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人類最後一個獨立寫作的紀元
關燈
小
中
大
或具備人類愛憎好惡的世俗情感。
但這不妨礙我們利用AI工具,對不同作者、不同類型的文本進行美學或情感意義上的分類。
這方面,我們可以參考圖像領域的例子:在美圖之類的美顔APP裡,用戶自拍、美顔、上傳或存儲的操作本身,就是對圖像在美學和情感意義上的一次标注,即:隻有上傳或存儲的圖像,才是該用戶認為“美”的圖像。
當類似的信号刺激足夠多時,AI算法就可以大顯身手,輕松地基于大數據建立起“美/不美”“可愛/不可愛”“好/差”之類的自動分類器。
在文本領域,Kindle或類似的圖書閱讀器可以輕易收集到用戶閱讀時重點标注的句子或段落,如果再結合語義屬性,AI有可能創造出一套可行的機制,将大量文本内容分成“美/不美”“高雅/庸俗”“硬科幻/軟科幻”等類别。
即便不考慮未來的可能性,我們是不是已經可以說AI擁有了初步的文學批評能力? 在《恐懼機器》這篇小說裡,我和楸帆還一起玩了一次AI遊戲。
小說中,分裂者所說的話其實都是由AI程序自動生成的。
從技術上說,這種自動生成和前文提到的“仿哈利·波特”小說章節并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
但從呈現在《恐懼機器》這篇小說中的文本意境來看,這次AI遊戲的确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寫作體驗。
讓我們試讀一下小說中阿古與分裂者的兩段對白: 阿古:所以你才是分裂者。
分裂者:除了危險,作為這樣的真神,我們都沒有。
他們在最後的物質和痛苦、自然、最死的時間、文字、變的、金錢與宇宙、看似遙遠的世界中移動,重重追逐着人類發現的觸覺,以及即将看清左右的囚籠。
阿古:我怎麼……聽不懂你說的話…… 分裂者:我突然想起這個問題的使命。
或許這樣還有可能是謎底的記憶,盡管這成為他者的時代,讓他們做出不同物種的擁抱……用第一對那是全新的基礎,所以哪裡……我們對這意味着藝術進入點去,整個世界帶着人類,意識落在他的傑作。
這是一次真正的人機交互寫作! 因為時間關系,我并沒有為這個AI寫手及其使用的語言模型做太多優化[10]。
但機器在楸帆錄入阿古的對話後所輸出的内容,很多時候都讓楸帆和我驚訝不已。
我特别喜歡機器寫出的“重重追逐着人類發現的觸覺,以及即将看清左右的囚籠”這一句,它看上去像是得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朦胧詩派的真傳。
在AI算法為分裂者寫的幾段對白中,我們看不到貫穿始終的合理邏輯,看不到缜密的思維模式,甚至無法避免字詞和文法錯誤,但你很難說AI寫出的文字沒有生命力。
例如,“我突然想起這個問題的使命”本身就是一句承前啟後的典型對白,而“除了危險,作為這樣的真神,我們都沒有”則明顯兼具反諷的思辨意味和好萊塢式的揶揄口吻。
的确,AI寫作仍停留在粗糙的模仿階段,隻會懵懂地根據數學模型重新排列人類語詞,甚至将來也會長期如此。
但我們不能否認,這樣的AI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的科幻創作提供語言和思維層面的啟示。
這種啟示本身,以及人機交互寫作的大膽嘗試,不正是科幻探索的意義所在嗎? 因為物種屬性的不同,碳基的人類智慧與矽基的機器智慧可能永遠也不會以完全相同的方式構造、運行。
這既是一種缺憾,也是一種機遇。
人類的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已經在同一軌迹裡持續發展了數千年。
一種全新的、基于數學方法進行推理、演算,基于高維時空特性進行語義分析的道路,必将在文本分析、評價和生成等任務上,引導人類走入“另一個”宇宙。
這件事的意義,一點也不會遜色于AlphaGo為圍棋開啟的全新世界。
從這個意義上說,AI技術的發展愈發模糊了科幻與現實的邊界。
一方面,諸如AlphaGo橫空出世,無人駕駛汽車投入試運營之類的新聞,本身就十分科幻。
另一方面,今天的科技變革速度早已十倍、百倍于阿西莫夫們奮力寫作的時代。
科幻作家對近未來科技的預測,大概率會被科技發展所“打臉”。
例如,2007年iPhone問世前,有誰能準确預言今天的地球人沉溺在微信、頭條、抖音、快手中的生活形态? 科幻創作的意義正在發生關鍵的躍遷,科幻文本幾乎必然與現實科技更頻繁地發生互動。
但這不妨礙我們利用AI工具,對不同作者、不同類型的文本進行美學或情感意義上的分類。
這方面,我們可以參考圖像領域的例子:在美圖之類的美顔APP裡,用戶自拍、美顔、上傳或存儲的操作本身,就是對圖像在美學和情感意義上的一次标注,即:隻有上傳或存儲的圖像,才是該用戶認為“美”的圖像。
當類似的信号刺激足夠多時,AI算法就可以大顯身手,輕松地基于大數據建立起“美/不美”“可愛/不可愛”“好/差”之類的自動分類器。
在文本領域,Kindle或類似的圖書閱讀器可以輕易收集到用戶閱讀時重點标注的句子或段落,如果再結合語義屬性,AI有可能創造出一套可行的機制,将大量文本内容分成“美/不美”“高雅/庸俗”“硬科幻/軟科幻”等類别。
即便不考慮未來的可能性,我們是不是已經可以說AI擁有了初步的文學批評能力? 在《恐懼機器》這篇小說裡,我和楸帆還一起玩了一次AI遊戲。
小說中,分裂者所說的話其實都是由AI程序自動生成的。
從技術上說,這種自動生成和前文提到的“仿哈利·波特”小說章節并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
但從呈現在《恐懼機器》這篇小說中的文本意境來看,這次AI遊戲的确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寫作體驗。
讓我們試讀一下小說中阿古與分裂者的兩段對白: 阿古:所以你才是分裂者。
分裂者:除了危險,作為這樣的真神,我們都沒有。
他們在最後的物質和痛苦、自然、最死的時間、文字、變的、金錢與宇宙、看似遙遠的世界中移動,重重追逐着人類發現的觸覺,以及即将看清左右的囚籠。
阿古:我怎麼……聽不懂你說的話…… 分裂者:我突然想起這個問題的使命。
或許這樣還有可能是謎底的記憶,盡管這成為他者的時代,讓他們做出不同物種的擁抱……用第一對那是全新的基礎,所以哪裡……我們對這意味着藝術進入點去,整個世界帶着人類,意識落在他的傑作。
這是一次真正的人機交互寫作! 因為時間關系,我并沒有為這個AI寫手及其使用的語言模型做太多優化[10]。
但機器在楸帆錄入阿古的對話後所輸出的内容,很多時候都讓楸帆和我驚訝不已。
我特别喜歡機器寫出的“重重追逐着人類發現的觸覺,以及即将看清左右的囚籠”這一句,它看上去像是得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朦胧詩派的真傳。
在AI算法為分裂者寫的幾段對白中,我們看不到貫穿始終的合理邏輯,看不到缜密的思維模式,甚至無法避免字詞和文法錯誤,但你很難說AI寫出的文字沒有生命力。
例如,“我突然想起這個問題的使命”本身就是一句承前啟後的典型對白,而“除了危險,作為這樣的真神,我們都沒有”則明顯兼具反諷的思辨意味和好萊塢式的揶揄口吻。
的确,AI寫作仍停留在粗糙的模仿階段,隻會懵懂地根據數學模型重新排列人類語詞,甚至将來也會長期如此。
但我們不能否認,這樣的AI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的科幻創作提供語言和思維層面的啟示。
這種啟示本身,以及人機交互寫作的大膽嘗試,不正是科幻探索的意義所在嗎? 因為物種屬性的不同,碳基的人類智慧與矽基的機器智慧可能永遠也不會以完全相同的方式構造、運行。
這既是一種缺憾,也是一種機遇。
人類的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已經在同一軌迹裡持續發展了數千年。
一種全新的、基于數學方法進行推理、演算,基于高維時空特性進行語義分析的道路,必将在文本分析、評價和生成等任務上,引導人類走入“另一個”宇宙。
這件事的意義,一點也不會遜色于AlphaGo為圍棋開啟的全新世界。
從這個意義上說,AI技術的發展愈發模糊了科幻與現實的邊界。
一方面,諸如AlphaGo橫空出世,無人駕駛汽車投入試運營之類的新聞,本身就十分科幻。
另一方面,今天的科技變革速度早已十倍、百倍于阿西莫夫們奮力寫作的時代。
科幻作家對近未來科技的預測,大概率會被科技發展所“打臉”。
例如,2007年iPhone問世前,有誰能準确預言今天的地球人沉溺在微信、頭條、抖音、快手中的生活形态? 科幻創作的意義正在發生關鍵的躍遷,科幻文本幾乎必然與現實科技更頻繁地發生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