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回 以假作真竟邀殊寵 将榮掩辱又隐深憂
關燈
小
中
大
娓說道:“小人蒙老大人厚恩,遇事一向謹慎,不敢稍有疏失,這次人谷找尋玉小姐屍體,實實費了一番周折,小人三天才才到達崖下,等尋到小姐屍體時,已是殘損得難以辨識了。
小人想小姐死得那般孝烈,甯願讓人永遠記住她生時音容,不忍讓人見她死後慘烈。
因此,小人鬥膽擅作主張,親自釘了内棺,以免親人見了增悲,外人見了減色。
以上所禀,還望老大人宥察。
” 玉父一邊聽着,一邊思忖着。
等沈班頭說完,他又沉思片刻,才回頭對玉玑和鸾英說道:“這事沈班頭想得極是,做得也極對。
鸾英已有孕在身,也宜節哀,就不必再開棺了。
” 當晚,玉父将沈班頭喚到房裡,取出百兩紋銀親手賞他。
對于進谷收屍之事,玉父不再問及,沈班頭也隻字不提。
第二天,京城室的豪門望族、達官顯貴以至庶民百姓,無論與玉府有親無親,識與不識,都紛紛前來吊祭,以示對孝女玉嬌龍的景仰和哀悼。
從早至晚,玉府門前,車水馬龍,人來轎往,街尾重輪,接踵摩肩,川流不息,送來的挽聯、祭帳、重重疊疊,把靈堂周圍張挂得密密麻麻,使人目不暇接。
在那些張挂着的挽聯、诔文中,大多遣詞嚴謹,用句典雅,或頌或悼,或歎或揚,卻也寫得情真意切,極盡傾仰之情,極備悲感之意。
也有一些輕佻之士,借此逞才舞筆,玩詞弄句,在他們送來的那些文、聯中,雖有不少華詞麗句,總是露含浮薄。
其中有幅挽聯,乃是翰林院一名探花所送,挽聯挂的地方雖不顯目,但由于那探花在京城裡也有些才名,又與魯翰林生前十分交好,因此,卻引來許多文士站在那幅挽聯面前,搖頭晃腦,吟哦品讀。
娩聯是:落花散魄香猶在化蝶歸魂露正濃那些圍觀的文士們中,也有點頭贊賞的;也有搖頭非議的;也有似解非解不緻一詞的;也有争論“落花”“化蝶”典出何處的;…七說八态,不一而足。
在一場悲沉莊肅的對孝烈女子的吊祭中,平添了一點茶餘酒後的閑話氣氛。
這也難怪,一些文士們就是這樣的習性。
前來吊祭玉嬌龍的人與日俱增,冷落半年的玉府,猛然又興旺起來。
本來是人逢喜事才精神爽,玉府逢的卻是喪事,但全府上下人等,一個個盡管忙得暈頭轉向,卻一個個都精神抖擻,光彩耀人,就連已卧病三月的玉大人,亦不藥自愈,又恢複了往時的威嚴風貌。
玉府給玉嬌龍設祭開吊的第三天上午,禮部侍郎裴大人捧着皇上的聖旨到玉府來了。
玉瑞忙命家人擺設香案,率領着玉玑跪拜在地,按旨聽宣。
裴大人宣讀聖谕,無非是對玉嬌龍投崖殉母,除說了一些“朕心悲憨”、“可動天心”之類的話外,還用了一些“典範長存”、“孝烈可風”等語來大大嘉獎一番。
同時還說“為了嘉愍玉嬌龍的孝烈,特思準為其立坊墓旁,以昭光化”另賜庫銀五千兩,以作建坊之用,饬由工部秉旨辦理。
裴大人宣讀聖旨畢,還奉聖上面谕,由他代皇上到玉嬌龍靈前焚香設祭,并欽賜一幅由皇上親筆書寫的挽聯。
挽聯是:百代衣冠欽孝烈千秋日月照芳魂玉嬌龍至此,真可算史無前例,榮哀已極! 也同在那天下午,兵部侍郎黃天賜大人,又捧旨來了。
聖旨對玉瑞極備吊唁,慰勉有加,着令官還原職,仍任京都九門提督。
兼統京畿兵馬。
玉大人又恢複了往日的顯赫,玉府也更顯得别有一種尊榮。
對玉大人一直挾怨尋隙的代攝九門提督田項,還任副将,調駐居庸關,防守京畿西北一帶。
玉府自從皇上一日兩傳聖旨,蒙受皇上特寵殊恩以後,一時名震京城,權傾朝野,那些半年來已和玉大人疏遠,早已絕迹玉府的同僚幕客,又借着吊祭玉小姐之機,前來親近修好。
世态本有炎涼之分,也就自有趨炎附勢之輩,也是常情。
這天,鐵貝勒王爺亦偕同王妃吊祭玉嬌龍來了。
王妃拈香畢,站在玉嬌龍靈前,默默悲淚許久,才由鸾英接到内院她的房中用茶去了。
王妃坐定後,根本不提什麼孝烈之類的事兒,隻感慨萬端地對鸾英說道:“天無絕人之路,嬌龍又何苦如此!” 王爺亦由玉瑞迎入書房獻茶叙話。
閑談一會,王爺忽然轉過話題,正色說道:“玉大人現在又是九門提督了,我府中也出了一件盜案,還望你勞神親自查辦一下。
” 玉瑞大驚,忙問道:“不知王爺府裡彼盜何物,還請明示,玉瑞自當竭力清查。
” 王爺道:“我身邊有口祖傳寶劍,玉大人也是知道的。
我平時常将它挂在書房内,不料于三月初七日的夜晚,突然被盜。
那柄劍乃是我心愛之物,這且不說,想這京城乃皇都所在,而今竟盜到王府來了,這還了得!若不嚴加查緝,恐生他變!” 玉瑞見王爺措詞嚴厲,面有怒色,特别是他那最後一句,重有千斤,忙欠身說道:“玉瑞明日即去衙署督辦,務求人獲劍還,還望王爺念玉瑞久疏衙務,稍加寬限。
” 王爺這才收了怒容,點頭說道:“好,好,這就有勞你了。
” 等王爺王妃走後,玉大人命人将沈班頭叫到書房,把王爺府裡失劍的事告訴他後,問道:“你看這是什麼樣人所為?有無可疑線索?” 沈班頭問道:“王爺失劍果在三月初七夜晚?” 玉大人:“王爺處事謹嚴,當不緻将失劍日期弄錯。
” 沈班頭默然不語了。
玉大人在房内踱了幾步,問道:“該不會是那個羅虎所為?” 沈班頭斷然地:“此事決非羅虎所為!” 玉大人略感驚異地望着他:“何以見得?” 沈班頭:“據小人探知,羅虎擅于使刀,從不用劍,他也是個激烈漢子,甯可冒刃明搶,不願偷竊暗盜;他慣于馬上沖殺,不長于翻牆越屋。
何況王府家将中,高手不少,若非身懷絕妙功夫,怎能進得府去。
” 玉大人見沈班頭一時也無線索,便說道:“我明日即到衙署督辦此案,你也随去協同衙内捕快辦理。
” 沈班頭已經告退轉身,剛走幾步,卻又回過身來禀道:“府裡也曾發生盜案,少夫人因心存孝念,不願引起老大人煩惱,緻未禀告老大人。
小人認為還是說了的好。
” 玉大人為之一震,立即警覺起來,問道:“什麼盜案?!盜了什麼?你說,你說。
” 沈班頭:“冬梅、秋菊随送小姐玉體回府後,上樓收拾東西,發現小姐房中值價的金珠飾物以及玉器古玩被盜一空;案上老夫人生前供奉的那尊觀音瓷像亦被帶走。
估計作案日期,亦在初七前後。
” 玉大人眉動須開,似怒非怒,似驚非驚,站在房中,凝然不動。
沈班頭躬身低頭退出房外去了。
當夜,玉父在房中踱來踱去,徹夜未眠。
第二天一早,玉父把玉玑叫到房裡,摒去丫環,掩了房門,對他說道:“你妹妹投崖,我疑她未死,不知你心裡亦明白否?” 玉玑道:“兒自那日聽了沈班頭向父親禀明他為何擅自釘棺那番話後,當時心裡也犯過疑來,
小人想小姐死得那般孝烈,甯願讓人永遠記住她生時音容,不忍讓人見她死後慘烈。
因此,小人鬥膽擅作主張,親自釘了内棺,以免親人見了增悲,外人見了減色。
以上所禀,還望老大人宥察。
” 玉父一邊聽着,一邊思忖着。
等沈班頭說完,他又沉思片刻,才回頭對玉玑和鸾英說道:“這事沈班頭想得極是,做得也極對。
鸾英已有孕在身,也宜節哀,就不必再開棺了。
” 當晚,玉父将沈班頭喚到房裡,取出百兩紋銀親手賞他。
對于進谷收屍之事,玉父不再問及,沈班頭也隻字不提。
第二天,京城室的豪門望族、達官顯貴以至庶民百姓,無論與玉府有親無親,識與不識,都紛紛前來吊祭,以示對孝女玉嬌龍的景仰和哀悼。
從早至晚,玉府門前,車水馬龍,人來轎往,街尾重輪,接踵摩肩,川流不息,送來的挽聯、祭帳、重重疊疊,把靈堂周圍張挂得密密麻麻,使人目不暇接。
在那些張挂着的挽聯、诔文中,大多遣詞嚴謹,用句典雅,或頌或悼,或歎或揚,卻也寫得情真意切,極盡傾仰之情,極備悲感之意。
也有一些輕佻之士,借此逞才舞筆,玩詞弄句,在他們送來的那些文、聯中,雖有不少華詞麗句,總是露含浮薄。
其中有幅挽聯,乃是翰林院一名探花所送,挽聯挂的地方雖不顯目,但由于那探花在京城裡也有些才名,又與魯翰林生前十分交好,因此,卻引來許多文士站在那幅挽聯面前,搖頭晃腦,吟哦品讀。
娩聯是:落花散魄香猶在化蝶歸魂露正濃那些圍觀的文士們中,也有點頭贊賞的;也有搖頭非議的;也有似解非解不緻一詞的;也有争論“落花”“化蝶”典出何處的;…七說八态,不一而足。
在一場悲沉莊肅的對孝烈女子的吊祭中,平添了一點茶餘酒後的閑話氣氛。
這也難怪,一些文士們就是這樣的習性。
前來吊祭玉嬌龍的人與日俱增,冷落半年的玉府,猛然又興旺起來。
本來是人逢喜事才精神爽,玉府逢的卻是喪事,但全府上下人等,一個個盡管忙得暈頭轉向,卻一個個都精神抖擻,光彩耀人,就連已卧病三月的玉大人,亦不藥自愈,又恢複了往時的威嚴風貌。
玉府給玉嬌龍設祭開吊的第三天上午,禮部侍郎裴大人捧着皇上的聖旨到玉府來了。
玉瑞忙命家人擺設香案,率領着玉玑跪拜在地,按旨聽宣。
裴大人宣讀聖谕,無非是對玉嬌龍投崖殉母,除說了一些“朕心悲憨”、“可動天心”之類的話外,還用了一些“典範長存”、“孝烈可風”等語來大大嘉獎一番。
同時還說“為了嘉愍玉嬌龍的孝烈,特思準為其立坊墓旁,以昭光化”另賜庫銀五千兩,以作建坊之用,饬由工部秉旨辦理。
裴大人宣讀聖旨畢,還奉聖上面谕,由他代皇上到玉嬌龍靈前焚香設祭,并欽賜一幅由皇上親筆書寫的挽聯。
挽聯是:百代衣冠欽孝烈千秋日月照芳魂玉嬌龍至此,真可算史無前例,榮哀已極! 也同在那天下午,兵部侍郎黃天賜大人,又捧旨來了。
聖旨對玉瑞極備吊唁,慰勉有加,着令官還原職,仍任京都九門提督。
兼統京畿兵馬。
玉大人又恢複了往日的顯赫,玉府也更顯得别有一種尊榮。
對玉大人一直挾怨尋隙的代攝九門提督田項,還任副将,調駐居庸關,防守京畿西北一帶。
玉府自從皇上一日兩傳聖旨,蒙受皇上特寵殊恩以後,一時名震京城,權傾朝野,那些半年來已和玉大人疏遠,早已絕迹玉府的同僚幕客,又借着吊祭玉小姐之機,前來親近修好。
世态本有炎涼之分,也就自有趨炎附勢之輩,也是常情。
這天,鐵貝勒王爺亦偕同王妃吊祭玉嬌龍來了。
王妃拈香畢,站在玉嬌龍靈前,默默悲淚許久,才由鸾英接到内院她的房中用茶去了。
王妃坐定後,根本不提什麼孝烈之類的事兒,隻感慨萬端地對鸾英說道:“天無絕人之路,嬌龍又何苦如此!” 王爺亦由玉瑞迎入書房獻茶叙話。
閑談一會,王爺忽然轉過話題,正色說道:“玉大人現在又是九門提督了,我府中也出了一件盜案,還望你勞神親自查辦一下。
” 玉瑞大驚,忙問道:“不知王爺府裡彼盜何物,還請明示,玉瑞自當竭力清查。
” 王爺道:“我身邊有口祖傳寶劍,玉大人也是知道的。
我平時常将它挂在書房内,不料于三月初七日的夜晚,突然被盜。
那柄劍乃是我心愛之物,這且不說,想這京城乃皇都所在,而今竟盜到王府來了,這還了得!若不嚴加查緝,恐生他變!” 玉瑞見王爺措詞嚴厲,面有怒色,特别是他那最後一句,重有千斤,忙欠身說道:“玉瑞明日即去衙署督辦,務求人獲劍還,還望王爺念玉瑞久疏衙務,稍加寬限。
” 王爺這才收了怒容,點頭說道:“好,好,這就有勞你了。
” 等王爺王妃走後,玉大人命人将沈班頭叫到書房,把王爺府裡失劍的事告訴他後,問道:“你看這是什麼樣人所為?有無可疑線索?” 沈班頭問道:“王爺失劍果在三月初七夜晚?” 玉大人:“王爺處事謹嚴,當不緻将失劍日期弄錯。
” 沈班頭默然不語了。
玉大人在房内踱了幾步,問道:“該不會是那個羅虎所為?” 沈班頭斷然地:“此事決非羅虎所為!” 玉大人略感驚異地望着他:“何以見得?” 沈班頭:“據小人探知,羅虎擅于使刀,從不用劍,他也是個激烈漢子,甯可冒刃明搶,不願偷竊暗盜;他慣于馬上沖殺,不長于翻牆越屋。
何況王府家将中,高手不少,若非身懷絕妙功夫,怎能進得府去。
” 玉大人見沈班頭一時也無線索,便說道:“我明日即到衙署督辦此案,你也随去協同衙内捕快辦理。
” 沈班頭已經告退轉身,剛走幾步,卻又回過身來禀道:“府裡也曾發生盜案,少夫人因心存孝念,不願引起老大人煩惱,緻未禀告老大人。
小人認為還是說了的好。
” 玉大人為之一震,立即警覺起來,問道:“什麼盜案?!盜了什麼?你說,你說。
” 沈班頭:“冬梅、秋菊随送小姐玉體回府後,上樓收拾東西,發現小姐房中值價的金珠飾物以及玉器古玩被盜一空;案上老夫人生前供奉的那尊觀音瓷像亦被帶走。
估計作案日期,亦在初七前後。
” 玉大人眉動須開,似怒非怒,似驚非驚,站在房中,凝然不動。
沈班頭躬身低頭退出房外去了。
當夜,玉父在房中踱來踱去,徹夜未眠。
第二天一早,玉父把玉玑叫到房裡,摒去丫環,掩了房門,對他說道:“你妹妹投崖,我疑她未死,不知你心裡亦明白否?” 玉玑道:“兒自那日聽了沈班頭向父親禀明他為何擅自釘棺那番話後,當時心裡也犯過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