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廢金礦費勁四鎂廠不美
想發财破财仨單位落單
其實,擦屁股的事情還遠遠沒有完結。
整個秋天乃至延續到以後的兩三年裡,一個公主嶺金礦和四個金屬鎂廠都存在很大的工作量。
牽涉到的幾個村的老百姓一直不依不饒,他們得一點閑工夫,就三五成群到政府要說法。
按照解決信訪問題的途徑,“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可在灌河,這麼巴掌大的地方,不要說“抽薪”,就連“止沸”,也必須靠人民币這個無往而不勝的銳利武器去解決。
但天上隻下雨下雪下冰雹不下人民币,地上隻長樹長草長莊稼不長人民币。
在鎮裡“發不了工資隻發愁”的情況下,沒有絲毫辦法,隻得使用拖刀之計,拖過一時說一時。
總之是按着葫蘆起來瓢,上訪的苗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顧了這頭顧不得那頭。
企業辦馬萬通主任和十幾個工作人員,每天都是焦頭爛額,疲于應付。
上訪急了,就要升級。
企業辦、水利站不給解決,就找副書記、副鎮長,他們不能解決的,就找書記、鎮長。
隻要找到了我,這事情一定是大事情,不解決就是“領導咋毬當的”事情。
我不可能天天面對群衆,一些積重難返的矛盾隻能從根本上去找解決的辦法。
先說公主嶺金礦,這裡占地三百多畝,說是占地,其實占的是荒崗。
崗面上的地勢比較平坦,東坡是一條深溝。
溝内原來有十來畝耕地。
當年山東省招遠縣黃金開采公司在這裡大有作為的時候,用的設備全是大型機械,在衆多威力強大的機器的鲸吞下,不到兩三月的光景,公主嶺就變成秃頭嶺。
掘土才能見金,秃頭嶺又被開挖出一個方圓幾萬平方米的深坑。
吃飯還要拉撒,挖出來的廢渣當然要有地方排洩。
公司通過廣遠書記的決策,在企業辦的協調下,與公主嶺組的群衆簽訂了一個在下遊溝口處洩渣的協議,條款很明确,每年給群衆包五千塊錢,也就是差不多每畝五十元補貼,洩廢渣的地方不是耕地,沒有多久,東西貫通,就堆成了一條水壩。
若是在大集體的年月裡,搞成這樣一條水壩,千軍萬馬齊上陣也得拿出至少三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壩内沒有積水,土地照樣耕種,老百姓的補償錢等于白撿的,當然上下滿意。
現在的毛病,就出在條款上有一條明确規定:“當金礦不再開采時,黃金公司負責把這條壩除掉複耕。
”因為這條水壩本身不是為了修水庫而建設的,根本沒有碾壓,況且開礦的廢渣盡是一些廢石,根本起不到蓄水的作用,卻因為壩又寬又高年年積水。
招遠的朋友們,白白扔下幾百萬,賠得差一點沒有褲子穿了,于是用了“金蟬脫殼”之計,神不知鬼不覺地悄悄撤退,先撤走設備,後撤走主要官員,留守的幾個人員,終于在一天深夜落荒而逃。
他們除了帶走幾百斤黃金泥外,還順便拐走了灌河的幾個黃花大閨女。
公主嶺組的群衆補償問題,一下子失去了來源。
水壩内的土地,隻能夠收一季小麥,秋莊稼一定被雨水淹沒,雖然不一定年年絕收,但是對這片小小的充滿希望的田野卻不能抱太大的希望。
複耕的要求,就是公主嶺組幹部群衆的上訪動因。
頗帶有規律性的鬧法:一定是在秋天,一定是在雨後,一定是在壩内有了積水。
這說明,群衆并非是無理取鬧。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官”,“跑了和尚跑不了寺”,招遠的黃金公司杳如黃鶴,再“招”也遠了,但鎮政府依然健在并且長久地存在。
人民政府為人民,人民的事情你不能不管。
我帶有關人員前去察看多次,解決的辦法很簡單,把這條土石壩扒一個大口子或者掏一個出水洞,讓積水能夠及時地排洩出去,一點也不影響耕種,就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
令人撓頭皮的是,這條水壩深十來米,寬有三十來米,一點也不紮實,掏洞顯然是不可能的,隻有決堤才能解決。
我讓企業辦馬萬通主任和水利站葉廣勝站長設計并計算了一下,扒開它再砌上護坡,沒有三萬元拿不下來。
可是,鎮财政捉襟見肘,上哪裡去籌措這筆錢呢? 見水利站站長在身旁,我靈機一動,問葉廣勝:“縣裡每年給撥多少小流域治理資金?” “十來萬。
” 我說:“好,就用這個錢救急吧,反正這也是小流域治理。
” 廣勝一聽
整個秋天乃至延續到以後的兩三年裡,一個公主嶺金礦和四個金屬鎂廠都存在很大的工作量。
牽涉到的幾個村的老百姓一直不依不饒,他們得一點閑工夫,就三五成群到政府要說法。
按照解決信訪問題的途徑,“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可在灌河,這麼巴掌大的地方,不要說“抽薪”,就連“止沸”,也必須靠人民币這個無往而不勝的銳利武器去解決。
但天上隻下雨下雪下冰雹不下人民币,地上隻長樹長草長莊稼不長人民币。
在鎮裡“發不了工資隻發愁”的情況下,沒有絲毫辦法,隻得使用拖刀之計,拖過一時說一時。
總之是按着葫蘆起來瓢,上訪的苗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顧了這頭顧不得那頭。
企業辦馬萬通主任和十幾個工作人員,每天都是焦頭爛額,疲于應付。
上訪急了,就要升級。
企業辦、水利站不給解決,就找副書記、副鎮長,他們不能解決的,就找書記、鎮長。
隻要找到了我,這事情一定是大事情,不解決就是“領導咋毬當的”事情。
我不可能天天面對群衆,一些積重難返的矛盾隻能從根本上去找解決的辦法。
先說公主嶺金礦,這裡占地三百多畝,說是占地,其實占的是荒崗。
崗面上的地勢比較平坦,東坡是一條深溝。
溝内原來有十來畝耕地。
當年山東省招遠縣黃金開采公司在這裡大有作為的時候,用的設備全是大型機械,在衆多威力強大的機器的鲸吞下,不到兩三月的光景,公主嶺就變成秃頭嶺。
掘土才能見金,秃頭嶺又被開挖出一個方圓幾萬平方米的深坑。
吃飯還要拉撒,挖出來的廢渣當然要有地方排洩。
公司通過廣遠書記的決策,在企業辦的協調下,與公主嶺組的群衆簽訂了一個在下遊溝口處洩渣的協議,條款很明确,每年給群衆包五千塊錢,也就是差不多每畝五十元補貼,洩廢渣的地方不是耕地,沒有多久,東西貫通,就堆成了一條水壩。
若是在大集體的年月裡,搞成這樣一條水壩,千軍萬馬齊上陣也得拿出至少三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壩内沒有積水,土地照樣耕種,老百姓的補償錢等于白撿的,當然上下滿意。
現在的毛病,就出在條款上有一條明确規定:“當金礦不再開采時,黃金公司負責把這條壩除掉複耕。
”因為這條水壩本身不是為了修水庫而建設的,根本沒有碾壓,況且開礦的廢渣盡是一些廢石,根本起不到蓄水的作用,卻因為壩又寬又高年年積水。
招遠的朋友們,白白扔下幾百萬,賠得差一點沒有褲子穿了,于是用了“金蟬脫殼”之計,神不知鬼不覺地悄悄撤退,先撤走設備,後撤走主要官員,留守的幾個人員,終于在一天深夜落荒而逃。
他們除了帶走幾百斤黃金泥外,還順便拐走了灌河的幾個黃花大閨女。
公主嶺組的群衆補償問題,一下子失去了來源。
水壩内的土地,隻能夠收一季小麥,秋莊稼一定被雨水淹沒,雖然不一定年年絕收,但是對這片小小的充滿希望的田野卻不能抱太大的希望。
複耕的要求,就是公主嶺組幹部群衆的上訪動因。
頗帶有規律性的鬧法:一定是在秋天,一定是在雨後,一定是在壩内有了積水。
這說明,群衆并非是無理取鬧。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官”,“跑了和尚跑不了寺”,招遠的黃金公司杳如黃鶴,再“招”也遠了,但鎮政府依然健在并且長久地存在。
人民政府為人民,人民的事情你不能不管。
我帶有關人員前去察看多次,解決的辦法很簡單,把這條土石壩扒一個大口子或者掏一個出水洞,讓積水能夠及時地排洩出去,一點也不影響耕種,就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
令人撓頭皮的是,這條水壩深十來米,寬有三十來米,一點也不紮實,掏洞顯然是不可能的,隻有決堤才能解決。
我讓企業辦馬萬通主任和水利站葉廣勝站長設計并計算了一下,扒開它再砌上護坡,沒有三萬元拿不下來。
可是,鎮财政捉襟見肘,上哪裡去籌措這筆錢呢? 見水利站站長在身旁,我靈機一動,問葉廣勝:“縣裡每年給撥多少小流域治理資金?” “十來萬。
” 我說:“好,就用這個錢救急吧,反正這也是小流域治理。
” 廣勝一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