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關燈
在,最重要的事情,是查出‘12·21’海難的真相,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犯了法的人,總會被制裁的。

    ” 林海若點了點頭,似乎也不想在這件事上深談下去。

    “蕭先生,我說這些,主要是怕你往蘇老船長身上想。

    ”她說,“事實上,隻要你見到蘇老船長,你就不會再懷疑他。

    ” 你怎麼會那麼肯定?蕭邦在心裡冷笑了一聲。

    但他的冷笑到了臉上,就變得正常了: “隻要蘇老船長是清白的,即使我往他身上想,也沒有關系。

    我想,是林女士多慮了,我怎麼會往蘇老船長身上想呢?老船長是老船長,小馬是小馬,不能因為小馬有了嫌疑,就懷疑到老船長。

    父子之間、夫妻之間,雖然關系親密,但在法律上都是獨立的,不能因為親人犯了法,就受到牽連。

    ” 林海若終于露出了微笑:“看來,蕭先生是一位通情達理的人,是我多慮了。

    現在,我想猜猜蕭先生的第三個問題。

    ” “請講。

    ”蕭邦做出傾聽的樣子。

     “第三個問題,大概就是關于雁痕的事。

    ”林海若說,“你與雁痕接觸較多,是不是覺得她這個人,似乎沒有什麼心機,可總讓人感覺她在動什麼心思?在蘇浚航失蹤這件事上,她嫌疑最大,可為什麼蘇老船長還是一直讓她執掌藍鲸?” 蕭邦點了點頭。

    這個問題始終纏繞着他,一直沒有合理的解釋。

    他在與葉雁痕頻繁的接觸中,的确覺得這個女人實際上比較單純,隻不過有時裝出很厲害的樣子罷了。

     “或許這樣解釋,你就會明白。

    ”林海若說,“雁痕屬于有大才的人。

    大凡有大才的人,都顯得簡單,甚至有些愚鈍。

    做大事的人,考慮的往往不是細節,而是戰略。

    中國13億人,為什麼傑出的人那麼少?就是小聰明的人太多了,琢磨人的人太多了。

    成就大事的人,考慮的是全局而不是局部,用在事上的思考往往比用在人上的思考要多得多。

    雁痕就是這樣的人,她接受的是西方的價值觀念。

    在公司的很多戰略上,一開始大家是反對的,最後還是蘇老船長支持她,而結果總是出人意料。

    因此,她雖然是蘇家的媳婦,但她做這個CEO是最稱職的,甚至比浚航在的時候還要成功。

    這就是蘇老船長用她的全部原因。

    ” 蕭邦眼睛一亮。

    林海若三言兩語,便說出了問題的關鍵,讓蕭邦心下暗服。

    仔細一想也是,藍鲸是一家大企業,是蘇老船長心血的凝結,不可能因為感情的因素而讓自己締造的航運帝國衰微下去。

    況且,葉雁痕與蘇浚航本是夫妻,蘇浚航傷害過葉雁痕,葉雁痕就算報複蘇浚航,也在情理之中。

     “可是,葉總前兩天提出辭職,蘇老船長好像也同意了嘛。

    ”蕭邦仍然有些不解。

     “雁痕是一個情緒化的人。

    ”林海若似乎已料到蕭邦有此一問,“在現代管理中,中國人往往認為一個情緒化的人是搞不好企業的。

    在藍鲸的董事局中,就有一些股東提出這一觀點,但蘇老船長不這麼看。

    蘇老船長認為,如果一個人的情緒太過穩定,什麼事情都想到很周到,那麼這個人往往沒有創意,隻适合做一些具體工作。

    而國外的大企業家,很多都具有詩人的浪漫氣質。

    所謂商機,往往一閃即逝,就如同一個詩人的靈感。

    蘇老船長曾在一次董事會上打過一個比方。

    他說唐詩中有一首著名的七律叫《黃鶴樓》,是崔颢即興所作,黃鶴樓的老闆将這首詩作挂于牆上。

    後來詩仙李白也途經黃鶴樓,店主知道來了名家,便擺好文房四寶請李白題詩。

    李白正要動筆,忽見牆上有崔颢的詩,讀後歎息一聲,擱筆不寫,認為就算再寫,也無法超越崔颢的詩。

    這個典故說明,情景與靈感十分重要。

    平心而論,崔颢的才情無法與李白相比,但崔颢捷足先登,捕捉到了靈感,并結合自己的心境,寫出了千古名篇。

    做企業也是一樣,沒有無所不能的掌門人,隻有最能抓住契機的掌門人。

    雁痕就是這樣的人。

    ” 蕭邦對企業管理并不在行。

    但聽林海若這麼一說,若有所悟。

     林海若又接着說:“蘇老船長批準了雁痕休假,讓錦帆暫代總裁這一職務,不過是讓她有時間思考一些現實的問題罷了。

    我敢打賭,不出一周,雁痕又想回公司上班了。

    ” 蕭邦突然看着林海若,直白地說:“我發現林女士真是通透之人,能将人看得那麼透。

    真是令蕭某佩服啊。

    ” 林海若歎了口氣:“是啊。

    也許正因為我用在琢磨人上的時間比琢磨事上的時間多吧,因此最多能當個參謀,當不了主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