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邺,邺,邺
關燈
小
中
大
。
當年漢武帝就是用這種方式把枚乘接入了京中,從此這種方式被視為漢室敬賢的最高禮節。
鄭玄是當世最著名的大儒,這個禮節放到他身上,誰都不覺得過分。
孔融在信裡說,安車蒲輪若無诏而發,則于禮不正,于賢不敬,如今天子病重,所以需要百官在朝堂形成朝議,這才合乎規矩。
一部分官員在家裡低聲嘟囔,覺得孔融實在是太能折騰了,屁大點的事,也要搞得如此大張旗鼓。
更多官員則無可無不可,反正他們無事可做,偶爾上朝發發議論,總比待在家裡長毛的好。
而在曹系官員的眼裡,孔融這舉動實在有些出格,甚至可以說是不知好歹——可惜孔文舉是個特立獨行的孤高名士,這些城狐社鼠的議論,他才不放在心上呢。
如果說,在這許都還有什麼人是孔融真正在乎的,恐怕除了天子,就隻剩一個荀尚書了。
所以,給荀彧的朝函,孔融是親自送到尚書台,還在信上粘了一扇蒲葉。
荀彧從堆積如山的案牍裡擡起頭,神情有些疲憊。
他扯下蒲葉,把朝函放到一個标着“即閱”的書筐裡,對跪坐在對面的孔融說道:“鄭公今年七十四歲,身體豈能折騰。
萬一在半路有個閃失,你我可都是士林罪人呐。
” 孔融擡起右手,誇張地擺了擺:“身為儒生,最重要的是什麼?自然是成就經典,留芳後世!鄭老師若能來許都聚議,重現白虎觀的榮光,他一定會高興得年輕十歲不止——”他說到這裡,有意拖長聲調,别有深意地看了眼荀彧:“莫非文若你還是對他耿耿于懷?” 鄭玄是古文派出身,但他不拘今、古,自成一黨,兩派都頗有些議論。
隻不過他學問太大,這些議論聲都被壓服,偶爾腹诽一下。
荀彧正色道:“我對鄭公一向以師事之,可不敢有半點不敬。
” 孔融釋然而笑:“鄭公也是這麼說的。
他說荀令君規嚴方正,不是背後搞些小動作的人,不會以權勢來逼壓異見。
縱有學術歧見,也會交由聚衆論辯,當場分剖。
”他把這頂高帽子送出去,不失時機地從懷裡取出一封信來,交給荀彧:“鄭公給你的。
” 荀彧恭恭敬敬先拜了兩拜,這才展信開讀。
這筆迹他一看便知是鄭玄親筆所書,筆力微弱,但字體品格不減。
信并不長,鄭玄簡單地回顧了一下前代幾次大儒聚議之事,然後表示許都若能讓盛世重現,必成一代佳話。
他雖已是老弱之軀,也必會效仿伏生、枚乘這些前賢,親自前往京都襄助。
對于孔融能請動鄭玄,荀彧并不覺得意外。
孔融當年在北海的時候,對鄭玄有大恩,他出面邀請,鄭玄不會不答應。
以鄭玄的地位,他若表示參加聚議,荀彧無法直接拒絕。
孔融求這一封親筆信,正是為了封住荀彧的嘴。
荀彧放下鄭玄的信,問道:“鄭公遠在高密,如今是袁譚的勢力範圍。
曹、袁交戰正熾,你如何把他安然送來許都?” 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孔融早有準備:“荀令君真是燈下黑。
你莫要忘了,袁紹軍中,有一人身居要職。
這人恰好還是鄭公最得意的高足,也是您的親族。
有了這三重關系,他出面斡旋,誰也不會為難。
” “荀谌……麼?” 荀彧捋了捋胡須,表情古井無波。
熟悉荀彧的人會知道,這種表情的他,情緒才是最不佳的時候。
荀谌是荀彧心中的一根刺,倒不是因為他這位兄弟選擇了袁紹陣營——亂世之中,各地大族多邊投注,兄弟叔侄往往各事一主,乃是尋常之事——而是因為從幾年前開始,荀谌變得神秘莫測,幾乎不與族中來往,連專門前往河北的荀家族長都見不到。
種種迹象表明,他和許都裡的雒陽系一直有勾結,現在他又突然跳出來,積極與孔融合作,無異于把荀彧推到一個相當尴尬的地位。
“你的兄弟都在反曹公,你又有何顔面輔佐曹公?你會不會和袁紹私通,以謀求退身之路?會不會假公濟私,利用手中權勢把曹公陷入敗亡?” 當然沒人會當面對荀彧說這種話,但每次荀谌的名字一出現,都會有類似的疑問在所有人心中響起。
日積月累,三人成虎,以後難保會形成什麼局面,造成什麼影響。
如今是曹、袁交戰的敏感時期,荀彧不得不有所提防。
“既然荀谌也插手,文舉,記得把這次聚儒的朝函,給骠騎大将軍也送去一封,這事要做得公開大氣,沒必要藏着掖着。
” 荀彧不動聲色地提醒了一句,孔融笑眯眯地滿口答應下來,誇口說袁紹對他的文章一向贊賞有加,不會不給這個面子。
然後他又得意洋洋地說道:“對了,咱們還可以發道诏書,責成荀谌在河北召集各地儒生,統一趕往許都,省得我們一一去發邀請了。
” 孔融這話有點得寸進尺,荀彧卻眼前一亮。
聚儒這事對曹公是個麻煩,卻也未嘗不是個保護傘。
若是鄭玄參加,這次許都聚儒将會成為近四十年來最大規模的學術盛事。
幾十位大儒和各地士子在城裡這麼一擺,就算是座不設防的空城,袁紹也不敢發起進攻。
屆時倘若曹公在官渡不利,可以從容撤回許都,多些喘息和回旋的餘地。
孔融隻為了聲名,荀彧的眼光卻早已落在了天下。
想到這一層,荀彧便開口道:“我會請陛下盡快下诏給河北。
對了,鄭公與那麼多位隐士逸儒要莅臨,少府沒什麼人手,隻怕忙不過來吧?” “我請了楊俊來幫我,他在北邊認識很多人。
” 荀彧一聽這名字,眉頭一皺。
楊俊已被郭嘉定性為極端可疑之人,隻是還沒拘押而已。
孔融把他叫來幫忙,顯然是有意為之。
不過這無關緊要,荀彧微微一笑:“光是季才一個人,怕是不夠。
我讓徐幹來協助你。
” 孔融表情一滞,發現自己居然被繞進去了,無可奈何地說了一句好。
孔融的打算,是多召集些今文派儒生,敲釘轉角把這段公案定了性,荀彧心裡如明鏡一般。
徐幹接替了滿寵擔任許都令,文聲也不錯,荀彧派他去,可謂名聲言順,任誰都無可指摘。
這一把沙子摻進去,孔融對古、今派的人數比例控制便無法随心所欲,再怎麼樣也翻不了天。
這是典型的荀氏手腕,看似謙沖退讓,實則綿裡藏針,還把面子搞得光光的,誰也不必撕破了臉皮。
孔融揚長而去,而荀彧則重新投入到如山的案牍中來。
剛才的交鋒,隻是一個短暫的小插曲,與其說是一個煩惱,倒不如說是難得的喘息機會。
荀彧現在的全部精力,都投在如何讓曹公心無旁骛地在官渡作戰上。
曹公若是戰敗,這一切伎倆的基礎,也就蕩然無存。
楊俊并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曾在荀彧的腦子裡一閃而過,他此時剛剛拜别伏完,正要離開伏府,伏完起身送至門口。
伏完與楊俊的年紀相仿,可面相卻老得像賈诩一樣,走起路來佝偻着腰,似乎無時無刻不承受着巨大壓力。
他在許都的朝職不高,隻是個中散大夫,但身份頗為尊貴。
原因無他,隻因他有一個叫伏壽的女兒。
伏完和野心勃勃的董承不一樣,這是個深自内斂、極懂謙退之道的人。
天子移跸許都時,本來曹公給他封了一個輔國将軍儀比三司,地位隻比董承低一線,可是他堅辭不受,繳還了印绶,最後隻封了個中散大夫的閑職。
平時他極少與宮内來往,府裡的大門除非有朝議,否則很少打開,生活得無比低調。
楊俊來拜訪他,是為了聚儒之事。
伏完除了外戚的身份以外,還有一個格外顯赫的身份——他是今文《尚書》的鼻祖伏生的十一世孫。
伏生是秦時博士,私藏《尚書》二十九篇,一直到孝文帝時方才開帳授徒,地位極其尊崇。
今文尚書一派,歸根溯源皆出他的門下。
而伏家世傳經學,曆秦漢二世四百餘年,号為“伏不鬥”。
孔融搞許都聚儒,伏家這塊大牌子,是無論如何不會放過的。
可惜楊俊的請求,碰了一個不軟不硬的釘子。
伏完委婉地表示,他是外戚,不應參預政事。
大家心裡都明白,如今政在曹氏,連天子都大權旁落,他這個外戚又能幹預什麼政事,無非是個借口罷了。
但楊俊沒有勉強,有人甘願為了漢室付出一切,有人甘願深藏身名以求保全,這都是個人的選擇。
伏完把楊俊送到門口,楊俊用獨臂向他拱手告辭:“請恕在下肢體不全,不能施以全禮。
”伏完把笑容擠在層疊的皺紋裡,上前扶住:“先生客氣了,還請轉告孔少府,小老勳戚之身,恐惹士林非議。
有女兒做了皇後,伏家就知足了。
” 楊俊看着他的臉,不知他隻是客氣幾句,還是有所暗示。
這時伏完的動作卻僵硬了一下,楊俊覺察有異,回過頭去,看到徐幹站在身後,身後還有幾個許都衛的探子。
“楊俊楊季才?”徐幹不客氣地直呼其名。
“是我。
”楊俊回答。
他知道徐幹代替滿寵擔任許都令,這個臉上白白淨淨的儒雅之士,不比那個陰毒的大麻子好對付。
“先生能否造訪許都衛一趟?董承案頗有幾個疑點,要與您商榷。
”徐幹說。
楊俊眉頭一皺:“我和車騎将軍素無瓜葛,恐怕有負所望。
” “等一下我們可以慢慢說。
”徐幹露出一個假惺惺的微笑。
趙彥之死讓徐幹一直耿耿于懷。
那是他出任許都衛以後的第一件任務,結果辦砸了不說,還當着郭祭酒和滿寵的面大大地丢了臉。
徐幹熱切地盼望着能夠再有機會挽回這一切,證明自己的才幹。
可是他失望了。
郭祭酒離許之前,告訴他對漢室要保持距離,絕不能深入刺探,甚至把皇宮裡的幾個耳目都撤了下來。
徐幹不明白這是為什麼,但郭祭酒的話他又不敢違背,隻得另辟蹊徑打别的主意。
徐幹查閱了滿寵遺留下來的資料,以他的才智,很快也發現了楊俊身上的疑點。
他認為這是個合适的突破口,偷偷布了眼線。
當他聽說,楊俊拜訪伏完,立刻意識到,這一定是宮内和外界勾結的陰謀,便興沖沖地跑過來了。
楊俊不肯去,用單手推開沖上來的探子,大聲道:“不知楊某是何罪名?” 徐幹看了一眼伏完,吐出八個字來:“中外勾結,禍亂朝綱。
”漢時朝臣與外戚交往,确實是件很忌諱的事,但在許都的形勢下,這個罪名委實有些滑稽。
徐幹知道伏完是個膽小怕事的人,根本不怕惹惱他。
他話音剛落,從伏府内走出一人,冷冷說道:“徐大人,你說中外勾結,是何意指?”徐幹聞言一愣,再一看,認出這是中黃門冷壽光,皇帝身邊的一個宦官而已。
徐幹放下心來,倨傲道:“許都衛在辦事,你一個宮内的宦官插什麼嘴。
” 冷壽光淡淡:“楊先生月前曾觐見陛下。
如今徐大人說中外勾結,莫非是對陛下心有所疑?” 徐幹眉頭一跳,這可真是誅心之論。
郭祭酒臨走前明确指示,漢室絕對不能碰,現在冷壽光把這楊俊和漢室綁在一起,形勢變得棘手起來。
徐幹連忙解釋說:“許都衛隻是懷疑楊先生與逆賊董承有關,和陛下無涉。
” 冷壽光道:“董承之亂,有楊修判詞在先,荀尚書朝決在後,早有成議。
徐大人翻出舊賬,拷掠大臣,可是要讓阖城官員惶惶不安?” 曹操在前線打仗,後方無論有什麼理由亂起來,許都衛的責任都小不了。
徐幹沒想到冷壽光一個宦官,詞鋒卻如此鋒利,心裡暗暗罵:我他媽還沒拷掠呢,再說楊俊一個司空府的幕僚算個屁大臣啊! 不料冷壽光踏前一步,又抛出一頂更大的帽子:“楊先生是司空府征辟而來的河内名士,你如此對待,消息傳出去,河内士子與大族會做何想?”這頂大帽子扣下來,徐幹可有點受不了。
冷壽光在暗示楊俊一旦被抓,必會引發河内各界不安。
在這個敏感時期,萬一在有心人的撺掇下,整個河内倒向袁紹,那徐幹有幾顆腦袋都要被砍了。
徐幹臉上陰晴不定,在原地尴尬。
伏完這時開口道:“徐大人,楊先生造訪敝府,實隻是為聚儒之議,老夫可為其擔保。
一會兒老夫修書一封,送到許都衛解釋,您看如何?”這個台階鋪下來,徐幹隻得就坡下驢,硬生生把郁悶憋回去。
他在儒林也算有聲望,可不想因為這件事搞得人人側目。
徐幹沖三人一拱手:“既然如此,還請伏大夫早早把折辯送去,以證清白。
”然後匆匆離去了。
望着徐幹悻悻的背影,三人相顧,均是一笑。
楊俊要向冷壽光道謝,冷壽光擺擺手道:“我是代皇後陛下送來些手織的絹布,恰好撞見此事,多嘴幾句罷了。
”楊俊看着這個肌膚光滑如鏡的宦官,心中暗暗敬佩,剛才冷壽光那三句反問,字字誅心,卻又無從辯駁,可不是尋常人能問得出的——這個宦官,不簡單。
冷壽光已經辦完了事,出言邀請楊俊一路走走。
于是兩人拜别伏完,一路朝着皇城走去,兩名随從遠遠跟着。
楊俊回頭看了他們一眼,有些詫異:“曹氏對漢室,可比從前放心多了。
” 之前漢室四周遍布耳目,恨不得無時無刻如影相随,所以楊俊有此一說。
冷壽光道:“陛下病重,曹氏自然也就沒那麼擔心了。
” 皇帝遠在官渡,這個秘密知道的人極少。
為了避免洩密,郭嘉索性把漢宮内的耳目都撤了出來,隻在外圍布置了些人手。
他離開許都以後,針對此事的保密,就由荀彧和冷壽光一外一内負責,漢室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寬松環境。
楊俊聽到“陛下病重”四字,眉宇間多了些擔憂:“陛下的身體……”天子曾經是他的兒子,他始終對劉協有種父親式的關懷。
冷壽光看出了他的憂慮,微微一笑:“楊先生不必擔心,天子很好。
”楊俊聽到弦外之音,他是個知輕重的人,立刻改換了話題: “冷公公曾師從何處?聽閣下言辭,實有人傑之風啊。
” 冷壽光停下腳步,仰頭望天,楊俊以為問到他的傷心事,連忙緻歉,冷壽光擺擺手,唇邊露出一絲自嘲的意味:“我乃是華佗門下,說起來,還是郭祭酒的同學呢。
” 楊俊驚愕地望向冷壽光,他可沒想到還有這層關系。
冷壽光簡單地把他與郭嘉的恩怨說了一遍:郭嘉化名戲志才去投華佗學藝,卻騙奸其侄女華丹,以緻華老師震怒,把一門弟子盡數閹割。
他講述的時候,語調異常平靜,如同在說一件不關己的事。
“……你一定很恨郭嘉吧?”楊俊感歎。
華佗不光以醫術出名,名下弟子無所不學,冷壽光有這等見識,就是做州郡之長都不為過。
可如今卻因為毀損了身體,隻能屈居宮中忍受豎閹之辱,他一定對郭嘉懷有極深的怨恨。
不料冷壽光輕輕搖頭道:“我如今專心侍奉天子,個人的怨恨,早已不重要了——”說到這裡,他的話鋒突然一轉,溫和的雙眼閃過一道光芒,“聽說楊公你将不日北上,去迎鄭玄公?” “不錯。
” “郭奉孝天生病弱,依靠老師為他親自調制的藥方,才勉強支撐。
隻是那藥方未臻完美,還缺一味養神的藥引。
我前幾日略有所得,楊先生路過官渡時,能否代我轉交給他?” “你難道想毒……”楊俊有些吃驚,“即使你我有這心思,郭嘉那麼聰明的人,又怎麼會上當?” 冷壽光輕笑道:“放心好了。
我這藥引絕不含半分毒,乃是盈縮滋壽的妙方。
郭嘉跟随華老師時間很短,鸩毒之術我不如他,養生之道他卻不如我。
” “這麼說,這藥引反而是為他延壽的喽?”楊俊還是不明白。
冷壽光雙手垂拱,雙眼望向天空,清秀的眉目之間,湧動着奇妙的情感:“我雖不恨他,但也不曾寬恕他。
這藥引是毒是藥,全在他一念之間。
如何抉擇,就要看郭嘉自己了。
”
當年漢武帝就是用這種方式把枚乘接入了京中,從此這種方式被視為漢室敬賢的最高禮節。
鄭玄是當世最著名的大儒,這個禮節放到他身上,誰都不覺得過分。
孔融在信裡說,安車蒲輪若無诏而發,則于禮不正,于賢不敬,如今天子病重,所以需要百官在朝堂形成朝議,這才合乎規矩。
一部分官員在家裡低聲嘟囔,覺得孔融實在是太能折騰了,屁大點的事,也要搞得如此大張旗鼓。
更多官員則無可無不可,反正他們無事可做,偶爾上朝發發議論,總比待在家裡長毛的好。
而在曹系官員的眼裡,孔融這舉動實在有些出格,甚至可以說是不知好歹——可惜孔文舉是個特立獨行的孤高名士,這些城狐社鼠的議論,他才不放在心上呢。
如果說,在這許都還有什麼人是孔融真正在乎的,恐怕除了天子,就隻剩一個荀尚書了。
所以,給荀彧的朝函,孔融是親自送到尚書台,還在信上粘了一扇蒲葉。
荀彧從堆積如山的案牍裡擡起頭,神情有些疲憊。
他扯下蒲葉,把朝函放到一個标着“即閱”的書筐裡,對跪坐在對面的孔融說道:“鄭公今年七十四歲,身體豈能折騰。
萬一在半路有個閃失,你我可都是士林罪人呐。
” 孔融擡起右手,誇張地擺了擺:“身為儒生,最重要的是什麼?自然是成就經典,留芳後世!鄭老師若能來許都聚議,重現白虎觀的榮光,他一定會高興得年輕十歲不止——”他說到這裡,有意拖長聲調,别有深意地看了眼荀彧:“莫非文若你還是對他耿耿于懷?” 鄭玄是古文派出身,但他不拘今、古,自成一黨,兩派都頗有些議論。
隻不過他學問太大,這些議論聲都被壓服,偶爾腹诽一下。
荀彧正色道:“我對鄭公一向以師事之,可不敢有半點不敬。
” 孔融釋然而笑:“鄭公也是這麼說的。
他說荀令君規嚴方正,不是背後搞些小動作的人,不會以權勢來逼壓異見。
縱有學術歧見,也會交由聚衆論辯,當場分剖。
”他把這頂高帽子送出去,不失時機地從懷裡取出一封信來,交給荀彧:“鄭公給你的。
” 荀彧恭恭敬敬先拜了兩拜,這才展信開讀。
這筆迹他一看便知是鄭玄親筆所書,筆力微弱,但字體品格不減。
信并不長,鄭玄簡單地回顧了一下前代幾次大儒聚議之事,然後表示許都若能讓盛世重現,必成一代佳話。
他雖已是老弱之軀,也必會效仿伏生、枚乘這些前賢,親自前往京都襄助。
對于孔融能請動鄭玄,荀彧并不覺得意外。
孔融當年在北海的時候,對鄭玄有大恩,他出面邀請,鄭玄不會不答應。
以鄭玄的地位,他若表示參加聚議,荀彧無法直接拒絕。
孔融求這一封親筆信,正是為了封住荀彧的嘴。
荀彧放下鄭玄的信,問道:“鄭公遠在高密,如今是袁譚的勢力範圍。
曹、袁交戰正熾,你如何把他安然送來許都?” 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孔融早有準備:“荀令君真是燈下黑。
你莫要忘了,袁紹軍中,有一人身居要職。
這人恰好還是鄭公最得意的高足,也是您的親族。
有了這三重關系,他出面斡旋,誰也不會為難。
” “荀谌……麼?” 荀彧捋了捋胡須,表情古井無波。
熟悉荀彧的人會知道,這種表情的他,情緒才是最不佳的時候。
荀谌是荀彧心中的一根刺,倒不是因為他這位兄弟選擇了袁紹陣營——亂世之中,各地大族多邊投注,兄弟叔侄往往各事一主,乃是尋常之事——而是因為從幾年前開始,荀谌變得神秘莫測,幾乎不與族中來往,連專門前往河北的荀家族長都見不到。
種種迹象表明,他和許都裡的雒陽系一直有勾結,現在他又突然跳出來,積極與孔融合作,無異于把荀彧推到一個相當尴尬的地位。
“你的兄弟都在反曹公,你又有何顔面輔佐曹公?你會不會和袁紹私通,以謀求退身之路?會不會假公濟私,利用手中權勢把曹公陷入敗亡?” 當然沒人會當面對荀彧說這種話,但每次荀谌的名字一出現,都會有類似的疑問在所有人心中響起。
日積月累,三人成虎,以後難保會形成什麼局面,造成什麼影響。
如今是曹、袁交戰的敏感時期,荀彧不得不有所提防。
“既然荀谌也插手,文舉,記得把這次聚儒的朝函,給骠騎大将軍也送去一封,這事要做得公開大氣,沒必要藏着掖着。
” 荀彧不動聲色地提醒了一句,孔融笑眯眯地滿口答應下來,誇口說袁紹對他的文章一向贊賞有加,不會不給這個面子。
然後他又得意洋洋地說道:“對了,咱們還可以發道诏書,責成荀谌在河北召集各地儒生,統一趕往許都,省得我們一一去發邀請了。
” 孔融這話有點得寸進尺,荀彧卻眼前一亮。
聚儒這事對曹公是個麻煩,卻也未嘗不是個保護傘。
若是鄭玄參加,這次許都聚儒将會成為近四十年來最大規模的學術盛事。
幾十位大儒和各地士子在城裡這麼一擺,就算是座不設防的空城,袁紹也不敢發起進攻。
屆時倘若曹公在官渡不利,可以從容撤回許都,多些喘息和回旋的餘地。
孔融隻為了聲名,荀彧的眼光卻早已落在了天下。
想到這一層,荀彧便開口道:“我會請陛下盡快下诏給河北。
對了,鄭公與那麼多位隐士逸儒要莅臨,少府沒什麼人手,隻怕忙不過來吧?” “我請了楊俊來幫我,他在北邊認識很多人。
” 荀彧一聽這名字,眉頭一皺。
楊俊已被郭嘉定性為極端可疑之人,隻是還沒拘押而已。
孔融把他叫來幫忙,顯然是有意為之。
不過這無關緊要,荀彧微微一笑:“光是季才一個人,怕是不夠。
我讓徐幹來協助你。
” 孔融表情一滞,發現自己居然被繞進去了,無可奈何地說了一句好。
孔融的打算,是多召集些今文派儒生,敲釘轉角把這段公案定了性,荀彧心裡如明鏡一般。
徐幹接替了滿寵擔任許都令,文聲也不錯,荀彧派他去,可謂名聲言順,任誰都無可指摘。
這一把沙子摻進去,孔融對古、今派的人數比例控制便無法随心所欲,再怎麼樣也翻不了天。
這是典型的荀氏手腕,看似謙沖退讓,實則綿裡藏針,還把面子搞得光光的,誰也不必撕破了臉皮。
孔融揚長而去,而荀彧則重新投入到如山的案牍中來。
剛才的交鋒,隻是一個短暫的小插曲,與其說是一個煩惱,倒不如說是難得的喘息機會。
荀彧現在的全部精力,都投在如何讓曹公心無旁骛地在官渡作戰上。
曹公若是戰敗,這一切伎倆的基礎,也就蕩然無存。
楊俊并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曾在荀彧的腦子裡一閃而過,他此時剛剛拜别伏完,正要離開伏府,伏完起身送至門口。
伏完與楊俊的年紀相仿,可面相卻老得像賈诩一樣,走起路來佝偻着腰,似乎無時無刻不承受着巨大壓力。
他在許都的朝職不高,隻是個中散大夫,但身份頗為尊貴。
原因無他,隻因他有一個叫伏壽的女兒。
伏完和野心勃勃的董承不一樣,這是個深自内斂、極懂謙退之道的人。
天子移跸許都時,本來曹公給他封了一個輔國将軍儀比三司,地位隻比董承低一線,可是他堅辭不受,繳還了印绶,最後隻封了個中散大夫的閑職。
平時他極少與宮内來往,府裡的大門除非有朝議,否則很少打開,生活得無比低調。
楊俊來拜訪他,是為了聚儒之事。
伏完除了外戚的身份以外,還有一個格外顯赫的身份——他是今文《尚書》的鼻祖伏生的十一世孫。
伏生是秦時博士,私藏《尚書》二十九篇,一直到孝文帝時方才開帳授徒,地位極其尊崇。
今文尚書一派,歸根溯源皆出他的門下。
而伏家世傳經學,曆秦漢二世四百餘年,号為“伏不鬥”。
孔融搞許都聚儒,伏家這塊大牌子,是無論如何不會放過的。
可惜楊俊的請求,碰了一個不軟不硬的釘子。
伏完委婉地表示,他是外戚,不應參預政事。
大家心裡都明白,如今政在曹氏,連天子都大權旁落,他這個外戚又能幹預什麼政事,無非是個借口罷了。
但楊俊沒有勉強,有人甘願為了漢室付出一切,有人甘願深藏身名以求保全,這都是個人的選擇。
伏完把楊俊送到門口,楊俊用獨臂向他拱手告辭:“請恕在下肢體不全,不能施以全禮。
”伏完把笑容擠在層疊的皺紋裡,上前扶住:“先生客氣了,還請轉告孔少府,小老勳戚之身,恐惹士林非議。
有女兒做了皇後,伏家就知足了。
” 楊俊看着他的臉,不知他隻是客氣幾句,還是有所暗示。
這時伏完的動作卻僵硬了一下,楊俊覺察有異,回過頭去,看到徐幹站在身後,身後還有幾個許都衛的探子。
“楊俊楊季才?”徐幹不客氣地直呼其名。
“是我。
”楊俊回答。
他知道徐幹代替滿寵擔任許都令,這個臉上白白淨淨的儒雅之士,不比那個陰毒的大麻子好對付。
“先生能否造訪許都衛一趟?董承案頗有幾個疑點,要與您商榷。
”徐幹說。
楊俊眉頭一皺:“我和車騎将軍素無瓜葛,恐怕有負所望。
” “等一下我們可以慢慢說。
”徐幹露出一個假惺惺的微笑。
趙彥之死讓徐幹一直耿耿于懷。
那是他出任許都衛以後的第一件任務,結果辦砸了不說,還當着郭祭酒和滿寵的面大大地丢了臉。
徐幹熱切地盼望着能夠再有機會挽回這一切,證明自己的才幹。
可是他失望了。
郭祭酒離許之前,告訴他對漢室要保持距離,絕不能深入刺探,甚至把皇宮裡的幾個耳目都撤了下來。
徐幹不明白這是為什麼,但郭祭酒的話他又不敢違背,隻得另辟蹊徑打别的主意。
徐幹查閱了滿寵遺留下來的資料,以他的才智,很快也發現了楊俊身上的疑點。
他認為這是個合适的突破口,偷偷布了眼線。
當他聽說,楊俊拜訪伏完,立刻意識到,這一定是宮内和外界勾結的陰謀,便興沖沖地跑過來了。
楊俊不肯去,用單手推開沖上來的探子,大聲道:“不知楊某是何罪名?” 徐幹看了一眼伏完,吐出八個字來:“中外勾結,禍亂朝綱。
”漢時朝臣與外戚交往,确實是件很忌諱的事,但在許都的形勢下,這個罪名委實有些滑稽。
徐幹知道伏完是個膽小怕事的人,根本不怕惹惱他。
他話音剛落,從伏府内走出一人,冷冷說道:“徐大人,你說中外勾結,是何意指?”徐幹聞言一愣,再一看,認出這是中黃門冷壽光,皇帝身邊的一個宦官而已。
徐幹放下心來,倨傲道:“許都衛在辦事,你一個宮内的宦官插什麼嘴。
” 冷壽光淡淡:“楊先生月前曾觐見陛下。
如今徐大人說中外勾結,莫非是對陛下心有所疑?” 徐幹眉頭一跳,這可真是誅心之論。
郭祭酒臨走前明确指示,漢室絕對不能碰,現在冷壽光把這楊俊和漢室綁在一起,形勢變得棘手起來。
徐幹連忙解釋說:“許都衛隻是懷疑楊先生與逆賊董承有關,和陛下無涉。
” 冷壽光道:“董承之亂,有楊修判詞在先,荀尚書朝決在後,早有成議。
徐大人翻出舊賬,拷掠大臣,可是要讓阖城官員惶惶不安?” 曹操在前線打仗,後方無論有什麼理由亂起來,許都衛的責任都小不了。
徐幹沒想到冷壽光一個宦官,詞鋒卻如此鋒利,心裡暗暗罵:我他媽還沒拷掠呢,再說楊俊一個司空府的幕僚算個屁大臣啊! 不料冷壽光踏前一步,又抛出一頂更大的帽子:“楊先生是司空府征辟而來的河内名士,你如此對待,消息傳出去,河内士子與大族會做何想?”這頂大帽子扣下來,徐幹可有點受不了。
冷壽光在暗示楊俊一旦被抓,必會引發河内各界不安。
在這個敏感時期,萬一在有心人的撺掇下,整個河内倒向袁紹,那徐幹有幾顆腦袋都要被砍了。
徐幹臉上陰晴不定,在原地尴尬。
伏完這時開口道:“徐大人,楊先生造訪敝府,實隻是為聚儒之議,老夫可為其擔保。
一會兒老夫修書一封,送到許都衛解釋,您看如何?”這個台階鋪下來,徐幹隻得就坡下驢,硬生生把郁悶憋回去。
他在儒林也算有聲望,可不想因為這件事搞得人人側目。
徐幹沖三人一拱手:“既然如此,還請伏大夫早早把折辯送去,以證清白。
”然後匆匆離去了。
望着徐幹悻悻的背影,三人相顧,均是一笑。
楊俊要向冷壽光道謝,冷壽光擺擺手道:“我是代皇後陛下送來些手織的絹布,恰好撞見此事,多嘴幾句罷了。
”楊俊看着這個肌膚光滑如鏡的宦官,心中暗暗敬佩,剛才冷壽光那三句反問,字字誅心,卻又無從辯駁,可不是尋常人能問得出的——這個宦官,不簡單。
冷壽光已經辦完了事,出言邀請楊俊一路走走。
于是兩人拜别伏完,一路朝着皇城走去,兩名随從遠遠跟着。
楊俊回頭看了他們一眼,有些詫異:“曹氏對漢室,可比從前放心多了。
” 之前漢室四周遍布耳目,恨不得無時無刻如影相随,所以楊俊有此一說。
冷壽光道:“陛下病重,曹氏自然也就沒那麼擔心了。
” 皇帝遠在官渡,這個秘密知道的人極少。
為了避免洩密,郭嘉索性把漢宮内的耳目都撤了出來,隻在外圍布置了些人手。
他離開許都以後,針對此事的保密,就由荀彧和冷壽光一外一内負責,漢室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寬松環境。
楊俊聽到“陛下病重”四字,眉宇間多了些擔憂:“陛下的身體……”天子曾經是他的兒子,他始終對劉協有種父親式的關懷。
冷壽光看出了他的憂慮,微微一笑:“楊先生不必擔心,天子很好。
”楊俊聽到弦外之音,他是個知輕重的人,立刻改換了話題: “冷公公曾師從何處?聽閣下言辭,實有人傑之風啊。
” 冷壽光停下腳步,仰頭望天,楊俊以為問到他的傷心事,連忙緻歉,冷壽光擺擺手,唇邊露出一絲自嘲的意味:“我乃是華佗門下,說起來,還是郭祭酒的同學呢。
” 楊俊驚愕地望向冷壽光,他可沒想到還有這層關系。
冷壽光簡單地把他與郭嘉的恩怨說了一遍:郭嘉化名戲志才去投華佗學藝,卻騙奸其侄女華丹,以緻華老師震怒,把一門弟子盡數閹割。
他講述的時候,語調異常平靜,如同在說一件不關己的事。
“……你一定很恨郭嘉吧?”楊俊感歎。
華佗不光以醫術出名,名下弟子無所不學,冷壽光有這等見識,就是做州郡之長都不為過。
可如今卻因為毀損了身體,隻能屈居宮中忍受豎閹之辱,他一定對郭嘉懷有極深的怨恨。
不料冷壽光輕輕搖頭道:“我如今專心侍奉天子,個人的怨恨,早已不重要了——”說到這裡,他的話鋒突然一轉,溫和的雙眼閃過一道光芒,“聽說楊公你将不日北上,去迎鄭玄公?” “不錯。
” “郭奉孝天生病弱,依靠老師為他親自調制的藥方,才勉強支撐。
隻是那藥方未臻完美,還缺一味養神的藥引。
我前幾日略有所得,楊先生路過官渡時,能否代我轉交給他?” “你難道想毒……”楊俊有些吃驚,“即使你我有這心思,郭嘉那麼聰明的人,又怎麼會上當?” 冷壽光輕笑道:“放心好了。
我這藥引絕不含半分毒,乃是盈縮滋壽的妙方。
郭嘉跟随華老師時間很短,鸩毒之術我不如他,養生之道他卻不如我。
” “這麼說,這藥引反而是為他延壽的喽?”楊俊還是不明白。
冷壽光雙手垂拱,雙眼望向天空,清秀的眉目之間,湧動着奇妙的情感:“我雖不恨他,但也不曾寬恕他。
這藥引是毒是藥,全在他一念之間。
如何抉擇,就要看郭嘉自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