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十輪品 第二〉

關燈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從座而起,整理衣服,頂禮佛足,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今問世尊,無量功德海,唯願賜開許,為解釋除疑。

    ”】 現在我們開始講《十輪經》正分。

    這一品的經文,就是地藏菩薩所要講的十輪;而且是他請示佛,什麼是十輪?有衆生的十輪,有佛的十輪。

    佛說的法,是對着衆生所作的種種業,我們現在在苦難當中,想求解脫;怎麼樣才能解脫呢?佛就告訴我們一些方法,每部經都如是。

    先是菩薩的請求,佛的啟示,菩薩再請問,佛又說。

    隻要會中有佛在場的,都是釋迦牟尼佛說的。

     地藏菩薩在序分當中贊歎佛,佛也贊歎他,之後,地藏菩薩就從座位起來。

    請法的時候,要先有個啟請的儀式。

    現在聖者沒有了,賢者過去了,就剩下一般的凡夫,泛泛的請法,連個意思都沒有表示,隻說:“法師!那個怎麼解釋?”這在過去是不行的;你要問問題,就從你的座位起來,把衣服整理好,“偏袒右肩,右膝着地”。

    我們現在這件衣,肩膀部分是偏出來的。

    為什麼每個頂禮,都偏袒右肩呢?因為在沒有頂禮之前,有時候氣候寒冷,兩個肩膀都蓋上。

    等他要請示的時候,一定要把這個衣掩過來,露出膀子,這叫“偏袒右肩”。

    印度跪着是右膝着地,這個右腿,單腿跪,跪的時候,一條腿跪着,一條腿支着。

    完了,兩隻手要合掌。

    這就是請法的儀式,要請法必須作這個儀式。

     但是,佛法傳到中國來,特别是在三武滅佛之後,禅宗把佛法的老規矩,把佛所教導的全敗壞了。

    雖然說是敗壞了,也可以說是他為了當機者開悟,不注重這種形式,又喊又打,甚至還有用罵的。

    丹霞劈佛,燒佛像,這些情形都不能視為常規,這跟佛所教導的儀軌不合。

    大吼兩聲,或者給你耳光,或者踢你一腳,什麼形式都有,隻要讓你開悟就行了,他的目的是這樣。

    但是在佛的儀軌上,這樣是不許可的。

    無論大菩薩請示佛,或者你要請法,要有這個儀式,我剛才形容的就是這個請法儀式。

     再來就是表白,請法的時候,還要贊歎。

    “我今問世尊”,就是請問的意思。

    “無量功德海”是佛的功德,無可限量的。

    那麼,拿什麼來比呢?就像大海。

    海者是深,海者是廣,你的智能,像海那麼樣深,像海那麼樣廣,也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所以,我請佛允許,唯願恩賜的意思,許可給我們說一說,好解釋我們的疑問,“為解釋除疑”。

    我們的方式是先把事情說出來,完了是求解釋。

    印度的方式則是先贊歎,完了,請你開示,幫我解除疑問,以下才說是什麼事。

    他一請示,還沒有等地藏菩薩問,佛又贊歎他。

     【“世尊告曰:汝眞善士,于一切法智見無礙,為欲饒益他有情故,請問如來,随汝意問,吾當為汝分别解說,令汝心喜。

    于是地藏菩薩摩诃薩以頌問曰: 我曾十三劫,已勤修苦行, 為一切有情,除三災五濁。

     多俱胝佛所,已設無邊供, 曾見大集會,清信衆和合。

     聰哲勤精進,皆來同會集, 未曾見如是,無諸雜穢衆。

    ”】 “世尊告曰:汝眞善士”,說你是一位眞正的善人,這個善可不是我們一般的善,而是究竟的眞善士。

    佛稱呼弟子都稱善士,善男子、善女人都加個善字。

    “善”就是你能夠與我有緣,接近了,這個善緣是不容易的。

    你是一位向善者,去除一切垢染,究竟清淨。

    這是佛稱許地藏菩薩的,說你對于一切法,你的智能已經沒有障礙,自己都能通達了。

    本來你是用不着問的,但是你為什麼要問呢?“為欲饒益他有情故”。

    如果沒有地藏菩薩的請示,這部《大集十輪經》也不可能說的。

     佛是很少自己說法,必須有請問的機,佛才說法。

    無機,就像我們無的放矢是不可以的。

    你欲饒益一切他有情故,利益衆生,所以才請問如來。

    我就“随汝意問”,你想問什麼就問什麼,我就分别的跟你解說,令你歡喜。

    令地藏菩薩歡喜,就是令一切衆生歡喜,于是地藏菩薩就問了。

     以下就是地藏菩薩所問的主要目的,也就是此經的重點。

    他要問什麼呢?他說,我曾經修行了十三劫,用十三劫的時間來修行苦行。

    一劫是好長時間呢?可以分為成、住、壞、空四劫,四個中劫就算一個大劫。

    現在我們這個劫是住劫。

    住劫,人的壽命是從這個八萬四千歲,就說八萬歲,過一百年減一些,減到人壽命十歲;再從十歲過一百增一歲,增到八萬四千歲,那麼,這一增一減,算一劫。

    地藏菩薩說,我曾經用十三劫的時間,十三次的這個八萬四千歲的一增一減。

    作什麼呢?修苦行,所修的苦行并不是我們這種勞動的苦行。

     像我們在修道、修定的時候,你進一步了,已經沒有見的煩惱了,把粗惑降伏下來了。

    如果是修數息觀,你會感覺到出息很粗,一到很靜的時候,就不會再緣念粗息時所修的境界。

    這就是進入細的境界,也就是後後勝于前前。

    後面有進步的時候,就可以把前面舍棄了,不會緣念前面。

     我們經常說,過了河,船就不要了;不要緣念前面的事物,舍棄了。

    以後學法,學的深入了,如果已經得定了,你不必再去看文字,也不必再拿着經本去念了。

    你可以一心去修定,我們在修行的當中,一定要有了這種境界,得了這種定之後,你才能夠降伏惑,對外面境界的引誘也好,内心生起的也好,你降伏得了;如果沒有定力,你會降伏不了。

    四靜慮之後,底下所說的,入無邊空虛空處定,乃至于現入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叫四禅四空定。

    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叫四空定。

    乃至現入一切佛所行定,一步一步定,都有很多的功力。

     入定之後,就可以防範一切天魔外道不能幹擾你。

    防範什麼呢?“定如城”。

    堅固就是堅固城廓村坊。

    這就是說入定了之後,你就成道了。

    對于内賊、外賊,悉能降伏得了,不被賊所惱害。

    以下就舉出來,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是說億兆的,那麼多的天龍、藥叉、羅剎、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這是八部鬼神衆。

     以下全是鬼,薛荔多、畢舍遮、布怛那、羯咤布怛那等一共十二類。

    這些鬼類,有善有惡。

    有時候,他是護法,有的是惡的一類,常懷毒惡、損害之心,沒有慈悲心。

    行者因為得了四靜慮,入了四禅八定,乃至九次第定,乃至入了佛的一切諸定,首楞嚴定,這些鬼神就不能惱害修行人。

    這些鬼神看見佛所行定的這些修行者、這些聖賢,不但不惱害,而且生起歡喜心,生起一種淨信心,淨信不容易生起,這是清淨的信心。

    這個時候,這些鬼神對佛法僧三寶,生起了最勝的歡樂淨信。

     我們如果對于三寶生起淨信,沒有夾雜什麼名聞,沒有利害關系。

    什麼叫利害關系呢?如果生病,你就想求病好了,這叫利害關系。

    現在很窮困,你想求生活資具充足一點,求佛菩薩加持,乃至于在作生意,這都叫作利害關系,不叫淨信,這是有所求。

    淨信者,無所求,但是我們發菩提心求佛,算不算求呢?那是順正道的,是清淨心,不能跟世間法相互比較。

    一定要了解,了解之後,一定要清楚。

    清楚了,在你求的時候,有兩種願。

    發願是最好的。

    念〈淨行品〉,一共有一百四十一種,總結起來也隻是兩種,一百四十一願,也隻是兩個願,度衆生,求成佛,乃至讓一切衆生都成佛。

    發這個願的時候,是清淨的。

    因為你想把你的心變成成佛的心,同時要還原一切衆生本來的面目,還淨他本來的佛性。

    這就叫淨信。

     所以一定要分清楚,淨信跟染污的信。

    但是,我們初入佛門的,面對不信的,怎麼辦呢?你要勸他,信佛是有好處的,家裡頭能夠平安。

    你不能一下子期望過于高深,他是進不去的。

    先以欲鈎牽,漸令入佛道,最初用他最喜歡的,最迫切需要的,你跟他一說,他就高興了,信了,有沒有加持?有加持。

    有加持之後,讓他漸漸的生起最勝的歡喜清淨信心。

    讓他對三寶産生恭敬,才能斷一切的惡,漸漸的斷,他自己才知道。

    知道了,就慚愧了,知道發露忏悔了,知道悔改了。

    所以必須具足深心、淨信心,才能夠生起慚愧心,才能夠生起忏悔心,才能夠誓願永斷煩惱。

     佛在第六佛輪說,令我的弟子都應當習定的法門,入四禅八定,乃至于如來一切諸定,這個是防護外賊的幹擾,内賊的偷盜。

    家賊難防,記得古人說過:“山賊易防家賊難防”。

    外賊容易,你小心注意就可以了,自己的家賊你照顧不到,家賊很難防。

    外頭的境界相,我們可以伏一下子,或者不涉獵,不參加。

    自己根基不厚,容易沾染。

    茶館酒肆,我不去就是了,舞廳不去就是了。

    不該我去的場合,不去就是了。

    受了八關齋戒,這些地方都不準去,這就是防護的意思。

    佛就給你防護好了,所以才能夠消除你的煩惱。

     由于這個因緣,無量無數的諸煩惱障,業障、法障,皆得消滅,一切障道因緣都消滅了,聖道因緣就成長了,無量無數的福慧資糧都圓滿了。

    這樣子跟生死就違背了,離開生死了,跟涅槃就相近了,趣向于不生不滅。

    生死就是生滅的,有生必有死,這是必然的規律。

    我們都是怕死,不知道生的時候跟死的時候相比也是痛苦得差不多,鬼怕投生,人怕死。

    鬼有通,他知道受胎、住胎、出生,那種苦苦得不得了。

    鬼怕超生,不願超生,作鬼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