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奇門 三、三奇掩襯

關燈
而來的神龍,在墓葬風水中,這種山勢被稱為“九龍朝會”。

     墓前,離我站立處不遠,有塊形似墨硯的地塊,正中隆起一個小小的土丘,乍一看去仿佛一顆半露在地面的龍珠。

    “龍珠”和九隻“山龍”恰好結成了一處氣脈彙集的穴,而誠意伯墓的位置正處于穴眼。

     不過很奇怪,以劉基的身份地位,在明朝應該算是位極人臣了,但這墓穴前既無石獸也無石像,更是沒有那些王侯将相墓前常見的石條石闆圍砌。

     “這劉基也夠慘的,幫着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算得上勞苦功高了。

    ”林嶽搖頭道,“到頭來被朱皇帝疑神疑鬼不說,死了也沒個像樣的排場。

    ” “呵呵,傻小子,這話讓劉基聽到,非罵你個不學無術不可。

    ”耿婆笑罵道。

     “劉基是風水大家,這麼做應該是有他的用意吧?”晖兒思索道。

     “丫頭說的對,當年劉基的兩個兒子弄了個三進三圈墳墓圖,就被他一把撕碎了。

    ”耿婆娓娓道來,“他說,墓字上草下土,若用石鋪,怎麼生草?古人造字,大有講究,人不能靠造墳墓立牌坊流芳百世。

    ” 石砌封土,事實上是對地氣的一種封阻,這在很多王侯将相的墓葬裡屢見不鮮。

    作為一個深谙風水奇門的堪輿大家,且不論劉基生前的是非功過,單就其墓葬格局的獨到之處便可見一斑。

     不過,劉基的墓穴在清末和民國初期便被無良盜墓的賊群光顧過了,雖然他下葬時并沒有陪葬什麼珠寶玉器,但名聲在外的劉伯溫畢竟還是引起了不少人的興趣。

     聰明的劉基很清楚自己死後容易成為這些盜墓惡徒的目标,所以他自然有他的辦法。

     …… “這裡有三個墓穴?!”我難以相信,無論我的聽風還是林嶽的遁木入地,都确确實實地探明地下隻有一個墓穴,更何況“九龍朝會”争“龍珠”的這個穴眼并不大,怎麼可能再在别處開穴安葬呢? “聽話聽半邊,凡事都這麼曲解你倆怎麼能有長進?!”耿婆闆着臉道,“三奇掩襯,怎麼就理解成三個墓穴呢?!” 三奇,奇門遁甲中将乙,丙,丁稱為三奇,代表着天空中的日、月、星。

     白天我們看不見月亮與星辰,并不代表它們不存在,隻因陽光的強烈遮掩了它們,加之地月轉動的關系而已。

    夜間月圓明朗的時候,很多星辰也會不見,道理依然。

     之前被我認作“龍珠”的土丘事實上是個障眼法的騙局。

     夏山之麓海拔近一千一百四十米左右,山勢地形的變化較大,那塊墨硯形的地塊恰好利用了一個視覺誤差,使人誤以為其中的土丘就是九條山龍争的“龍珠”,卻不知道真正的“龍珠”是劉基的這個墳山。

     我繞過墓前,約步丈量,在北面的一處位置停了下來。

     “山龍彙集,七步結穴。

    ”風水格局篇上曾如是記載,我忽地明白誠意伯墓為什麼一反常态地坐西向東,原來作為墓前龍珠案砂的假墳正好位于南面,兩側的筆架山峰恰好形成了“左青龍右白虎”的案砂格局。

     “看來還算孺子可教。

    ”耿婆看着我站立的位置,不住點頭道,“三奇掩襯,真假難分。

    ” “不過有一點我還是不清楚。

    ”我沉思道,“為什麼這裡感覺不到劉基的墓室存在呢?” “三奇環襯是墓葬中的奇門假穴法,很容易被虛布的格局影響。

    ”耿婆用手在地面上叩了兩下,“所以就要用沉土實葬,讓墓穴與地脈完整結合起來。

    ” 沉土實葬,便是将棺椁完全封埋,不建造中空的墓室,這種葬法多為民間一般百姓所用,而富貴王侯之流往往不會如此。

     “整了半天在這兒啊。

    ”林嶽蹲在地上望着我腳下的土地,一臉無奈道,“這個劉基還真會折騰。

    ” “我們應該是來晚了。

    ”S抹了抹地上的土說道,“這裡有二次挖掘的痕迹。

    ” 耿婆一愣,附身撚起地上的浮土,放在鼻間聞了聞,又用舌尖嘗了下味道,眉頭立刻豎了起來。

     “這幫家夥還是老把式。

    ”耿婆有些氣惱,轉而向S問道,“丫頭,你怎麼看出來的?” “這裡是高山,土質中參雜了很多細小的碎石。

    ”S撚起一把泥土道,“建築挖掘中很容易将原本留在地下的這些細小碎石翻到表面上來。

    ” 泥土中果然夾雜着一些細小的碎石,而周圍其他地域的浮土裡卻沒有。

     “三天前有個攝制組來這裡取過景。

    ”晖兒在一邊的電腦上飛速操作着,“從時間記錄來看很可能是他們動的手腳。

    ” 晖兒在城市論壇中找到了一些網友發布的信息,有人還上傳了手機拍攝的照片。

     照片中一群人不知在忙碌着什麼,照片的邊角處一個斜靠在在導演椅上的身影引起了我的注意,但因照片太小無法仔細分辨。

     “可以把這塊放大處理一下嗎?”我向晖兒問道。

     “位圖放大失真比較厲害,我用圖像動态補償試試。

    ”晖兒繼續忙碌着。

     照片的局部被放大了,處理後雖然不是十分清晰,但那人的面目卻已經可以分辨。

     “陳子浩!”照片上的人正是陳子浩,他的手中正拿着一本書。

     那書的樣式很像古代的線裝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