青岩山的所在。
陳子浩等人對張良墓的圖謀十分顯而易見,由于之前他們一直是遵循着奇門遁甲這條脈絡,那這位在奇門遁甲鑽研史上最著名的子房先生就更不會被放過了。
相傳當年黃帝得到的奇門遁甲為一千零八十局,到了周朝為太公姜子牙改作七十二局,而這個張良張子房則将其簡化為了十八局,即陰遁九局和陽遁九局。
何況民間一直有傳說,張良将一生的奇門遁甲精要研究都藏入了自己的墓穴,之所以布下三處墓穴葬地,正是效法“狡
”晖兒低聲道,“控制你的東西叫‘傀人甲’,原本是用來控制戰俘為自己效命的機關,因為太過陰狠後來被木甲大師偃師先生廢除了。
” 晖兒手中正拿着姜老所贈的筆記,看來她一定是查閱了那上面的記錄資料。
但墨家的後人為什麼要用這樣的東西來對付我呢?照理我們從未謀面,更談不上什麼深仇大恨,唯一的解釋也許就是利益驅動了。
“剩下那些半條命的東西都讓我給滅了,這些個家夥的确是大食國來的,估計是戰死的,托了這裡的沙土和氣候的福,保存較好。
”林嶽繼續道,“也是靠那種‘傀人甲’刺激神經系統才那麼牛轟轟的,不過……” 林嶽伸出手掌,手心裡放着一把草葉,隐隐有些黑黃。
“靈火的痕迹,這上面還有人油。
”林嶽撥着草葉道,“這是在附近發現的,死的那個應該是墨家的人,動手的應該是莫曹。
” 利益是人們的共同驅動,如果說是莫曹他們找來的殺手卻也在意料之中,但他大可不必将這個墨者殺了,即便是滅口,也顯得有些過頭了。
隻是不管如何,好在大家都平安,最重要的是沒有釀成我親手殺死妻子好友的慘劇。
“調查這些隻會浪費時間。
”我恨道,“繼續按原計劃查探,要想太平,就必須先把這些潛在後面的混蛋挖出來!” …… 湖南湘西張家界,青岩山地域。
西漢初年的張良,字子房,與蕭何、韓信同被稱為漢初三傑,被封留侯,谥文成侯。
張良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傳奇式的人物,據《史記》、《漢書》等史志典籍記載,他的先人曾五世相韓,自秦滅韓後,張良結交刺客,曾與樊哙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
陳勝、吳廣起兵後,張良聚集百餘名少年投奔沛公劉邦。
精通兵法的他善于出謀劃策,深得劉邦信賴,曾稱贊他能“運籌策帷幄中,決勝千裡外”。
然而,這位功名卓著的開國元勳在功成名就之後,卻急流勇退,稱病不朝,過起閉門謝客的隐居生活,直至漢高後三年去世。
因此,張良的晚年活動鮮為人知,以至被人蒙上一層神秘色彩,而張良死後究竟葬于何處,也成為千古之謎。
而我們的下一個目的地卻正是這位兵法、數術名家的墓地。
關于張良的墓地,人們曾有多種猜測。
有人認為,張良墓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縣城西南六公裡的曹辛莊車站南側,确有一座張良墓,高達十米,周圍古柏環繞,郁郁蔥蔥,似有一定來曆。
據傳說,劉邦死後,呂氏專權,張良便托病隐居于東昏縣(也就是現在的河南蘭考)西南的白雲山,死後就葬于該地。
後世的戲曲、小說也有相似描寫,說張良納還冠蓋,辭朝學道,劉邦追至白雲山,張良幻化而去,從此不知下落。
也有人認為,張良墓地在今山東沛縣東六十五裡的微山湖微山島上,據唐代《括地志》記載:“漢張良墓在徐州沛縣東六十五裡,與留城相近也。
”又載:“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裡,今城内有張良廟也。
”當初劉邦封侯的時候,曾許諾讓張良“自擇齊三萬戶”。
但張良以在留城與劉邦首次相見為理由,要求封給他留。
既然封地在留,死後葬于留城附近,應屬合情合理的事情。
這一看法以唐代文獻為依據,且與史實較接近,也有一定說服力。
還有人認為,張良墓地在今湖南張家界的青岩山。
當地山水奇麗、林木清幽,是著名的風景區。
據《仙釋志》記載:“張良,相傳從赤松子遊。
有墓在青岩山,時隐時現。
”《陵墓志》也記載:“漢留侯張良墓,在青岩山。
良得黃石公書後,從赤松子遊。
”邑中天門、青岩各山,多存遺迹。
核以史實,張良确實曾在封侯之初,向劉邦說過:“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
” 綜合上述記載,張良晚年前往景色秀美的青岩山隐居學道,死後即葬于該地,應該是最為合乎邏輯的推斷。
何況,陳子浩他們留下的地圖上也鮮明的标記了青岩山的所在。
陳子浩等人對張良墓的圖謀十分顯而易見,由于之前他們一直是遵循着奇門遁甲這條脈絡,那這位在奇門遁甲鑽研史上最著名的子房先生就更不會被放過了。
相傳當年黃帝得到的奇門遁甲為一千零八十局,到了周朝為太公姜子牙改作七十二局,而這個張良張子房則将其簡化為了十八局,即陰遁九局和陽遁九局。
何況民間一直有傳說,張良将一生的奇門遁甲精要研究都藏入了自己的墓穴,之所以布下三處墓穴葬地,正是效法“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