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 天長地久 第十三章 冷月無聲
關燈
小
中
大
第六部天長地久第十三章冷月無聲
淮東消息斷絕,南楚大将軍陸燦自請主淮東,主政尚維鈞不許,雍軍據揚州,虎視京口,軍報入建業,尚維鈞驚恐莫名,乃許陸燦軍權,陸燦督九江大營三萬衆,舟船兩千五百艘,陳兵京口,對峙雍軍。
——《資治通鑒。
雍紀三》 十一月初二,雍都,長樂公主府邸,臨波亭之内,進入十一月,長安的深夜已經是非常寒冷,更何況前幾日還下了一場雪,可是江哲卻偏要臨湖賞月,怎不令小順子頭痛,一大早他便令人将臨波亭裡面的火龍燒得暖暖的,當江哲從寒園來到臨波亭之時,亭内已經是溫暖如春,不過看着江哲寂寥黯淡的神色,小順子不由一陣苦惱。
自從大雍南征開始之後,江哲便是隐居在府中,哪裡也不去,除了在寒園讀書,就是在臨波亭發呆,這些日子,不僅婉拒了李贽的召見,就是李顯、石彧等人也一概不見。
小順子自然明白江哲為何如此,大雍南征乃是遲早之事,隻是衆人都沒預料到,一旦成真之後,江哲竟會如此消沉。
良久,江哲突然吟道:“久為勞生事,不學攝生道。
年少已多病,此身豈堪老?” 小順子聽得心中一驚,詩詞中涉及生老病死,往往易成詩谶,江哲早年殚精竭慮,以緻華發早生,幾乎吐血而死,可不是“久為勞生事”麼,“不學攝生道”雖然略有偏差,這些年他也開始修練一些養生的功法,可是礙于天資,實在是進步不大,“年少已多病”自不待言,若是“此身豈堪老”這句再應驗了,豈不是一語成谶,想到這裡,小順子隻覺得出了一身冷汗,連忙上前道:“公子何出此言,若是公子覺得在雍都不能安居,不若我陪公子回東海去吧?” 我淡淡道:“這一次皇上攻略江南,并未和我商量進軍之策,你可知這是為何?” 小順子眼中閃過利芒,道:“莫非皇上對公子已經生出疑忌之心,所以才故意将公子排除在外,這次大軍征南,理應設立平南行轅督管各軍,若是如此,齊王殿下乃是衆望所歸的平南行轅元帥,可是皇上也沒有下旨設立,莫非皇上對齊王殿下和公子的交情生出不滿了麼?” 我搖頭道:“皇上是否疑忌齊王還未可知,但是就連齊王也沒有提議籌建行轅。
至于對我,皇上若是真的生出疑忌之心,是斷然不會露出這樣的形迹的,他隻是擔心我留戀故國,不願難為我罷了。
更何況平漢之後,皇上心中已經生出驕矜之心,他以為滅楚易如反掌,三路大軍五十萬人馬齊頭并進,江南不過二十萬精兵可以和大雍一戰,自然是一戰成功,玉石俱焚。
不僅是皇上,就是齊王殿下和諸位将軍,也不免存了輕視江南之意。
我之憂慮,俱在于此。
” 小順子拊掌道:“公子對江南之事了如指掌,莫非這一戰大雍将會損兵折将麼,既然如此,公子為什麼不向皇上說明情況呢?” 我苦笑道:“有些時候,事情若不擺在眼前,是很難讓人相信的,皇上和諸臣商議平楚之事時,即使以石彧的穩重,都說出‘南楚内有權臣擅權,且有鳳儀餘孽為患,将相不和甚矣,雖然有大将如陸燦者,也斷無立功于外的道理,我軍循序而進,縱然不能一戰平楚,也可攻略淮南,占據蜀中,奪取襄陽,令南楚隻能倚長江苟延殘喘。
’這樣的話來,可見大雍上層已經失去了冷靜。
反而是南楚,雖然陸燦受制于權臣,卻是上下同仇敵忾,戮力同心,這一戰,大雍必然敗于南楚。
我已經上了密折給皇上,說及此戰勝敗尤在兩可之間,勸其不要急于興兵,可惜皇上将密折留中不問,顯然是不同意我的意見,或者還會以為我是不忍見故國兵燹,所以危言聳聽,其實大丈夫豈可瞻前顧後,我受大雍十餘年恩養,又受皇上如此厚愛,又怎會蛇鼠兩端,不知抉擇。
” 小順子疑惑地道:“公子,且不說石相所說是否能夠實現,但是南楚将相不和,又有鳳儀門從中作梗,這的确是事實,陸将軍雖然軍略出衆,可是尚不能掌控全部軍權,難道這樣也可戰勝麼,秦将軍穩重老練,長孫将軍深沉多智,裴将軍勇毅果決,三人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将帥之才,陸将軍一人如何可以取勝。
” 我歎息道:“尚維鈞的确是誤國之人,可是南楚國主趙隴是他的外孫,他将南楚江山當成自家之物,所以一旦局勢危急,他定是全力支持陸燦,至于戰勝之後的傾軋排擠,那倒也不必細
——《資治通鑒。
雍紀三》 十一月初二,雍都,長樂公主府邸,臨波亭之内,進入十一月,長安的深夜已經是非常寒冷,更何況前幾日還下了一場雪,可是江哲卻偏要臨湖賞月,怎不令小順子頭痛,一大早他便令人将臨波亭裡面的火龍燒得暖暖的,當江哲從寒園來到臨波亭之時,亭内已經是溫暖如春,不過看着江哲寂寥黯淡的神色,小順子不由一陣苦惱。
自從大雍南征開始之後,江哲便是隐居在府中,哪裡也不去,除了在寒園讀書,就是在臨波亭發呆,這些日子,不僅婉拒了李贽的召見,就是李顯、石彧等人也一概不見。
小順子自然明白江哲為何如此,大雍南征乃是遲早之事,隻是衆人都沒預料到,一旦成真之後,江哲竟會如此消沉。
良久,江哲突然吟道:“久為勞生事,不學攝生道。
年少已多病,此身豈堪老?” 小順子聽得心中一驚,詩詞中涉及生老病死,往往易成詩谶,江哲早年殚精竭慮,以緻華發早生,幾乎吐血而死,可不是“久為勞生事”麼,“不學攝生道”雖然略有偏差,這些年他也開始修練一些養生的功法,可是礙于天資,實在是進步不大,“年少已多病”自不待言,若是“此身豈堪老”這句再應驗了,豈不是一語成谶,想到這裡,小順子隻覺得出了一身冷汗,連忙上前道:“公子何出此言,若是公子覺得在雍都不能安居,不若我陪公子回東海去吧?” 我淡淡道:“這一次皇上攻略江南,并未和我商量進軍之策,你可知這是為何?” 小順子眼中閃過利芒,道:“莫非皇上對公子已經生出疑忌之心,所以才故意将公子排除在外,這次大軍征南,理應設立平南行轅督管各軍,若是如此,齊王殿下乃是衆望所歸的平南行轅元帥,可是皇上也沒有下旨設立,莫非皇上對齊王殿下和公子的交情生出不滿了麼?” 我搖頭道:“皇上是否疑忌齊王還未可知,但是就連齊王也沒有提議籌建行轅。
至于對我,皇上若是真的生出疑忌之心,是斷然不會露出這樣的形迹的,他隻是擔心我留戀故國,不願難為我罷了。
更何況平漢之後,皇上心中已經生出驕矜之心,他以為滅楚易如反掌,三路大軍五十萬人馬齊頭并進,江南不過二十萬精兵可以和大雍一戰,自然是一戰成功,玉石俱焚。
不僅是皇上,就是齊王殿下和諸位将軍,也不免存了輕視江南之意。
我之憂慮,俱在于此。
” 小順子拊掌道:“公子對江南之事了如指掌,莫非這一戰大雍将會損兵折将麼,既然如此,公子為什麼不向皇上說明情況呢?” 我苦笑道:“有些時候,事情若不擺在眼前,是很難讓人相信的,皇上和諸臣商議平楚之事時,即使以石彧的穩重,都說出‘南楚内有權臣擅權,且有鳳儀餘孽為患,将相不和甚矣,雖然有大将如陸燦者,也斷無立功于外的道理,我軍循序而進,縱然不能一戰平楚,也可攻略淮南,占據蜀中,奪取襄陽,令南楚隻能倚長江苟延殘喘。
’這樣的話來,可見大雍上層已經失去了冷靜。
反而是南楚,雖然陸燦受制于權臣,卻是上下同仇敵忾,戮力同心,這一戰,大雍必然敗于南楚。
我已經上了密折給皇上,說及此戰勝敗尤在兩可之間,勸其不要急于興兵,可惜皇上将密折留中不問,顯然是不同意我的意見,或者還會以為我是不忍見故國兵燹,所以危言聳聽,其實大丈夫豈可瞻前顧後,我受大雍十餘年恩養,又受皇上如此厚愛,又怎會蛇鼠兩端,不知抉擇。
” 小順子疑惑地道:“公子,且不說石相所說是否能夠實現,但是南楚将相不和,又有鳳儀門從中作梗,這的确是事實,陸将軍雖然軍略出衆,可是尚不能掌控全部軍權,難道這樣也可戰勝麼,秦将軍穩重老練,長孫将軍深沉多智,裴将軍勇毅果決,三人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将帥之才,陸将軍一人如何可以取勝。
” 我歎息道:“尚維鈞的确是誤國之人,可是南楚國主趙隴是他的外孫,他将南楚江山當成自家之物,所以一旦局勢危急,他定是全力支持陸燦,至于戰勝之後的傾軋排擠,那倒也不必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