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窗三筆

關燈
蓮池大師著 一、殺生人世大惡 有人問:“人所造的惡,什麼是最大的?”有人回答說:“搶劫偷盜了,忤逆不孝了,挑撥事非了。

    ”我說:“這些也對,但還有更大的,就是再大也沒有超過殺生的大惡了。

    ”有人說:“宰殺食用,這是每天都有的平常事,怎麼叫做惡,而且還是最大?”噫!搶劫偷盜雖然很惡,但盜賊的目的是得到财物,如果願意給他,未必傷害人命;而殺生卻要剖腹挖心,肝腦下鍋烹煮啊。

    忤逆不孝的,有嫌棄父母不奉養的,有怠慢父母不恭敬的,但未必會有像印度阿阇世王、隋炀帝楊廣那樣殺父殺母的行為,況且阿阇世王和楊廣所害的,隻是一世父母;而佛經上說有生命的動物,可能很多是過去生生世世的父母,殺生的人從小到老,所殺的生命是無數的,所以殺害了多生多世的父母啊。

    挑撥是非打官司的,惡行累積、臭名遠揚,大多會被查訪到,漏網的很少,但殺生的誰會去管呢?況且打官司的害處是有終結的,而殺生的害處是無窮無盡了。

    所以天地間的最大的德是不殺生,天地間的最大的惡是殺生。

     二、晝夜彌陀十萬聲 世間傳說唐末五代永明延壽大師晝夜念彌陀佛号十萬聲,我曾經試過,從第一天的早上,到第二天的早上,整整十二個時辰,正好念十萬聲。

    但我念的還隻是阿彌陀佛四字名号,若是六字南無阿彌陀佛就不能滿十萬聲了;吃飯上廁所,都沒有間斷念佛,稍有間斷也不能滿十萬聲了;睡覺說話,全都斷絕,稍有放松也不能滿十萬聲了;而急忙緊迫,就像趕路的人,沒有空閑細想細念佛号,若細念也不能滿十萬聲了。

    所以說十萬聲佛号,大概是特别強調片刻不離佛号的意思,而不是一定要滿十萬數啊。

    我恐怕有信心念佛的人太執着這個數成了病态,所以把我試念佛号的情況相告。

    有人說:“這十萬聲是永明大師禅定中念的吧。

    ”那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了。

     三、己事辦方可為人 古人大徹大悟,參學完畢,就到遠離人群的水邊或樹林裡繼續修行,慢慢培養自己,沉默久了嘴上發黴也不在意,直到機緣成熟,龍天推出,才出山度衆生。

    所以推辭不去上講法席位,願意生生世世都處在學習的地位而鍛煉自己,我出家時,十分信奉這句話,戴在胸前。

    後因病療養進入雲栖山,時間長了不知不覺就成了一方叢林大寺院,但我至今不敢把我所住的地方當成方丈,不敢開大口妄論佛法。

    因為與衆人是同修,不是領衆行道的頭,很慚愧有一點進步,就互相激勵勸勉而已,諸位仁者以朋友之道對我嚴格要求,是很幸運的。

     四、自他二利 古人說“未能自利,先能利人者,菩薩發心”。

    這話是甘露啊,不善于應用這話,就反而成了毒藥。

    試着反思自己,我是菩薩嗎?何況發心,還不是真的已有能力了。

    難道沒聽說“自覺已圓,複行覺他者,如來應世”嗎?有人說“必須要到自己圓滿而後可以利益他人,那利益他人恐怕沒有那個時日了。

    ”可是自己的病不能救治,而能救他人,沒有這個道理。

    所以應當發菩薩的廣大度生的心,并且确實遵守佛的真切訓誡。

    不然的話,以盲人帶領盲人,想把自己當作菩薩,結果他人和自己都會受到損失,這算什麼呢? 五、殺生非人所為 虎豹吃其它獸類,鷹鹞吃其它鳥類,黑魚、水獺、鹭鹚吃魚蝦等水族,是動物的無知造成的。

    具有人的形體,禀賦人的天性,而屠殺衆生并吃它們的肉,可以嗎?這種人是人類中的虎豹、鷹鹞、黑魚、水獺、鹭鹚啊。

    當然,老虎有害卻害不到天上飛的,黑魚有害也害不到陸地上跑的,人的害上到天空,下到深淵,中到分散在各處山林田野的,釣鈎、射箭、網捕,千方百計要抓獲不能有一點遺漏,所以人的毒害超過了動物啊。

    孔子說:“仁者,人也。

    ”孟子說:“仁,人心也。

    ”人卻不仁,還能算是人嗎?既然名義上是人,必然沒有殺生吃肉的道理啊。

     六、祀天牛 烤牛祭祀上天,世上傳說是從上古開始,曆代就延續下來。

    雖然因為梁武帝信奉佛教,但用面代替牲物的方法,隻是在太廟祭祖通用而不在南郊祭天通用。

    史書上說正月第一個天幹辛日,特别用牛祭祀天皇大帝,而祭天同時又祭祖,那麼牛也在其中了,哪裡是傳說的用面代替呢?我不知道傳說是怎麼來的了。

    昔日沛公劉邦用牛為太牢祭祀孔子,我曾經說過,一頭牛的太牢怎麼足以報答聖人先師的恩德,所以一頭牛的太牢不足以報答上天大帝的恩德也是很明顯的了。

    可是從古至今,凡是國家的祭祀大典,誰又停止過用牛祭祀呢?可悲的牛啊,為什麼它的罪業深重而且長久到這種程度啊? 七、伏羲氏網罟 槐亭王先生認為“捕獵的網是上古帝王伏羲發明的,因為獸類破壞莊稼,就在莊稼旁邊設成網狀,是為了防禦獸類,不是為了捕殺獸類啊,所以與捕獵有關的字如佃字漁字,都有田字隐隐在其中”。

    槐亭這個說法,說出了千古都沒有人說的道理,可以說對世道有很大的功德啊。

    有人說:“在伏羲之後的炎帝才開始種莊稼,所以号稱神農氏。

    伏羲時還沒有莊稼,設網有什麼用呢?”我根據前面槐亭說的道理再擴大一點範圍來講吧:“古時雖然沒有莊稼,但有的草木的果實,也就像莊稼一樣啊。

    何況人和動物是有強弱差别的,設成網狀,使獸類害怕而躲避,隻是教百姓遠離獸類禍害,不是教百姓吃它們的肉啊。

    捕殺而吃肉,是後世流傳下來的弊端,不是聖人的意思啊。

    ” 八、浴水 京城地區的辨融老禅師曾經說:“洗澡水清澄的話,可以用來淘米煮飯。

    ”有人說這是玩笑話,有人說是一時激動的話了,我以為不然,那是實話啊。

    我從前搭乘運糧的船到江蘇丹陽縣,船與船相接十餘裡,首尾相連,而河道狹窄水淺,有經常在河裡洗衣服的,有經常在河裡洗腳的,有經常在河裡大小便的,很肮髒啊,但也有經常用河水做飯洗菜的,不是大富貴的人,很少有上岸找井水泉水的,所以河水洗澡水有什麼分别呢?東漢大将耿恭被匈奴圍困時斷絕了水源,榨取馬糞汁當水喝;而口外沙漠地區有“炒米店”“四十裡”那些地方,要等天下雨才有水喝,打井數十丈深也見不到水,可歎哪!餓鬼的故鄉,累積多少劫也聽不到水的名字。

    做為僧人,如今處在清泉溪水邊,喝茶洗澡,事事如意,更有一月洗八次澡還覺得少,一月洗十五次還是覺得少,怎麼不知慚愧到了這種程度呢? 九、僧宜節儉 宋朝學士張九成從做秀才起,到狀元及第,位登重要的官職,都是粗布衣服粗茶淡飯,沒有什麼愛好玩物,用的筆也是幾乎殘秃了。

    明朝新昌縣令胡克仁做官,終身吃素,睡的是紙做的床帳。

    他們示現的是官吏身份,實際是比丘的行為,何況已經身為比丘的人呢?佛規定修苦行的頭陀比丘,吃乞讨來的飯食,穿糞掃衣,野外墓地樹下随處住宿。

    而今我處在塵世大衆中,有信徒布施供養,穿的夠了,吃的夠了,安安心心住在寺院中,還要求更美好的,可以嗎?一個飯缽修補四次,一雙鞋穿三十年,古大德的高尚風範還沒有完全消失啊,我因此慚愧自責,并且告訴同修們。

     一○、僧拜父母 佛規定出家比丘不禮拜父母,而王法有僧道禮拜父母的律條。

    有人問:“若依佛的規定就違反了王法,遵從王法又不符合佛的規定,應當怎麼辦呢?”我認為這個不難,可以同時存在不會互相矛盾的。

    做為比丘,遇到父母必須要拜,就說:“這是我的親人,就像佛一樣啊。

    ”做為父母,當比丘禮拜時,或者避開,或者回敬,就說:“這是佛的弟子,不是我的孩子啊。

    ”難道不是兩方面都盡到道義了嗎? 一一、年少閉關 閉關的說法,古時并沒有,後世才有的,所以是培養道,不是創造道啊。

    再者已發了大菩提心的人,還要遠渡大海爬過高山,頂風冒雪周遊天下,一句話不契合他心意,就挑起包袱戴上鬥笠,繼續雲遊萬水千山。

    唐代趙州從谂禅師八旬行腳,老來更加奔忙;雪峰義存禅師九上洞山,三登投子山,毫不厭煩往返的辛苦。

    你是什麼人呢?安心坐在屋裡,人們來參拜我,我不求别人嗎?昔日元代高峰原妙禅師在天目山張公洞坐死關,依着山岩建築房屋,懸在半空中,像鳥巢一樣,世人很難找得到他。

    但那是禅師大悟以後的事了,如果是圖安逸舒适把自己封閉起來,那是絕對不可以的。

     一二、八旬行腳 古有宋朝張無盡居士的頌詩說:“趙州八十猶行腳,隻為心頭未悄然;及至歸家無一事,始知虛費草鞋錢。

    ”現在的人不注意前兩句,而抓住後兩句,以為道就在眼前,行腳參學是白費功夫了,并且還有唐代玄沙師備禅師不越嶺、保福清豁禅師不出關為證。

    噫!自己最好能反觀一下,已“歸家”了嗎?“無一事”了嗎?如果還停留在半路上,匆匆忙忙很多事,那不但八十歲,就是到了百歲千歲,甚至萬歲,正好多買草鞋,遊遍天涯海角,也不許停住腳。

     一三、講宗 禅宗壞了,是講禅的人講壞了。

    有人問:“講禅是為了讓人明白禅宗,怎麼說壞了呢?”我說:“經律論三藏各有門路,不講當然不明白,禅宗沒有門路,講了反而更不明白,要使自己參究而得悟啊。

    ”所以宋代淨因繼成禅師說:“任從滄海變,終不為君通。

    ”唐代沩山靈佑禅師也說:“我若與汝說破,汝向後罵我在。

    ”如今講禅的人把這些話也都翻成套話了,“祖師西來意”搞不明白,原因就在這裡了。

     一四、教人參禅 參禅人的誤區,是教參禅的人誤導的啊。

    有人問:“教人參禅,是在最後關頭要提起直指人心的道法,怎麼說是誤導呢?”我說:“道雖人人本來就有,但也是人人都很難了悟的,若不是上等根性,總也摸不着邊,怎麼能一概用同樣的方法施教呢?比如招募士兵,得到的是孱弱怯懦的人,隻能讓他執掌軍旗敲擊戰鼓,而交給他如戰國勇士朱亥的大錘、三國關雲長的大刀、典韋的大戟,他不發抖并且摔倒才怪啊。

    怎麼能指望他有斬将擒敵首、攻城破堡壘的戰功呢?”有的人自己才認識“上大人丘乙己”幾個字,就教别人考科舉,也太離譜了。

    有人就問我怎麼樣?我回答說:“老僧我正在讀‘上大人’還沒讀熟呢。

    ” 一五、肇論 明朝空印鎮澄法師批駁東晉僧肇大師《物不遷論》,我曾經做過解釋,今天再想這件事,空印因為什麼而有這樣的批駁,理由有二條。

    一者不審察來人的程度;二者太執着通常的方法。

    不審察來人程度的表現是,若有人問“物為什麼不遷?”回答說:“因為性空的原故。

    ”現在他們是以過去的東西不會留存到今天叫做物遷,又随便用性空就代替了。

    性空雖然是聖人的話,但用在這裡,就說的很籠統了,不是根據機緣有針對性的破解,這不就好像作文章的人,文章辭句雖然很好但不切合題意嗎?太執着通常方法的表現是,如僧人問唐代大珠慧海和尚:“什麼是大涅槃?”大珠說:“不造生死業。

    ”這是通常的方法了。

    又問:“什麼是生死業?”大珠說:“求大涅槃是生死業。

    ”這在通常的方法上,回答必定是“随着妄念而轉就是生死業”了。

    而大珠是以求大涅槃為生死業,與肇公的“以過去的東西不會留存到今天”為不遷的意義正好相同了,所以沒有什麼可批駁的啊。

    再有空印說唐代華嚴五祖圭峰宗密禅師不應該把達摩祖師直指人心的禅法當作六度之一,圭峰哪裡有這話?圭峰的《禅源諸诠集》中說:“達摩沒到中國時,各家佛學觀點對禅的解釋,都是四禅八定的禅,南嶽慧思的天台宗所創立的教義雖然極為圓融奧妙,但對于剛學佛入門的次第也隻是前面所說的禅。

    隻有達摩傳下來的禅法,完全和佛體相同,和各門派完全不同。

    ”他說的這樣明顯,而說他把直指禅當六度禅,這我就搞不懂了。

    當然,空印批駁肇公的《物不遷論》,呵責圭峰對達摩初祖的議論,确實太過了。

    至于說圭峰不應當認為隻有荷澤神會禅師繼承了曹溪六祖慧能大師的思想;天台宗後來的論點大多數不是出自前輩大師的親口所說;這兩點看法倒是準确的。

     一六、華嚴論疏 有人問:“關于肇公的評論已受教了。

    又一居士指斥清涼澄觀國師怎麼樣?”我說:“那個居士隻是崇信唐代李栆柏的論點,指斥清涼的原因是,清涼不應當用信解行證分裂全經,嚴重失掉經典旨意,不想想佛經已分信、住、行、向、地五十一階位等,清涼的分裂也許太過,但是佛也不對了嗎?要知道次第行布不礙圓融,一就是二,二就是一,是對立統一啊,非要去掉行布,那圓融算什麼呢?因包括海一樣的果,果直通因的源頭,先後都會同歸一個目标,首尾其實一貫相通的,無縫無隙,哪裡去找分裂啊?況且論文有論文的體例,疏鈔有疏鈔的體例。

    闡發說明主旨大意,沒有比論文更合适的;細緻入微解釋透徹,疏鈔的功用不可思議。

    李棗柏和清涼二位大士,都是維護《華嚴經》的賢聖,不要一定分出個高低啊。

    我曾有書信寄給那位居士,但那位居士沒有回信,不知他是否同意我的看法,因此記錄下來。

     一七、評議先賢 我已叙說過《肇論》、《華嚴論疏》兩件事,有人問:“以前的賢聖不可以評論嗎?”我說:“不是啊,今天的人未必不如古人,過去有這樣的話啊。

    ”但我曾經想過,《詩經》三百篇大多産生于荒郊野外街頭巷尾的歌唱吟詠,而後代的人即使才華蓋世也達不到《詩經》的水平;威儀失檢的六群比丘,被其他聖衆鄙視,而他們的賢能還勝過佛滅度後的馬鳴、龍樹等菩薩,所以古人哪裡可以輕視呢?明朝空印鎮澄法師的評論,太過的是,隻在批評東晉僧肇大師《物不遷論》和唐代圭峰宗密禅師議論達摩祖師兩處罷了,不是譏笑貶低華嚴四祖清涼澄觀國師的人可比的啊。

    我見到有斥責宋代溫陵寶勝禅師的;有漫罵長水子璇講師的;有崇尚天台宗,而毀謗其它所有門派,沒有一個如他意的;有審察宋代大慧妙喜禅師是沒有開悟的人;有藐視元代中峰明本禅師是做文字功夫的人;更有甚者認為六祖慧能大師不如永嘉大師,而被永嘉挫折了一下,這些說法怎麼能不分辨呢?可歎啊!古人都過去了,今天的人還存在,我何苦為過去的人争閑氣,而讓現在的人不高興呢?實在是有應當要發言的道理,不容我保持沉默啊,其它的就不是我所能顧及了。

     一八、遊名山不顧西方 雲遊五台山的人說文殊菩薩在五台山;雲遊峨嵋山的人說普賢菩薩在峨嵋山;雲遊普陀山的人說觀世音菩薩在普陀山;怎麼就是沒有說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在呢?也不說三位菩薩大士隻是讓人仰慕美名,而阿彌陀佛現在正在說法,能讓人親身受益佛的盛美華光而更殊勝呢?更不說辛辛苦苦去爬三座山,經過多少年月才能到達,而信心念佛,一彈指就往生到阿彌陀佛淨土了呢?太可歎了啊! 一九、非理募化 雲栖寺的僧人有規定,僧人不合理募捐化緣就趕出寺院。

    一位僧人說:“這不應該禁止,因為禁止了以後衆生種福田的機會就少了,有人不合理募捐化緣,雖然他自己承擔過失,但衆生可以得到破除悭吝從而施舍财物的利益。

    世上也有僧人借佛的名義謀生,佛什麼時候為這種人規定過戒律呢?”我說:“你的話确實有道理啊,不過你隻知道一方面,不知道另一方面。

    不合理募捐化緣的人,不計因果,布施的人一旦發現,就會因此産生退悔心,以後也就不再布施,哪裡還能破除悭吝呢?佛陀在世的時候弟子們從遠方歸來,路過所有的村落,居民們遠遠望見他們就把門關上了。

    一問原故,才知道居民們是害怕僧人的募捐化緣啊。

    于是把這件事告訴了佛陀,佛陀進行了種種的批評,怎麼說佛不禁止呢?”要慎重啊。

     二○、妄拈古德機緣(一) 雲栖寺的僧人有規定,僧人随便拈提亂談古時大德的公案就趕出寺院,一位僧人說:“這不必禁止,因為禁止就斷了開啟智慧的機緣。

    那個曾經謗過《法華經》的賢護長者,堕地獄的罪完畢後,還因為謗經的原故與《法華經》結了緣,何況随便拈提公案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