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竹報平安
關燈
小
中
大
交,又是同科的進士,有了這一層情分,所以壽昌七年,這陸姓人家為李栢舟一案牽連所累之時,李明安便為這舊友想到了請托齊王一途。
隻是齊王當時代陛下郊祀去了,來人怕事有耽擱,知道我與齊王同胞通好,這才又輾轉尋到了我處。
” 聽到此處,雖然定楷沒有明言,長和也明白了個大略。
故事中陸家的生死與趙王本不相幹,但其時李明安已由兵部調任承州節度使,既手握重兵糧草,又挾天子令就近節制顧氏,如此的要職,若能借此機遇交通,自然是難能可貴之事。
大抵自己的這位主人當時便直接繞過了齊王,或稱其無暇顧及,或稱其不受托請,竟自己将此事包攬下來。
便也不提此節,隻是笑道:“如此看來,不但天意,竟是連東朝也親以此人授殿下了。
” 定楷搖頭笑道:“陸家事東朝未必知曉,若說要謝,倒是應當去謝東朝最倚重的那個張尚書罷。
”長和聽到此處,才對此事頓起了好奇之心,小心問道:“臣愚昧,當時尚未能得殿下青目,不知這其間又有張陸正什麼委曲?”定楷看了他一眼,微笑道:“這張陸正一世人最看重什麼,你可知道?”長和笑答:“有人做官為權,有人為财,也有人是為君王,是為黎庶。
但是依臣看,這個張陸正為的怕是一個名字。
”定楷上下打量他,一面放聲大笑,半晌住了笑聲,方點頭道:“所以他最終也殉了這個字,顧思林可謂善識人者。
這陸家與張陸正的這段孽緣,也是從這個字上起的。
張在調任吏部之前,曾在翰林院供職,陸得中進士之初,也先入翰林院。
他二人皆是先前盧世瑜本房取中,算起來也是同門師兄弟,同僚期間,卻頗多龃龉,陸性情介直,更有當面直言張以沽名賣直為業之事。
其後張調任刑部,累遷至右侍郎,陸調烏台為禦史。
壽昌二年張陸正欲遷左侍郎時,朝中或有風傳,道其有濫刑獄并賄賂堂上官等事。
” 長和點頭道:“此事臣有所耳聞,當時烏台官員聞風彈劾,張陸正狼狽不堪,幾番上表欲緻仕以明志。
最後風聲雖然平息,到底此事有或無有,張陸正究竟也不曾在世人前辯白清楚,這也算是他行狀上的大污名罷。
” 定楷笑道:“當時引衆彈劾他的,便是這與他素有龃龉的陸禦史。
以張陸正為人,則未必有賄賂之事。
但陸禦史風彈,亦是他職分所屬。
此事後經盧世瑜調停,張由刑部轉遷吏部,算他因禍得福處。
陸則因性情過于狷介,難見容與長官及同僚,不久便去官還鄉閑居。
” 長和恍然大悟,問道:“李栢舟的繼室也姓陸,莫非竟是……?” 定楷搖頭道:“若果然是她親眷,張陸正此事辦得亦不算陰毒。
隻是李柏舟之妻陸氏,雖與這陸禦史也是同鄉,或者百年前亦是通家,但到今世早已互不往來。
李氏案起時,刑部主辦,張陸正相與,念及這樁舊惡,便陰令杜蘅将這陸家劃做李氏的妻族,一筆瓜蔓抄了進去。
當時李明安所譴的來使,述說起此事,道是欽命大獄,刑法酷烈,不肯待及天明,竟是連夜将人鎖拿而去。
”搖了搖頭道:“當年陸家幺子不過五歲而已,張陸正行事,當真是不與他人留半分餘地。
”又笑道:“不過若非如此,又怎會也不與自家留半分餘地?” 話既然至此,長和亦無須再多問。
隻是将來意向定楷彙報道:“東朝半月之間,竟有近十日宿在顧氏閣中。
殿下當日囑咐不必棄卒,臣心中還存疑慮,竟未想到殿下一慮竟如此深遠。
”定楷微微搖頭,似是并不想接受他這奉迎,笑道:“我不過也是個庸凡人,當日張陸正就戮之時,我未嘗不曾動過這分心思,畢竟她的仇家隻在張氏,而不在東朝。
隻是我沒有想到,東朝于她,用情會一深如斯。
她這條命,算是東朝救下的罷。
”見長和又想開口,隻擺了擺手道:“我知道你要問什麼,先不必叫你的那個兄弟出面。
便是這東西——”他将手邊羽钗同那少年寫的信一同封入函套收起,道:“也自有用它的時候,卻不必在此時。
後日将那人送出京去,好好安置照顧。
” 長和一一答應了下來,見他微露倦意,遂扶他到一旁榻上小憩,一面笑道:“這也是殿下宅心仁厚,既已于他家門有大恩,像索書這些小事,還何必親力親為,早交代臣去辦不好?”定楷淺淺一笑道:“他已遭此不幸,既是你力所能及處,何不叫他能少些愁苦便少些愁苦?” 長和雖然侍奉他多年,近來卻覺得他的性情越發難以琢磨,也難辨他這句意中的真僞。
再去看他時,他已經閉上了眼睛。
神情是無比的安詳甯靜,唯一破壞了那年輕面容上淡泊氣度的,隻有右眉上那道淺淺的傷疤。
隻是齊王當時代陛下郊祀去了,來人怕事有耽擱,知道我與齊王同胞通好,這才又輾轉尋到了我處。
” 聽到此處,雖然定楷沒有明言,長和也明白了個大略。
故事中陸家的生死與趙王本不相幹,但其時李明安已由兵部調任承州節度使,既手握重兵糧草,又挾天子令就近節制顧氏,如此的要職,若能借此機遇交通,自然是難能可貴之事。
大抵自己的這位主人當時便直接繞過了齊王,或稱其無暇顧及,或稱其不受托請,竟自己将此事包攬下來。
便也不提此節,隻是笑道:“如此看來,不但天意,竟是連東朝也親以此人授殿下了。
” 定楷搖頭笑道:“陸家事東朝未必知曉,若說要謝,倒是應當去謝東朝最倚重的那個張尚書罷。
”長和聽到此處,才對此事頓起了好奇之心,小心問道:“臣愚昧,當時尚未能得殿下青目,不知這其間又有張陸正什麼委曲?”定楷看了他一眼,微笑道:“這張陸正一世人最看重什麼,你可知道?”長和笑答:“有人做官為權,有人為财,也有人是為君王,是為黎庶。
但是依臣看,這個張陸正為的怕是一個名字。
”定楷上下打量他,一面放聲大笑,半晌住了笑聲,方點頭道:“所以他最終也殉了這個字,顧思林可謂善識人者。
這陸家與張陸正的這段孽緣,也是從這個字上起的。
張在調任吏部之前,曾在翰林院供職,陸得中進士之初,也先入翰林院。
他二人皆是先前盧世瑜本房取中,算起來也是同門師兄弟,同僚期間,卻頗多龃龉,陸性情介直,更有當面直言張以沽名賣直為業之事。
其後張調任刑部,累遷至右侍郎,陸調烏台為禦史。
壽昌二年張陸正欲遷左侍郎時,朝中或有風傳,道其有濫刑獄并賄賂堂上官等事。
” 長和點頭道:“此事臣有所耳聞,當時烏台官員聞風彈劾,張陸正狼狽不堪,幾番上表欲緻仕以明志。
最後風聲雖然平息,到底此事有或無有,張陸正究竟也不曾在世人前辯白清楚,這也算是他行狀上的大污名罷。
” 定楷笑道:“當時引衆彈劾他的,便是這與他素有龃龉的陸禦史。
以張陸正為人,則未必有賄賂之事。
但陸禦史風彈,亦是他職分所屬。
此事後經盧世瑜調停,張由刑部轉遷吏部,算他因禍得福處。
陸則因性情過于狷介,難見容與長官及同僚,不久便去官還鄉閑居。
” 長和恍然大悟,問道:“李栢舟的繼室也姓陸,莫非竟是……?” 定楷搖頭道:“若果然是她親眷,張陸正此事辦得亦不算陰毒。
隻是李柏舟之妻陸氏,雖與這陸禦史也是同鄉,或者百年前亦是通家,但到今世早已互不往來。
李氏案起時,刑部主辦,張陸正相與,念及這樁舊惡,便陰令杜蘅将這陸家劃做李氏的妻族,一筆瓜蔓抄了進去。
當時李明安所譴的來使,述說起此事,道是欽命大獄,刑法酷烈,不肯待及天明,竟是連夜将人鎖拿而去。
”搖了搖頭道:“當年陸家幺子不過五歲而已,張陸正行事,當真是不與他人留半分餘地。
”又笑道:“不過若非如此,又怎會也不與自家留半分餘地?” 話既然至此,長和亦無須再多問。
隻是将來意向定楷彙報道:“東朝半月之間,竟有近十日宿在顧氏閣中。
殿下當日囑咐不必棄卒,臣心中還存疑慮,竟未想到殿下一慮竟如此深遠。
”定楷微微搖頭,似是并不想接受他這奉迎,笑道:“我不過也是個庸凡人,當日張陸正就戮之時,我未嘗不曾動過這分心思,畢竟她的仇家隻在張氏,而不在東朝。
隻是我沒有想到,東朝于她,用情會一深如斯。
她這條命,算是東朝救下的罷。
”見長和又想開口,隻擺了擺手道:“我知道你要問什麼,先不必叫你的那個兄弟出面。
便是這東西——”他将手邊羽钗同那少年寫的信一同封入函套收起,道:“也自有用它的時候,卻不必在此時。
後日将那人送出京去,好好安置照顧。
” 長和一一答應了下來,見他微露倦意,遂扶他到一旁榻上小憩,一面笑道:“這也是殿下宅心仁厚,既已于他家門有大恩,像索書這些小事,還何必親力親為,早交代臣去辦不好?”定楷淺淺一笑道:“他已遭此不幸,既是你力所能及處,何不叫他能少些愁苦便少些愁苦?” 長和雖然侍奉他多年,近來卻覺得他的性情越發難以琢磨,也難辨他這句意中的真僞。
再去看他時,他已經閉上了眼睛。
神情是無比的安詳甯靜,唯一破壞了那年輕面容上淡泊氣度的,隻有右眉上那道淺淺的傷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