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韓玄子看着二貝和白銀從門道裡走出去,就長長出了一口氣,說:
“唉,這鎮子裡多少家庭不和,都是我去調解的,到了咱自己,我倒束手無策了!”
老伴說:
“罷了,罷了,現在分房另住了,你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吧!咱還能活幾天?眼一閉,這一切還不都是人家的.”
韓玄子說:
“分是分了,外人倒有說我太過分了。
我也是不願意分的,我是讓他們分出去後試試艱難,若回心轉意,順聽順說,、咱就再合起來。
可你瞧瞧,人家倒越發信馬由缰了!” 韓玄子愁雲上了臉,悶坐了一會兒,就翻出那本《商州方志》來。
書已經發黃,破爛不堪,他是用布夾兒重換了封面,平日壓在炕席底下,常常要拿出來看的。
今天又看了一段商字山四皓的傳說,尋思:在那秦亂之期,這四個老漢在此又是怎麼個愁法呢!呆呆作了一陣癡,就站在院子裡看花台上的花。
冬天的花全凍死了,唯有水流紋的石子踏道兩邊,是兩株夾竹桃,還長得翠綠綠的。
就又往雞棚前蹲了一會,便又坐回屋裡去生炭火。
老伴知道這是老漢最百無聊賴的時候,就不再插言插語。
自已從櫃子裡往外舀稻子,舀一升,倒在笸籮裡,舀一升,倒在笸籮裡;她是過日子細法慣了的人,一升就是一升,不及亦不過,末了問道: “舀了四鬥,你看夠嘛?” “你看着辦吧。
” “我看着辦?”老伴說,“我知道你準備待幾席客?” 韓玄子說: “我也說不清,還沒計算呢;多舀一鬥吧。
” 老伴就又舀出十升來,卻見老漢披了那件羊皮大襖順門出去了。
“你又要到哪兒去?” 韓玄子并沒有回答,腳步聲從院門口響到照壁後,聽不見了。
老伴歎了一口氣,停下手中的升子,過來将剛剛生起的炭火撥開來,唾幾口唾沫,讓它滅了,嘟囔道: “沒了魂似的,又往哪裡去了呢?” 韓玄子是去找鞏德勝的。
這駝背從白溝進了鎮街寡婦的門,夜夜有暖腳的,得了許多人生好處,也吃了好多光棍不吃的苦頭:那寡婦是潑人,一張嘴罵街,舌頭如刀子一般,凡事大小,隻能我虧人,不能人虧我,好強要盛,偏偏争不了一口氣——不會生兒。
三個女子三個客娃,四十歲上抱養了一個男的,長到五歲.還不會說話,隻以為說話遲點,到了十六七歲,還不開口說話,才相信果然是個啞巴。
如今兩個女兒都出嫁了,啞巴兒子又百事不中,日子過得緊緊巴巴。
就來給韓玄子說好聽的,央求能幫他辦個營業執照,他要辦雜貨店。
韓玄子去公社說了一回,從此駝背就成了雜貨店主,僅僅兩年功夫,手頭也慢慢滋潤起來,人模狗樣的再不是當年的“油棰子”相了。
韓玄子半年以來,酒量增大,少不得心中有事,就在那裡喝開了。
今早的霧不比往常,太陽已經冒花了,還沒有散盡。
韓玄子站在塬頭上,鎮子街口依然還是看不分明。
這鎮子真是好風水,河水從秦嶺的深外七拐八彎地下來,到了西梢嶺,突然就閃出一大片地面來,真可謂“柳暗花明”!河水沿南山根弓弓地往下流,流過五裡,馬鞍嶺迎頭一攔,又向北流,流出一裡地,繞馬鞍嶺山嘴再折東南而去,這裡便是一個偌大的盆地了,西邊高,東邊低,中間的盆底就是整個鎮街。
韓玄子對鎮街的二千三百口人家,了如指掌;知道誰家的狗咬人,誰家的狗見人不咬: 他披着羊皮大襖從竹叢邊小路往下走,下了漫坡,到了大片河灘地,再往西走,就是鎮街了。
他家的二畝六分地全在河灘.初冬播下麥後,他和二貝來灌過一次水,好長時問沒來了。
現在順腳拐到自家地邊,見麥子長得還高,隻是黃瘦瘦的。
有幾家人開始擔着鍋灰、炕土,在地裡施浮肥,老遠看見他了,就都笑笑的,說: “韓先生,起得早啊!” 他吭了一聲,看着那些人霧煙瘴氣地撒灰,說: “施得那麼厚,不怕麥子将來倒伏嗎?” 這是一個光頭漢子,冬冬夏夏,胸口的衣扣不系,其實并沒有衣扣,那麼一抿,用一根牛皮褲帶緊了。
老年人腰裡緊一條粗布腰帶,青年人絕對覺得難看;他卻離不開腰帶,腰帶又必是牛皮褲帶,是個老小之問的過渡人,說
我也是不願意分的,我是讓他們分出去後試試艱難,若回心轉意,順聽順說,、咱就再合起來。
可你瞧瞧,人家倒越發信馬由缰了!” 韓玄子愁雲上了臉,悶坐了一會兒,就翻出那本《商州方志》來。
書已經發黃,破爛不堪,他是用布夾兒重換了封面,平日壓在炕席底下,常常要拿出來看的。
今天又看了一段商字山四皓的傳說,尋思:在那秦亂之期,這四個老漢在此又是怎麼個愁法呢!呆呆作了一陣癡,就站在院子裡看花台上的花。
冬天的花全凍死了,唯有水流紋的石子踏道兩邊,是兩株夾竹桃,還長得翠綠綠的。
就又往雞棚前蹲了一會,便又坐回屋裡去生炭火。
老伴知道這是老漢最百無聊賴的時候,就不再插言插語。
自已從櫃子裡往外舀稻子,舀一升,倒在笸籮裡,舀一升,倒在笸籮裡;她是過日子細法慣了的人,一升就是一升,不及亦不過,末了問道: “舀了四鬥,你看夠嘛?” “你看着辦吧。
” “我看着辦?”老伴說,“我知道你準備待幾席客?” 韓玄子說: “我也說不清,還沒計算呢;多舀一鬥吧。
” 老伴就又舀出十升來,卻見老漢披了那件羊皮大襖順門出去了。
“你又要到哪兒去?” 韓玄子并沒有回答,腳步聲從院門口響到照壁後,聽不見了。
老伴歎了一口氣,停下手中的升子,過來将剛剛生起的炭火撥開來,唾幾口唾沫,讓它滅了,嘟囔道: “沒了魂似的,又往哪裡去了呢?” 韓玄子是去找鞏德勝的。
這駝背從白溝進了鎮街寡婦的門,夜夜有暖腳的,得了許多人生好處,也吃了好多光棍不吃的苦頭:那寡婦是潑人,一張嘴罵街,舌頭如刀子一般,凡事大小,隻能我虧人,不能人虧我,好強要盛,偏偏争不了一口氣——不會生兒。
三個女子三個客娃,四十歲上抱養了一個男的,長到五歲.還不會說話,隻以為說話遲點,到了十六七歲,還不開口說話,才相信果然是個啞巴。
如今兩個女兒都出嫁了,啞巴兒子又百事不中,日子過得緊緊巴巴。
就來給韓玄子說好聽的,央求能幫他辦個營業執照,他要辦雜貨店。
韓玄子去公社說了一回,從此駝背就成了雜貨店主,僅僅兩年功夫,手頭也慢慢滋潤起來,人模狗樣的再不是當年的“油棰子”相了。
韓玄子半年以來,酒量增大,少不得心中有事,就在那裡喝開了。
今早的霧不比往常,太陽已經冒花了,還沒有散盡。
韓玄子站在塬頭上,鎮子街口依然還是看不分明。
這鎮子真是好風水,河水從秦嶺的深外七拐八彎地下來,到了西梢嶺,突然就閃出一大片地面來,真可謂“柳暗花明”!河水沿南山根弓弓地往下流,流過五裡,馬鞍嶺迎頭一攔,又向北流,流出一裡地,繞馬鞍嶺山嘴再折東南而去,這裡便是一個偌大的盆地了,西邊高,東邊低,中間的盆底就是整個鎮街。
韓玄子對鎮街的二千三百口人家,了如指掌;知道誰家的狗咬人,誰家的狗見人不咬: 他披着羊皮大襖從竹叢邊小路往下走,下了漫坡,到了大片河灘地,再往西走,就是鎮街了。
他家的二畝六分地全在河灘.初冬播下麥後,他和二貝來灌過一次水,好長時問沒來了。
現在順腳拐到自家地邊,見麥子長得還高,隻是黃瘦瘦的。
有幾家人開始擔着鍋灰、炕土,在地裡施浮肥,老遠看見他了,就都笑笑的,說: “韓先生,起得早啊!” 他吭了一聲,看着那些人霧煙瘴氣地撒灰,說: “施得那麼厚,不怕麥子将來倒伏嗎?” 這是一個光頭漢子,冬冬夏夏,胸口的衣扣不系,其實并沒有衣扣,那麼一抿,用一根牛皮褲帶緊了。
老年人腰裡緊一條粗布腰帶,青年人絕對覺得難看;他卻離不開腰帶,腰帶又必是牛皮褲帶,是個老小之問的過渡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