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永久的悔

關燈
題目是韓小蕙小姐出的,所以名之曰“賦得”。

    但文章是我心甘情願做的,所以不是八股。

     我為什麼心甘情願做這樣一篇文章呢?一言以蔽之,題目出得好,不但實獲我心,而且先獲我心:我早就想寫這樣一篇東西了。

     我已經到了望九之年。

    在過去的七八十年中,從鄉下到城裡;從國内到國外;從小學、中學、大學到洋研究院;從“志于學”到超過“從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

    既走過陽關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既經過“山重水複疑無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喜悅與憂傷并駕,失望與希望齊飛,我的經曆可謂多矣。

    要講後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

    要選其中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為它片刻也沒有離開過我的心。

     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我出生在魯西北一個極端貧困的村莊裡。

    我們家是貧中之貧,真可以說是貧無立錐之地。

    十年浩劫中,我自己跳出來反對北大那一位倒行逆施但又炙手可熱的“老佛爺”,被她視為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後快。

    她手下的小喽啰們曾兩次竄到我的故鄉,處心積慮地把我“打”成地主,他們那種狗仗人勢窮兇極惡的教師爺架子,并沒有能吓倒我的鄉親。

    我小時候的一位夥伴指着他們的鼻子,大聲說:“如果讓整個官莊來訴苦的話,季羨林家是第一家!” 這一句話并沒有誇大,他說的是實情。

    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親等三個兄弟,孤苦伶仃,無依無靠。

    最小的一叔送了人。

    我父親和九叔餓得沒有辦法,隻好到别人家的棗林裡去撿落到地上的幹棗充饑。

    這當然不是長久之計。

    最後兄弟倆被逼背井離鄉,盲流到濟南去謀生。

    此時他倆也不過十幾二十歲。

    在舉目無親的大城市裡,必然是經過千辛萬苦,九叔在濟南落住了腳。

    于是我父親就回到了故鄉,說是農民,但又無田可耕。

    又必然是經過千辛萬苦,九叔從濟南有時寄點錢回家,父親賴以生活。

    不知怎麼一來,竟然尋(讀若xín)上了媳婦,她就是我的母親。

    母親的娘家姓趙,門當戶對,她家窮得同我們家差不多,否則也絕不會結親。

    她家裡飯都吃不上,哪裡有錢、有閑上學。

    所以我母親一個字也不識,活了一輩子,連個名字都沒有。

    她家是在另一個莊上,離我們莊5裡路。

    這個5裡路就是我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

     北京大學那一位“老佛爺”要“打”成“地主”的人,也就是我,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裡,就有這樣一位母親。

     後來我聽說,我們家确實也“闊”過一陣。

    大概在清末民初,九叔在東三省用口袋裡剩下的最後五角錢,買了十分之一的湖北水災獎券,中了獎。

    兄弟倆商量,要“富貴而歸故鄉”,回家揚一下眉,吐一下氣。

    于是把錢運回家,九叔仍然留在城裡,鄉裡的事由父親一手張羅,他用荒唐離奇的價錢,買了磚瓦,蓋了房子。

    又用荒唐離奇的價錢,置了一塊帶一口水井的田地。

    一時興會淋漓,真正揚眉吐氣了。

    可惜好景不長,我父親又用荒唐離奇的方式,仿佛宋江一樣,豁達大度,招待四方朋友。

    一轉瞬間,蓋成的瓦房又拆了賣磚、賣瓦。

    有水井的田地也改變了主人。

    全家又回歸到原來的情況。

    我就是在這個時候,在這樣的情況下降生到人間來的。

     母親當然親身經曆了這個巨大的變化。

    可惜,當我同母親住在一起的時候,我隻有幾歲,告訴我,我也不懂。

    所以,我們家這一次陡然上升,又陡然下降,隻像是昙花一現,我到現在也不完全明白。

    這謎恐怕要成為永恒的謎了。

     不管怎樣,我們家又恢複到從前那種窮困的情況。

    後來聽人說,我們家那時隻有半畝多地。

    這半畝多地是怎麼來的,我也不清楚。

    一家三口人就靠這半畝多地生活。

    城裡的九叔當然還會給點接濟,然而像中湖北水災獎那樣的事兒,一輩子有一次也不算少了。

    九叔沒有多少錢接濟他的哥哥了。

     家裡日子是怎樣過的,我年齡太小,說不清楚。

    反正吃得極壞,這個我是懂得的。

    按照當時的标準,吃“白的”(指麥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餅子,最次是吃紅高粱餅子,顔色是紅的,像豬肝一樣。

    “白的”與我們家無緣。

    “黃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餅子顔色都是黃的)與我們緣分也不大。

    終日為伍者隻有“紅的”。

    這“紅的”又苦又澀,真是難以下咽。

    但不吃又害餓,我真有點談“紅”色變了。

     但是,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辦法。

    我祖父的堂兄是一個舉人,他的夫人我喊她奶奶。

    他們這一支是有錢有地的。

    雖然舉人死了,但家境依然很好。

    我這一位大奶奶仍然健在。

    她的親孫子早亡,所以把全部的鐘愛都傾注到我身上來。

    她是整個官莊能夠吃“白的”的僅有的幾個人中之一。

    她不但自己吃,而且每天都給我留出半個或者四分之一個白面馍馍來。

    我每天早晨一睜眼,立即跳下炕來向村裡跑,我們家住在村外。

    我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聲:“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縮回到肥大的袖子,從口袋裡掏出一小塊馍馍,遞給我,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時刻。

     此外,我也偶爾能夠吃一點“白的”,這是我自己用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