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靡不有初
關燈
小
中
大
在跨入西苑宮門那一刻,阿寶回過頭,靜靜看了看朱門外的青天。
靖甯元年季春的這日,有暢暢惠風,容容流雲。
天色之溫潤可愛,一如粉青色的瓷釉。
交織紛飛的柳絮和落櫻,于白日下泛起瑩瑩的金粉色光華。
在釉藥薄處,微露出了灰白色的香灰胎來。
那便是天際了。
她撤回目光,整理罷身上青衫,默默跟随同侪跻身進入了朱紅色的深牆。
年長始入宮,注定已經沒有任何前程可言。
做為不入流的粗使宮人,阿寶最初的差事是負責浣洗西苑中低級内侍的衣物。
然而未幾浣衣處的侍長李氏與共事的宮人卻都知道了此人做事極少偷奸耍滑,為人又謙忍溫順,少言寡語,心上難免都有了幾分喜愛。
或有做完了手中差使,浣衣所的宮人聚在一處閑話之時,見她也在一旁默默傾聽,便也并不回避。
宮人們的談資,無外乎這個這個小小宮苑中的種種瑣事,某與某交好,某與某口角,某處葉萎,某處花榮,諸如此類。
不過每每最後,她們不知如何卻總會說起這西苑的主君——當朝的皇太子殿下。
她們其中的某人此刻便滿懷歡欣地談起,自己某一次至中廷交送漿洗好的衣物時,遠遠地瞥見了東朝一眼;餘人于是便豔羨不已,将幾句毫無新意的話,翻來覆去诘問不住:“殿下生得黑還是白?”“殿下穿的什麼衣裳?”“殿下可也瞧見你了麼?”在如此不知疲憊的問問答答中,阿寶漸漸也就聽出了東朝的相貌原來是何等的俊美。
宮人們目光熠熠的講,生為女子,如能同東朝那樣的男子同寝一夜,此生便可算不枉。
當然而然,阿寶也漸漸的聽出了東朝性情之乖戾,東朝禦下之嚴苛,以及東朝并不為至尊所愛,因此并非身居前星正位等等。
——這則是朝野共知的傳聞了。
西苑主殿原名重華,因為賜與太子,故降殿為宮,易名報本。
舊日的重華殿本是做離宮之用,隻因幾朝天子的春風雨露不度,所以多年未蒙修葺,宮室簡陋狹小,雖與大内不過相隔三五裡,此間供奉衰減、制度損削之諸般情态便與冷宮無異。
而宮人們身處的浣衣所更是冷宮中的冷宮,因為平常連年輕俊雅一些的内侍也少得遇見。
事務既算不得清閑,食俸亦談不上豐厚,這實在與她們祗應天家時的初衷大不相同。
然而她們說到此處,總是話鋒一轉,安慰自己:“可是地方不大總也有地方不大的好處,将來總是有機會看見殿下罷。
” 宮人們自然大多不曾親眼見過太子,見過的也不過是未及回避時的遠遠一目,可是她們卻偏偏要從這位殿下束發冠和巾子的模樣開始描繪起,一直說到他袍擺的紋路、靴上的雲頭。
衆口難調,東朝的容貌于是有了數個版本,除去俊秀二字的總評相類外,目擊者所描述的似乎絕非一人。
其實年輕的宮人們也都清楚自己的一生與那樣一個坐在青雲之端的人物不會遭遇半分瓜葛,但是她們還是願意按照各自的喜好和認知在心中勾勒起東朝的模樣,讓這個绮麗偶像在冷落宮苑中無處不在,陪伴和安慰每顆青春而寂寞的心。
人無論貴賤,大約隻有這顆寂寞的心是相同的罷?和衆人一樣頭挽雙鬟,銀索攀膊的阿寶,也就如此這般,在西苑的角落裡洗了整整一夏的衣衫。
某日過午,阿寶正要将剛洗好的衣服晾起,侍長李氏忽然走進跨院,四下一顧,詢問她道:“怎麼隻有你一人在此,餘人呢?”阿寶擡頭答道:“現下到了飯口,衆位姊姊都吃飯去了。
”李侍長思量片刻,随即吩咐道:“這裡有趟急差,如此你跟随我來,到李奉儀及郭奉儀處送趟衣服去。
”阿寶知道奉儀乃是東朝妃妾中位
靖甯元年季春的這日,有暢暢惠風,容容流雲。
天色之溫潤可愛,一如粉青色的瓷釉。
交織紛飛的柳絮和落櫻,于白日下泛起瑩瑩的金粉色光華。
在釉藥薄處,微露出了灰白色的香灰胎來。
那便是天際了。
她撤回目光,整理罷身上青衫,默默跟随同侪跻身進入了朱紅色的深牆。
年長始入宮,注定已經沒有任何前程可言。
做為不入流的粗使宮人,阿寶最初的差事是負責浣洗西苑中低級内侍的衣物。
然而未幾浣衣處的侍長李氏與共事的宮人卻都知道了此人做事極少偷奸耍滑,為人又謙忍溫順,少言寡語,心上難免都有了幾分喜愛。
或有做完了手中差使,浣衣所的宮人聚在一處閑話之時,見她也在一旁默默傾聽,便也并不回避。
宮人們的談資,無外乎這個這個小小宮苑中的種種瑣事,某與某交好,某與某口角,某處葉萎,某處花榮,諸如此類。
不過每每最後,她們不知如何卻總會說起這西苑的主君——當朝的皇太子殿下。
她們其中的某人此刻便滿懷歡欣地談起,自己某一次至中廷交送漿洗好的衣物時,遠遠地瞥見了東朝一眼;餘人于是便豔羨不已,将幾句毫無新意的話,翻來覆去诘問不住:“殿下生得黑還是白?”“殿下穿的什麼衣裳?”“殿下可也瞧見你了麼?”在如此不知疲憊的問問答答中,阿寶漸漸也就聽出了東朝的相貌原來是何等的俊美。
宮人們目光熠熠的講,生為女子,如能同東朝那樣的男子同寝一夜,此生便可算不枉。
當然而然,阿寶也漸漸的聽出了東朝性情之乖戾,東朝禦下之嚴苛,以及東朝并不為至尊所愛,因此并非身居前星正位等等。
——這則是朝野共知的傳聞了。
西苑主殿原名重華,因為賜與太子,故降殿為宮,易名報本。
舊日的重華殿本是做離宮之用,隻因幾朝天子的春風雨露不度,所以多年未蒙修葺,宮室簡陋狹小,雖與大内不過相隔三五裡,此間供奉衰減、制度損削之諸般情态便與冷宮無異。
而宮人們身處的浣衣所更是冷宮中的冷宮,因為平常連年輕俊雅一些的内侍也少得遇見。
事務既算不得清閑,食俸亦談不上豐厚,這實在與她們祗應天家時的初衷大不相同。
然而她們說到此處,總是話鋒一轉,安慰自己:“可是地方不大總也有地方不大的好處,将來總是有機會看見殿下罷。
” 宮人們自然大多不曾親眼見過太子,見過的也不過是未及回避時的遠遠一目,可是她們卻偏偏要從這位殿下束發冠和巾子的模樣開始描繪起,一直說到他袍擺的紋路、靴上的雲頭。
衆口難調,東朝的容貌于是有了數個版本,除去俊秀二字的總評相類外,目擊者所描述的似乎絕非一人。
其實年輕的宮人們也都清楚自己的一生與那樣一個坐在青雲之端的人物不會遭遇半分瓜葛,但是她們還是願意按照各自的喜好和認知在心中勾勒起東朝的模樣,讓這個绮麗偶像在冷落宮苑中無處不在,陪伴和安慰每顆青春而寂寞的心。
人無論貴賤,大約隻有這顆寂寞的心是相同的罷?和衆人一樣頭挽雙鬟,銀索攀膊的阿寶,也就如此這般,在西苑的角落裡洗了整整一夏的衣衫。
某日過午,阿寶正要将剛洗好的衣服晾起,侍長李氏忽然走進跨院,四下一顧,詢問她道:“怎麼隻有你一人在此,餘人呢?”阿寶擡頭答道:“現下到了飯口,衆位姊姊都吃飯去了。
”李侍長思量片刻,随即吩咐道:“這裡有趟急差,如此你跟随我來,到李奉儀及郭奉儀處送趟衣服去。
”阿寶知道奉儀乃是東朝妃妾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