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關燈
這是個晴朗的天氣,高空中挂着一輪溫和的太陽。

     陽光之下,在綠湖之濱,在柳蔭裡,有一間精緻小巧的玲珑樓閣,即使明亮的日子裡看來,如在夢中仙境,美妙,飄逸…… 舒适的小木床上,躺着一個遍體創傷的人,黑色衣衫使他看來更消瘦,他毫無動靜的伏在那裡,已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了。

     又過了-段極長的時間了…… 床上的人終于有了動靜,他艱辛的翻了個身,全身上下的傷痕更加痛徹入骨。

     處若遊絲般的聲息,自他口中斷續發出: “水……水……給我水……” 這時,房門忽然被輕輕的推開,一個白衣,清麗脫俗的少女,婀娜而入,輕輕悄悄的來到小木床旁,銀鈴般說道: “喂!你醒了?” 韋英風模糊的意識,由于饑渴的煎煞,已逐漸清醒,朦胧的雙眸中,首先映入的是一身新的白色衣裙,對他嫣然一笑。

     韋英風有些奇怪,緩緩的道: “能不能給我水……” 那白衣少女柔和的道: “醒了就沒事,害師父擔心死了。

    ” 白衣少女倒了杯水,喂他喝下,這水特别清洌甘美,一入口即令人精神百倍。

     韋英風直起身子,睜大他的眼睛,向四周殷切的凝望着,展現在他面前的,是一間布置得很高雅的木屋,烏心木雕成的支架上置着兩隻紫玉香爐。

     他一再用手搓揉着自己的眼睛,幾幅幽遠的山水畫分挂壁上,悅目極了。

     這時,他腦中有些暈眩,他喝了芬芳甜美的水,才覺得清醒了一些。

     有一陣淺淺的花香傳來,雖不濃郁,卻另有一股令人難忘的幽雅。

     韋英風打量着四周,想着: “這裡的布置,跟舅舅的小木屋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柔和典雅,隻是這裡多了一份香味……” 那白衣少女眨眼道: “你看夠了沒?” 韋英風驚道: “在下……在下怎麼會在這裡?姑娘是……” 他因好奇,所以一時忘了還有人站在他旁邊,直到那少女說話,他才驚醒。

     白衣少女微微一笑,溫柔的道: “這裡是‘忘塵軒’,我叫唐靜兒,是師父在路上把你救回來的。

    ” 韋英風似乎微微-怔,心中忖道: “這裡是‘忘塵軒’?我還以為念慈師太是住在尼姑庵裡,原來她是住在如此古雅的地方。

    ” 他漸漸的想起昏迷前的事了,他在雨中迷迷糊糊的,不知道想些什麼,然後就人事不知了…… 韋英風迷惘的道: “念慈師太呢?哦!你是唐姑娘,忘了謝謝你的照顧。

    ” 唐靜兒有些乎足無措,道: “沒什麼,是師父救你的,我沒幫什麼忙,我去告訴師父說你醒了。

    ” 這時,門外一陣步履聲響,念慈師太緩步走進來,道: “醒了?覺得如何?” 韋英風急要起來,念慈搖手示意他别亂動,韋英風颔首道: “多謝師太相救,在下……” “那天,我恰好經過那裡,看你渾身是血,雨又下得那麼大,真叫我吓了一跳,到底怎麼回事,以施主的武功,到底是誰把施主傷成這樣?” 韋英風有點怔忡,喃喃道: “我不知道這一切都是為什麼……” 于是,韋英風将在客棧内前後發生的事說了一遍,非常詳細,尤其當他想起白發蒼蒼的老人對着他嚎叫,痛哭,他的心就如刀割般的流血…… 但是,他沒有談起自己的身世,所以他也沒有提到“千臂神尼”宮南萍,隻是他心裡卻時刻不能忘。

     終于―― 一切在地間歸向寂靜,語聲仿佛在冥冥中隐沒。

     念慈如夢方覺,回頭道: “靜兒,你去給韋施主弄些吃的,這幾天昏迷,滴水未進,一定餓壞了。

    ” 經念慈這麼一說,韋英風才發覺自己肚子裡的确空無一物,現在“咕咕”直叫,有些不好意思,道: “真是太麻煩兩位了!” 唐靜兒微微一福,碎步向門口行去。

     韋英風已覺身上的傷并無大礙,所以堅持要起來走動走動,念慈也不再阻止。

     念慈憐惜的道: “你身上的傷本不礙事,偏偏不懂得照顧自己,又跑出去淋雨,要不然也不用白受這些罪。

    ” 韋英風颔首道: “在下因心情惡劣,一時糊裡糊塗的,也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幸好遇上師太,否則,後果真不堪設想!” 念慈雖然已立不惑之後,但她白皙的臉龐依然秀麗,現在卻蒙上了一層寒霜,韋英風一驚,道: “師太……” 念慈又恢複原來顔色,柔聲道; “韋施主,人生相逢就是一份緣,我們能再次見面,也是緣,施主為何不肯對貧尼說實話呢?” 韋英風“啊”了一聲,疑惑的望了念慈一眼,道: “師太何意?” 念慈将目光投向遙遠的一點,低聲道: “施主身上背的不是江湖至寶‘紫霞劍’嗎?隻怕施主未必會用吧!” 韋英風有些顫抖的注視念慈那張祥和的臉,心中起了一絲疑慮,他有些懷疑念慈的出現。

     韋英風努力使自己平靜下來,深深吸了口氣,沉聲道: “師太,你到底是誰?這話什麼意思?” 念慈淡淡笑道: “韋施主不應該對貧尼有敵意,貧尼是友,絕非是敵。

    ” 韋英風對念慈一直有種莫名的好感,隻是自己連連碰到怪事,使他對人不能不有所警戒! 念慈言談之時,有一股自然的親切和說服力,韋英風無法再懷疑她。

     韋英風低沉的道: “在下縱然不才,也不至于善惡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