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蕭牆之亂 第二章 獻君三策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二部蕭牆之亂第二章獻君三策
整理好思路,我吩咐那個叫李信的書童去通知一聲,等到雍王殿下起床之後,我要見他。
誰知道沒過片刻,我就看見雍王和石彧匆匆走了進來,而且身上衣着整齊,神色略帶倦容,根本就是一夜沒睡的樣子。
我先是愣了一下,然後又恍然大悟,看來雍王等得很着急呢? 請雍王坐下,先随便聊了幾句,看雍王已經神色安定下來,我這才道:"請問殿下,為什麼定要登上皇位?" 雍王一愣,他心裡早就将登上皇位當成是自己必須得去做的事情,原因除了認為自己應該得到這樣的報償之外,就是覺得除了自己沒有人能夠令大雍一統天下,為了大雍社稷自己必須不顧毀譽,但是江哲這樣問起來,他卻突然覺得難以回答,平日裡他和屬下都将此事看作理所當然,反而不知該如何向江哲解釋。
我微微一笑,這是我早就發現的事情,雍王勸我歸順的時候,完全沒有解釋過自己的理念,這隻能說明雍王自己的心志并不明确,立場沒有堅定,萬丈高樓平地而起,如果沒有這樣的理念作為基礎,那麼雍王的大業終究是水上樓閣。
我繼續說道:"依現在情況來看,大雍基業已經頗為穩固,太子殿下占了嫡長之位,又沒有明顯的失德,那麼文武百官何必定要違逆皇上的心意而支持殿下呢,殿下掌握軍權,一呼百應,若是強行奪位,不免遭制物議,說殿下謀逆篡位,殿下固然英明神武,但若為後世子孫留下錯誤的例子,認為隻要有了權力功績,就可以登基為帝,那麼謀反就可以名正言順的進行,君權遭到置疑,一個穩定的制度的作用勝過一個聖明君主,所以說殿下功績雖然蓋世,但是卻不可以成為殿下奪取皇位的理由。
" 李贽若有所思地道:"這大概就是朝中元老雖然看重我的功績,卻不肯主動支持我繼位的理由吧?" 我點點頭道:"我若是那些元老,看着大雍從有到無,必然不希望因為内亂消減大雍的力量,所以他們不可能支持殿下繼位,即使殿下是他們心目中比較好的儲君人選,他們也不會斷然支持,這時願意支持殿下的人大多為的是日後的榮華富貴,隻有少數人才能看透隻有殿下登基,才能保住大雍社稷,那些平常人既不了解殿下繼位的重要性,那麼殿下應該告訴他們。
" 李贽聽了我這番話,問道:"說句實話,本王隻是覺得不能将皇位交給皇兄,他和鳳儀門太接近了,但是理由還說不大清楚。
" 我正容道:"所以臣獻給殿下的第一策就是明志策,如今大雍雖然欣欣向榮,但是内裡卻是隐憂重重,這個隐憂就是鳳儀門,大雍之憂,不在四方強敵,而在蕭牆之内,鳳儀門以仁義為外裳,以權謀為内裡,掌控後宮,下制百官,長此以往,鳳儀門遲早成了垂簾聽政的太上皇,太子殿下身為儲君,不知修德,不以恭順賢孝收斂百官之心,而和鳳儀門勾結緊密,以求穩固儲位,殿下若是任由太子登基,不僅自身性命難保,自毀國之棟梁,還會讓大雍社稷被婦人掌控,若是太子殿下屏除身邊佞臣,斷絕和鳳儀門的來往,就是太子殿下沒有一兵一卒可以防身,殿下您也不敢加一指于儲君,此是太子失德在先,并非殿下存心謀逆。
更何況說句誅心的話,天下非是一家一姓的天下,若是鳳儀門真是好選擇,那麼臣也未必要殿下将其鏟除,但是以臣看來,鳳儀門弟子高傲驕縱,不知天下疾苦,一心隻是争權奪利,臣雖楚人,但是梁婉在南楚多年,臣對其頗有了解,這樣一批目光短淺,不知輕重,驕縱自大的女子若是掌握了權力,隻怕天下百姓都要為之受累,或者當初鳳儀門主确是為國為民,但是如今鳳儀門已經蛻化成奪取權力的工具,殿下若不能鏟除鳳儀門的勢力,隻怕大雍不僅不能統一天下,還會淪亡在婦人之手。
殿下身為大雍皇子,焉能見社稷淪亡,百姓受苦,既然太子殿下昧于權力的誘惑,不能善盡儲君的職責,那麼殿下取而代之自然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q
誰知道沒過片刻,我就看見雍王和石彧匆匆走了進來,而且身上衣着整齊,神色略帶倦容,根本就是一夜沒睡的樣子。
我先是愣了一下,然後又恍然大悟,看來雍王等得很着急呢? 請雍王坐下,先随便聊了幾句,看雍王已經神色安定下來,我這才道:"請問殿下,為什麼定要登上皇位?" 雍王一愣,他心裡早就将登上皇位當成是自己必須得去做的事情,原因除了認為自己應該得到這樣的報償之外,就是覺得除了自己沒有人能夠令大雍一統天下,為了大雍社稷自己必須不顧毀譽,但是江哲這樣問起來,他卻突然覺得難以回答,平日裡他和屬下都将此事看作理所當然,反而不知該如何向江哲解釋。
我微微一笑,這是我早就發現的事情,雍王勸我歸順的時候,完全沒有解釋過自己的理念,這隻能說明雍王自己的心志并不明确,立場沒有堅定,萬丈高樓平地而起,如果沒有這樣的理念作為基礎,那麼雍王的大業終究是水上樓閣。
我繼續說道:"依現在情況來看,大雍基業已經頗為穩固,太子殿下占了嫡長之位,又沒有明顯的失德,那麼文武百官何必定要違逆皇上的心意而支持殿下呢,殿下掌握軍權,一呼百應,若是強行奪位,不免遭制物議,說殿下謀逆篡位,殿下固然英明神武,但若為後世子孫留下錯誤的例子,認為隻要有了權力功績,就可以登基為帝,那麼謀反就可以名正言順的進行,君權遭到置疑,一個穩定的制度的作用勝過一個聖明君主,所以說殿下功績雖然蓋世,但是卻不可以成為殿下奪取皇位的理由。
" 李贽若有所思地道:"這大概就是朝中元老雖然看重我的功績,卻不肯主動支持我繼位的理由吧?" 我點點頭道:"我若是那些元老,看着大雍從有到無,必然不希望因為内亂消減大雍的力量,所以他們不可能支持殿下繼位,即使殿下是他們心目中比較好的儲君人選,他們也不會斷然支持,這時願意支持殿下的人大多為的是日後的榮華富貴,隻有少數人才能看透隻有殿下登基,才能保住大雍社稷,那些平常人既不了解殿下繼位的重要性,那麼殿下應該告訴他們。
" 李贽聽了我這番話,問道:"說句實話,本王隻是覺得不能将皇位交給皇兄,他和鳳儀門太接近了,但是理由還說不大清楚。
" 我正容道:"所以臣獻給殿下的第一策就是明志策,如今大雍雖然欣欣向榮,但是内裡卻是隐憂重重,這個隐憂就是鳳儀門,大雍之憂,不在四方強敵,而在蕭牆之内,鳳儀門以仁義為外裳,以權謀為内裡,掌控後宮,下制百官,長此以往,鳳儀門遲早成了垂簾聽政的太上皇,太子殿下身為儲君,不知修德,不以恭順賢孝收斂百官之心,而和鳳儀門勾結緊密,以求穩固儲位,殿下若是任由太子登基,不僅自身性命難保,自毀國之棟梁,還會讓大雍社稷被婦人掌控,若是太子殿下屏除身邊佞臣,斷絕和鳳儀門的來往,就是太子殿下沒有一兵一卒可以防身,殿下您也不敢加一指于儲君,此是太子失德在先,并非殿下存心謀逆。
更何況說句誅心的話,天下非是一家一姓的天下,若是鳳儀門真是好選擇,那麼臣也未必要殿下将其鏟除,但是以臣看來,鳳儀門弟子高傲驕縱,不知天下疾苦,一心隻是争權奪利,臣雖楚人,但是梁婉在南楚多年,臣對其頗有了解,這樣一批目光短淺,不知輕重,驕縱自大的女子若是掌握了權力,隻怕天下百姓都要為之受累,或者當初鳳儀門主确是為國為民,但是如今鳳儀門已經蛻化成奪取權力的工具,殿下若不能鏟除鳳儀門的勢力,隻怕大雍不僅不能統一天下,還會淪亡在婦人之手。
殿下身為大雍皇子,焉能見社稷淪亡,百姓受苦,既然太子殿下昧于權力的誘惑,不能善盡儲君的職責,那麼殿下取而代之自然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