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 第三節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反應是不去理會。
但麻煩在于,英國航空公司飛行員協會下面設有一個安全委員會,而他是該委員會的副主席。
如果在希思羅機場出了什麼狀況,無論是西摩還是多諾萬因觸犯法律而遭警方或海關拘押,要是被人知道他曾經得到過明确警告,卻沒有對這兩名旅客采取任何行動,那他将很難為自己辯解。
他陷入了兩難境地。
當希臘國土在身後遠去,飛經巴爾幹地區時,他作出了決定。
哈利·帕爾弗裡已經見過那張紙條,更不用說寫下這張紙條的那位“盡責公民”了,如果在希思羅機場真的發生了什麼事,誰又會保持沉默為他撐腰呢?所以,最好是采取安全措施,以防萬一。
他決定拍發一份不緻引起恐慌的預警無線電報,不是發給海關,而是發給此刻正在希思羅機場值夜班的哈欠連天的公司調度員。
在公開頻道上發送信息,無疑是告訴了正朝希思羅飛去的半數飛行員,而此時起碼有二十多架飛機正飛往倫敦,這麼做簡直像是在《泰晤士報》上登廣告。
還好英航的客機上裝有一台叫ACARS的小儀器。
ACARS即飛機通信尋址與報告系統,能用來向希思羅的英航調度處發送加密信息。
發完後,這個皮球就從他那裡踢出去了。
乘務長從下面的客艙回來了。
是雨果·西摩,他說,毫無疑問。
好,法龍說完,發出他的簡訊。
這時候,他們正在飛越貝爾格萊德。
比爾·布特勒沒在四點半被鬧醒。
四點差十分時,電話響了。
是他手下在希思羅機場四号航站樓值班的人打來的。
他邊聽電話邊把雙腿從毛毯裡伸出來,很快就清醒了過來。
二十分鐘後,他已經坐進汽車,邊駕駛邊做起了打算。
他對圈套和匿名舉報了如指掌。
這些差不多是有文字記載以來最古老的詭計了。
起先,會有一通從市内某個公用電話亭打來的匿名電話,檢舉在一架正朝這裡過來的飛機上,有一名走私者。
海關不可能對這通電話置之不理,盡管他們可能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肯定,電話裡所描述的遊客是清白的,他隻是被選中,當作轉移視線的工具。
而打電話的人則自然是在倫敦活動的犯罪團夥的成員。
被描述的人将會被截下,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那個長得如朝露般純潔無辜的真正走私者,則神不知鬼不覺地溜走了。
可是,機長發過來的警告呢?這倒是頭一回。
警告來自機上一名乘客的紙條?兩個旅客被檢舉行為可疑?布特勒開動腦筋,試圖透過所有這些表象與事件背後的主謀一較高下。
這很有可能隻是一個愛管閑事的人在從中搗亂。
他在四号航站樓停好車,走進這座幾乎空無一人的建築物。
此時是淩晨四點半,十幾架有着英航标志的巨型噴氣式客機,正分别從非洲、遠東和美洲飛往這座幾乎被英航獨占的航站樓。
兩個小時後,這個地方将會重新喧鬧起來。
下午六點鐘從紐約、華盛頓、波士頓和邁阿密起飛的航班,經過七小時的順九*九*藏*書*網 風飛行,再加上五個小時的時差,将會在這裡遇上飛行了十三個小時、再減去七個小時時差的那些東面飛來的航班。
上午六點到六點四十分這幾十分鐘時間裡,第一批走下飛機的旅客便會如潮水般湧入。
他手下的十名“重擊組”隊員已經從倫敦周圍各郡出發,穿越黑暗的公路朝四号航站樓趕來。
布特勒需把他的人員悄悄安排在下飛機的廊道、護照檢查處和海關大廳等各個區域。
他最不希望發生的,就是有漏網之魚。
以前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一個清楚自己行李箱裡裝了什麼的走私者臨陣畏縮,不敢去取那件行李。
行李廳的皮帶機一圈又一圈地旋轉,海關官員也監視着,但剩下的那隻旅行箱就是沒人認領。
走私者以後要如何面對痛苦而憤怒的黑社會頭目是他自己的事,無疑有人會因此性命難保。
可布特勒要的不僅僅是一隻無人認領的箱包。
他要的是人贓俱獲。
但麻煩在于,英國航空公司飛行員協會下面設有一個安全委員會,而他是該委員會的副主席。
如果在希思羅機場出了什麼狀況,無論是西摩還是多諾萬因觸犯法律而遭警方或海關拘押,要是被人知道他曾經得到過明确警告,卻沒有對這兩名旅客采取任何行動,那他将很難為自己辯解。
他陷入了兩難境地。
當希臘國土在身後遠去,飛經巴爾幹地區時,他作出了決定。
哈利·帕爾弗裡已經見過那張紙條,更不用說寫下這張紙條的那位“盡責公民”了,如果在希思羅機場真的發生了什麼事,誰又會保持沉默為他撐腰呢?所以,最好是采取安全措施,以防萬一。
他決定拍發一份不緻引起恐慌的預警無線電報,不是發給海關,而是發給此刻正在希思羅機場值夜班的哈欠連天的公司調度員。
在公開頻道上發送信息,無疑是告訴了正朝希思羅飛去的半數飛行員,而此時起碼有二十多架飛機正飛往倫敦,這麼做簡直像是在《泰晤士報》上登廣告。
還好英航的客機上裝有一台叫ACARS的小儀器。
ACARS即飛機通信尋址與報告系統,能用來向希思羅的英航調度處發送加密信息。
發完後,這個皮球就從他那裡踢出去了。
乘務長從下面的客艙回來了。
是雨果·西摩,他說,毫無疑問。
好,法龍說完,發出他的簡訊。
這時候,他們正在飛越貝爾格萊德。
比爾·布特勒沒在四點半被鬧醒。
四點差十分時,電話響了。
是他手下在希思羅機場四号航站樓值班的人打來的。
他邊聽電話邊把雙腿從毛毯裡伸出來,很快就清醒了過來。
二十分鐘後,他已經坐進汽車,邊駕駛邊做起了打算。
他對圈套和匿名舉報了如指掌。
這些差不多是有文字記載以來最古老的詭計了。
起先,會有一通從市内某個公用電話亭打來的匿名電話,檢舉在一架正朝這裡過來的飛機上,有一名走私者。
海關不可能對這通電話置之不理,盡管他們可能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肯定,電話裡所描述的遊客是清白的,他隻是被選中,當作轉移視線的工具。
而打電話的人則自然是在倫敦活動的犯罪團夥的成員。
被描述的人将會被截下,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那個長得如朝露般純潔無辜的真正走私者,則神不知鬼不覺地溜走了。
可是,機長發過來的警告呢?這倒是頭一回。
警告來自機上一名乘客的紙條?兩個旅客被檢舉行為可疑?布特勒開動腦筋,試圖透過所有這些表象與事件背後的主謀一較高下。
這很有可能隻是一個愛管閑事的人在從中搗亂。
他在四号航站樓停好車,走進這座幾乎空無一人的建築物。
此時是淩晨四點半,十幾架有着英航标志的巨型噴氣式客機,正分别從非洲、遠東和美洲飛往這座幾乎被英航獨占的航站樓。
兩個小時後,這個地方将會重新喧鬧起來。
下午六點鐘從紐約、華盛頓、波士頓和邁阿密起飛的航班,經過七小時的順
上午六點到六點四十分這幾十分鐘時間裡,第一批走下飛機的旅客便會如潮水般湧入。
他手下的十名“重擊組”隊員已經從倫敦周圍各郡出發,穿越黑暗的公路朝四号航站樓趕來。
布特勒需把他的人員悄悄安排在下飛機的廊道、護照檢查處和海關大廳等各個區域。
他最不希望發生的,就是有漏網之魚。
以前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一個清楚自己行李箱裡裝了什麼的走私者臨陣畏縮,不敢去取那件行李。
行李廳的皮帶機一圈又一圈地旋轉,海關官員也監視着,但剩下的那隻旅行箱就是沒人認領。
走私者以後要如何面對痛苦而憤怒的黑社會頭目是他自己的事,無疑有人會因此性命難保。
可布特勒要的不僅僅是一隻無人認領的箱包。
他要的是人贓俱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