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人類最後一個獨立寫作的紀元
關燈
小
中
大
王詠剛[1]
楸帆年初跟我講他最新的寫作計劃時,我正在讀一篇讨論神經網絡裡的注意力(Attention)機制的論文[2]。
最近幾年,我對用程序模拟人類認知有特别的興趣。
當然,我所做的人工智能軟件開發與楸帆的科幻寫作不同:楸帆向人類解釋科技的異化作用與社會風險,我則向機器解釋人類的懶惰天性與趨利本能。
羅伯特·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講了一個因發明藥水而得以在虛僞的社會人格和殘暴的惡魔人格之間切換的故事。
在納博科夫眼中,《化身博士》既不是典型的偵探小說,也不是寓言或諷刺小說,而是“一個更接近于詩歌,而不是一般散文體小說的虛構故事”。
納博科夫本人甚至有了一種關乎味蕾的感受:“這本書具有一種令人愉快的葡萄酒的味道。
”[3] 楸帆的作品在我看來,也往往具有這種非典型的、散發着詩歌和葡萄酒氣息的特征。
當年在《荒潮》中讀到類似“QNB能引起大腦神經末梢受體不可逆的器質性改變,他們将終生生活在谵妄、恐懼與幻覺中,無法超脫”的句子時,我并沒有閱讀一般意義上的“生物朋克”作品或是玩《生化危機》遊戲時的強烈代入感,反而獲得了一種站在旁觀者角度,解構一個由人、機器、資本與工業時代遺存、生态風險與未來谶語等組成的複雜系統的機會。
類似地,小說《人生算法》的主人公利用輪回機器的叙事捷徑,獲得了重新旁觀并解構自己人生曆程的機會。
但這種旁觀和解構又被楸帆“别有用心”地引向了更為複雜的因果糾纏:“因陀羅不是一個線性遊戲,不是你選了什麼,就會有對應的故事線和結局。
你變了,整個世界都會跟着你而變,這是它的奇妙之處。
” 楸帆的許多寫作嘗試,都會從一個新角度刺激讀者的味蕾或其他感官。
《造像者》中有關神像塑造、破壞與探尋的主線,以及AI(人工智能)相機與人類攝影師競争的主線,本身就是社會和科技相互糾纏的最好隐喻。
兩條故事線渾然就是兩個相對而坐的食客,一邊大聲咀嚼美食,一邊打開胸前的金屬面闆,相互展示腹腔中由齒輪、鉸鍊、電極與管線構成的消化系統。
毫無疑問,楸帆在寫作時會努力打穿未來與現實、科學邏輯與科幻文本之間的固有屏障。
我個人的感受或猜想是,楸帆的科幻文本創作正走入一個人類與科技相互解構的未知領域。
從外行觀點看,人類創作與機器算法這兩件原不相幹的事情,正無可救藥地混淆在一起。
網上曾經流傳過由人工智能算法自主創作的“仿哈利·波特”小說章節[4]。
一段時間裡,各大媒體更是傳遍了一個聳人聽聞的标題:“Facebook關閉失控AI項目:發展出人類無法理解的語言”。
這是兩個足以被演繹成科幻小說的故事硬核。
如果我們甯願沉浸在媒體的渲染和誤導中,那大家的思緒幾乎可以直接從新聞标題漫遊到濫俗的好萊塢科幻情節。
幸好情況并非如此。
“仿哈利·波特”的小說其實隻是統計或模型意義上的人類語詞重新排列,而Facebook的AI對話機器人項目也從未失控——任何懂得人工智能編程的人都可以從GitHub網站上下載Facebook開源的代碼[5]來重現“人類無法理解的語言”,且無須擔心自己的計算機變身天網(Skynet)。
所以,重要的并不是AI算法是否真能進化到自主思考和自主寫作的水平,而是我們應該如何在AI技術躍進的時代裡,重新審定人類寫作特别是科幻寫作相對于機器算法的時空位置。
AI是人類在馮·諾依曼體系的計算機架構與圖靈機理論支撐的算法體系上,獨立發展出來的一整套模拟人類感知、推斷、規劃與決策的工具。
當人類決定用“智能”來命名這套計算機工具的時候[6],不會有多少人意識到,人類正步入一個太陽系甚至銀河系曆史上至關重要的時代。
如果我們認可“費米悖論”的假定,承認人類在宇宙中是如此偶然與孤獨,或是認可“黑暗森林理論”的設想,悲觀地認為人類不應與地外智慧發生聯系,那麼—— 人工智能的誕生,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也很可能是最後一次,人類能夠與一種異于自身的智慧形式進行有效交流,甚至攜手創造全新的文藝内容。
當《荷馬史詩》在開篇章節祈禱缪斯女神的眷顧時,
最近幾年,我對用程序模拟人類認知有特别的興趣。
當然,我所做的人工智能軟件開發與楸帆的科幻寫作不同:楸帆向人類解釋科技的異化作用與社會風險,我則向機器解釋人類的懶惰天性與趨利本能。
羅伯特·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講了一個因發明藥水而得以在虛僞的社會人格和殘暴的惡魔人格之間切換的故事。
在納博科夫眼中,《化身博士》既不是典型的偵探小說,也不是寓言或諷刺小說,而是“一個更接近于詩歌,而不是一般散文體小說的虛構故事”。
納博科夫本人甚至有了一種關乎味蕾的感受:“這本書具有一種令人愉快的葡萄酒的味道。
”[3] 楸帆的作品在我看來,也往往具有這種非典型的、散發着詩歌和葡萄酒氣息的特征。
當年在《荒潮》中讀到類似“QNB能引起大腦神經末梢受體不可逆的器質性改變,他們将終生生活在谵妄、恐懼與幻覺中,無法超脫”的句子時,我并沒有閱讀一般意義上的“生物朋克”作品或是玩《生化危機》遊戲時的強烈代入感,反而獲得了一種站在旁觀者角度,解構一個由人、機器、資本與工業時代遺存、生态風險與未來谶語等組成的複雜系統的機會。
類似地,小說《人生算法》的主人公利用輪回機器的叙事捷徑,獲得了重新旁觀并解構自己人生曆程的機會。
但這種旁觀和解構又被楸帆“别有用心”地引向了更為複雜的因果糾纏:“因陀羅不是一個線性遊戲,不是你選了什麼,就會有對應的故事線和結局。
你變了,整個世界都會跟着你而變,這是它的奇妙之處。
” 楸帆的許多寫作嘗試,都會從一個新角度刺激讀者的味蕾或其他感官。
《造像者》中有關神像塑造、破壞與探尋的主線,以及AI(人工智能)相機與人類攝影師競争的主線,本身就是社會和科技相互糾纏的最好隐喻。
兩條故事線渾然就是兩個相對而坐的食客,一邊大聲咀嚼美食,一邊打開胸前的金屬面闆,相互展示腹腔中由齒輪、鉸鍊、電極與管線構成的消化系統。
毫無疑問,楸帆在寫作時會努力打穿未來與現實、科學邏輯與科幻文本之間的固有屏障。
我個人的感受或猜想是,楸帆的科幻文本創作正走入一個人類與科技相互解構的未知領域。
從外行觀點看,人類創作與機器算法這兩件原不相幹的事情,正無可救藥地混淆在一起。
網上曾經流傳過由人工智能算法自主創作的“仿哈利·波特”小說章節[4]。
一段時間裡,各大媒體更是傳遍了一個聳人聽聞的标題:“Facebook關閉失控AI項目:發展出人類無法理解的語言”。
這是兩個足以被演繹成科幻小說的故事硬核。
如果我們甯願沉浸在媒體的渲染和誤導中,那大家的思緒幾乎可以直接從新聞标題漫遊到濫俗的好萊塢科幻情節。
幸好情況并非如此。
“仿哈利·波特”的小說其實隻是統計或模型意義上的人類語詞重新排列,而Facebook的AI對話機器人項目也從未失控——任何懂得人工智能編程的人都可以從GitHub網站上下載Facebook開源的代碼[5]來重現“人類無法理解的語言”,且無須擔心自己的計算機變身天網(Skynet)。
所以,重要的并不是AI算法是否真能進化到自主思考和自主寫作的水平,而是我們應該如何在AI技術躍進的時代裡,重新審定人類寫作特别是科幻寫作相對于機器算法的時空位置。
AI是人類在馮·諾依曼體系的計算機架構與圖靈機理論支撐的算法體系上,獨立發展出來的一整套模拟人類感知、推斷、規劃與決策的工具。
當人類決定用“智能”來命名這套計算機工具的時候[6],不會有多少人意識到,人類正步入一個太陽系甚至銀河系曆史上至關重要的時代。
如果我們認可“費米悖論”的假定,承認人類在宇宙中是如此偶然與孤獨,或是認可“黑暗森林理論”的設想,悲觀地認為人類不應與地外智慧發生聯系,那麼—— 人工智能的誕生,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也很可能是最後一次,人類能夠與一種異于自身的智慧形式進行有效交流,甚至攜手創造全新的文藝内容。
當《荷馬史詩》在開篇章節祈禱缪斯女神的眷顧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