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西府海棠
關燈
小
中
大
“顯聖”來了麼?難道說它是向我告狀來了麼?可惜我一非包文正,二非海青天,更沒有如來佛起死回生的神通,我所有的能耐至多也隻能一灑同情之淚,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
我從來不相信什麼神話,但是現在我真想相信起來,我真希望有一個天國。
可是我知道,須彌山已經為印度人所獨占,他們把自己的天國樂園安放在那裡。
昆侖山又為中國人所壟斷,王母娘娘就被安頓在那裡。
我現在隻能希望在遼闊無垠的宇宙中間還能有那麼一塊幹淨的地方,能容得下一個阆苑樂土。
那裡有四時不謝之花、八節長春之草,大地上一切花草的魂魄都永恒地住在那裡,随時、随地都是花團錦簇,五彩缤紛。
我們燕園中被無端砍伐了的西府海棠的魂靈也遨遊其間。
我相信,它絕不會忘記了自己待了多年的美麗的燕園,每當三春繁花盛開之際,它一定會來到人間,駕臨燕園,風前月下,憑吊一番。
“環珮空歸月下魂”,明妃之魂歸來,還有環珮之聲。
西府海棠之魂歸來時,能有什麼迹象呢?我說不出,我隻能時時來到辦公樓前,在翠柏影中,等候倩魂。
我是多麼想為海棠招魂啊!結果恐怕隻能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了。
奈何,奈何! 在這風和日麗的3月,我站在這裡,浮想聯翩,怅望晴空,眼睛裡流滿了淚水。
1987年4月26日寫于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專家招待所。
行裝甫卸,倦意猶存。
在京構思多日的這篇短文,忽然躁動于心中,于是悚然而起,援筆立就,如有天助,心中甚喜。
幽徑悲劇 出家門,向右轉,隻有二三十步,就走進一條曲徑。
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過這一條路,到辦公室去。
因為天天見面,也就成了司空見慣,對它有點漠然了。
然而,這一條幽徑卻是大大有名的。
記得在50年代,我在故宮的一個城樓上,參觀過一個有關《紅樓夢》的展覽。
我看到由幾幅山水畫組成的組畫,畫的就是這一條路。
足證這一條路是同這一部偉大的作品有某一些聯系的。
至于是什麼聯系,我已經記憶不清。
留在我記憶中的隻是一點印象:這一條平平常常的路是有來頭的,不能等閑視之。
這一條路在燕園中是極為幽靜的地方。
學生們稱之為“後湖”,他們是很少到這裡來的。
我上面說它平平常常,這話有點語病,它其實是頗為不平常的。
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實有曲徑通幽之趣。
山上蒼松翠柏,雜樹成林。
無論春夏秋冬,總有翠色在目。
不知名的小花,從春天開起,過一陣換一個顔色,一直開到秋末。
到了夏天,山上一團濃綠,人們仿佛是在一片綠霧中穿行。
林中小鳥,枝頭鳴蟬,仿佛互相應答。
秋天,楓葉變紅,與蒼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飽含濃烈。
幾乎讓人不辨四時了。
小徑另一面是荷塘,引人注目主要是在夏天。
此時綠葉接天,紅荷映目。
仿佛從地下深處爆發出一股無比強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與天公試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強,給人以無窮的感染力。
不管是在山上,還是在湖中,一到冬天,當然都有白雪覆蓋。
在湖中,昔日潋滟的綠波為堅冰所取代。
但是在山上,雖然落葉樹都把葉子落掉,可是松柏反而更加精神抖擻,綠色更加濃烈,意思是想把其他樹木之所失,自己一手彌補過來,非要顯示出綠色的威力不行。
再加上還有翠竹助威,人們置身其間,絕不會感到冬天的蕭索了。
這一條神奇的幽徑,情況大抵如此。
在所有的這些神奇的東西中,給我印象最深,讓我最留戀難忘的是一株古藤蘿。
藤蘿是一種受人喜愛的植物。
清代筆記中有不少關于北京藤蘿的記述。
在古廟中,在名園中,往往都有幾棵壽達數百年的藤蘿,許多神話故事也往往涉及藤蘿。
北大現住的燕園,是清代名園,有幾棵古老的藤蘿,自是意中事。
我們最初從城裡搬來的時候,還能看到幾棵據說是明代傳下來的藤蘿。
每到春天,紫色的花朵開得滿棚滿架,引得遊人和蜜蜂猬集其間,成為春天一景。
但是,根據我個人的評價,在衆多的藤蘿中,最有特色的還是幽徑的這一棵。
它既無棚,也無架,而是讓自己的枝條攀附在鄰近的幾棵大樹的幹和枝上,
可是我知道,須彌山已經為印度人所獨占,他們把自己的天國樂園安放在那裡。
昆侖山又為中國人所壟斷,王母娘娘就被安頓在那裡。
我現在隻能希望在遼闊無垠的宇宙中間還能有那麼一塊幹淨的地方,能容得下一個阆苑樂土。
那裡有四時不謝之花、八節長春之草,大地上一切花草的魂魄都永恒地住在那裡,随時、随地都是花團錦簇,五彩缤紛。
我們燕園中被無端砍伐了的西府海棠的魂靈也遨遊其間。
我相信,它絕不會忘記了自己待了多年的美麗的燕園,每當三春繁花盛開之際,它一定會來到人間,駕臨燕園,風前月下,憑吊一番。
“環珮空歸月下魂”,明妃之魂歸來,還有環珮之聲。
西府海棠之魂歸來時,能有什麼迹象呢?我說不出,我隻能時時來到辦公樓前,在翠柏影中,等候倩魂。
我是多麼想為海棠招魂啊!結果恐怕隻能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了。
奈何,奈何! 在這風和日麗的3月,我站在這裡,浮想聯翩,怅望晴空,眼睛裡流滿了淚水。
1987年4月26日寫于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專家招待所。
行裝甫卸,倦意猶存。
在京構思多日的這篇短文,忽然躁動于心中,于是悚然而起,援筆立就,如有天助,心中甚喜。
幽徑悲劇 出家門,向右轉,隻有二三十步,就走進一條曲徑。
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過這一條路,到辦公室去。
因為天天見面,也就成了司空見慣,對它有點漠然了。
然而,這一條幽徑卻是大大有名的。
記得在50年代,我在故宮的一個城樓上,參觀過一個有關《
我看到由幾幅山水畫組成的組畫,畫的就是這一條路。
足證這一條路是同這一部偉大的作品有某一些聯系的。
至于是什麼聯系,我已經記憶不清。
留在我記憶中的隻是一點印象:這一條平平常常的路是有來頭的,不能等閑視之。
這一條路在燕園中是極為幽靜的地方。
學生們稱之為“後湖”,他們是很少到這裡來的。
我上面說它平平常常,這話有點語病,它其實是頗為不平常的。
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實有曲徑通幽之趣。
山上蒼松翠柏,雜樹成林。
無論春夏秋冬,總有翠色在目。
不知名的小花,從春天開起,過一陣換一個顔色,一直開到秋末。
到了夏天,山上一團濃綠,人們仿佛是在一片綠霧中穿行。
林中小鳥,枝頭鳴蟬,仿佛互相應答。
秋天,楓葉變紅,與蒼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飽含濃烈。
幾乎讓人不辨四時了。
小徑另一面是荷塘,引人注目主要是在夏天。
此時綠葉接天,紅荷映目。
仿佛從地下深處爆發出一股無比強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與天公試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強,給人以無窮的感染力。
不管是在山上,還是在湖中,一到冬天,當然都有白雪覆蓋。
在湖中,昔日潋滟的綠波為堅冰所取代。
但是在山上,雖然落葉樹都把葉子落掉,可是松柏反而更加精神抖擻,綠色更加濃烈,意思是想把其他樹木之所失,自己一手彌補過來,非要顯示出綠色的威力不行。
再加上還有翠竹助威,人們置身其間,絕不會感到冬天的蕭索了。
這一條神奇的幽徑,情況大抵如此。
在所有的這些神奇的東西中,給我印象最深,讓我最留戀難忘的是一株古藤蘿。
藤蘿是一種受人喜愛的植物。
清代筆記中有不少關于北京藤蘿的記述。
在古廟中,在名園中,往往都有幾棵壽達數百年的藤蘿,許多神話故事也往往涉及藤蘿。
北大現住的燕園,是清代名園,有幾棵古老的藤蘿,自是意中事。
我們最初從城裡搬來的時候,還能看到幾棵據說是明代傳下來的藤蘿。
每到春天,紫色的花朵開得滿棚滿架,引得遊人和蜜蜂猬集其間,成為春天一景。
但是,根據我個人的評價,在衆多的藤蘿中,最有特色的還是幽徑的這一棵。
它既無棚,也無架,而是讓自己的枝條攀附在鄰近的幾棵大樹的幹和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