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暗湧
關燈
小
中
大
後、王妃混雜一室相見,這是不合禮制的。
不過非常時期,有非常之制,漢室衰微至是,這些禮節也就沒那麼講究了。
如果張宇在側,可能還會唠叨兩句,可如今随侍的是冷壽光,他一向沉默寡言,沒表示任何異議。
唐姬俯在伏壽耳邊說了幾句話,伏壽面色大變,很快劉協和楊俊也明白了當前的處境。
伏壽使了個眼色,冷壽光走到寝室門口站定,防備有人偷聽。
然後伏壽問楊俊道:“楊大人,溫縣是你好友司馬防的家鄉。
以你的看法,他這人如何?” 伏壽的潛台詞是,司馬防是否有可能倒向曹氏。
楊俊一口否認:“建公耿直公正,對漢室一片忠心。
我當年将平兒……呃,陛下寄養他家中,也是看中建公的穩重。
” “我聽說司馬大人昔日在雒陽擔任尚書右丞之時,曾推舉曹操為尉,于其有舉薦之恩。
在漢室和曹氏之間,司馬家究竟會如何選擇呢?” 伏壽的言辭鋒利尖酸。
她跟随在皇帝身邊多年,對各地大族充滿了不信任。
他們大多對朝廷缺乏忠心,隻會龜縮在塢堡裡算計自己家的利益,随時倒向擁有實權的一邊——無論那是誰。
對伏壽的态度,楊俊一時也無話可說。
司馬防與他是至交好友,對楊平也是關懷備至,但這位老朋友從未明确表露過自己的政治态度。
司馬家蟄伏在溫縣,不與外界過多交接,擺明了要看清形勢,擇時而動。
更何況,如果郭嘉對楊平之死産生懷疑,去調查溫縣的話,那說明楊俊本身也遭懷疑,自己都未必能得全,遑論替别人做保。
這時劉協忽然開口:“朕以為,司馬家大可不必擔心。
” “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陛下你的真實身份。
”伏壽毫不客氣地反駁,“司馬家愛護的是楊平,不是劉協!如果他們知道你是當今天子,是否會願意為你與曹氏對抗?” 劉協猛然昂起頭,眼神熾熱:“會的。
我與司馬家幾位公子親若兄弟,他們會為我與天下為敵。
” 伏壽不知道劉協的這種自信從何而來,她不欲争辯,退一步道:“姑且認為陛下你是對的。
但司馬家遠在溫縣,不知許都内情。
郭嘉這次派鄧展去畫楊平之像,他們沒有理由說謊,情勢對我們仍是不利。
” “别人或許無從察之,但仲達——就是司馬家的二公子——肯定能覺察出其中異樣,做出最好的應對。
” “他連你的生死都不知道,怎麼幫你?” “你不了解仲達,他是一個既聰明又任性的家夥。
” 說到這裡,劉協的唇邊不期然流露出一絲笑意,仿佛又回到了河内無憂無慮的時光。
他拍了拍膝蓋:“我覺得,郭嘉拿到畫像卻沒有任何舉動,這一定跟仲達有關系。
” “你覺得?”唐姬忍不住語出嘲諷。
劉協不以為忤,他從座位上站起來:“畫像之事,朕來親自處理,你們大可寬心。
”唐姬被他的眼神掃過,心中居然一凜,這個河内的纨绔子弟,不知何時起,身上居然也開始有了淡淡的帝王之威。
難道這就是楊修說的覺醒? 伏壽頗有些擔心地問道:“陛下你打算怎麼做?”劉協回答道:“再過幾日,朕要去一趟尚書台,到時候一探究竟便是。
” 伏壽覺得這不太合儀軌,剛想勸阻,忽然看到劉協的自信眼神,一下子便明白了。
按說以天子之尊,欲找臣子議事,召其入宮奏對便是,不必屈尊前往掾台。
但妙就妙在,尚書台設在禁城之外、宮城之内,屬于中朝。
雖然天子暫住司空府,但他如果要去禁宮廢墟旁的尚書台,理論上不算是出宮,誰也不好指摘。
伏壽這時才發現,原來劉協不光已經融入“皇帝”這個角色,甚至已開始學着利用官場規則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個細微而關鍵的變化,似乎是從他聽說了溫縣司馬家的事情之後開始。
這時楊俊頗為擔憂地勸道:“陛下此舉,甚為不妥。
如今郭嘉隻是疑心溫縣與臣,如果陛下不請自去,豈不是主動承認身涉其中瓜葛?” 劉協笑着擺了擺手:“不必擔心。
朕此去尚書台,是有旁的事情與他們商議。
荀令君他們不虞有他。
” 楊俊不知道天子說的什麼,把探詢的目光轉向伏壽。
伏壽猶豫了一下,開口道:“陛下提議,他要禦駕親征官渡。
”楊俊一時大驚,這豈不是兒戲? “陛下這個提議,一定會讓人懷疑漢室想渡河投袁,平白增添曹氏的疑心,你們……不該如此魯莽。
”楊俊本來想開口訓斥,突然想起來他們已不是父子關系,隻得強行轉圜語氣。
伏壽苦笑,其實禦駕親征這件事,她也是劉協向荀彧提出要求之後才知道。
她當時的反應和楊俊差不多,很激烈地反對。
不過楊修聽到這個提議以後,卻大加贊賞,認為相當有意思,值得一試。
伏壽隻得勉強答應一試。
伏壽道:“楊大人不必如此緊張,此事無非是向曹氏示好之意,擺出個姿态而已。
曹氏怎麼可能會答應呢?陛下更不會真的前往官渡。
” “擺個姿态而已麼?那還好,那還好……”楊俊知道目前漢室的策略是韬光養晦,隻得歎了口氣,起身告辭。
其實從楊俊把楊平送入許都的那一刻起,他的使命便已經完成了。
漢室如何圖存,自有楊修等一幹才俊支撐,他楊俊應該與“楊平”徹底切割開來,不得再有半分瓜葛,以免被人過多聯想。
今日觐見,已屬冒險之舉。
想到這裡,楊俊用僅有的一隻胳膊支着地面,勉強撐住身子想站起來。
劉協忽然快步走過來,攙起楊俊手臂,慢慢把他扶起來。
楊俊吓了一跳,連忙想要避開。
劉協卻壓低聲音,在耳畔輕道:“父親,就讓虎頭送您一程吧。
” 楊俊聞言一震,扭頭盯着劉協,一時四目相對。
虎頭是楊平的小名,小時候楊俊就經常這麼叫他。
聽到這一聲熟悉的稱呼,楊俊嚴峻如岩的神情終于松弛下來,肩膀低垂,任憑自己兒子攙起,朝着門口走去。
在這一刻,沒有君臣,隻有父子。
這一對父子,還從來沒走得這麼貼近,這麼親切。
劉協這時才發現,自己對楊俊這位“父親”的愛,并不遜于對司馬父子的感情。
可惜之前因為種種隔閡,他從未與自己父親認真地交流過,以緻留給他們互相了解的時間,隻剩下這短短的幾步。
兩人在無言中慢慢踱到了門口。
劉協戀戀不舍地把他的胳膊松開,楊俊邁出門檻,轉身跪倒在地,叩謝天恩。
這裡是司空府,曹氏耳目到處都是,如果看到當今天子居然執晚輩禮親自送楊俊出來,會引發大亂子。
兩個人心裡都清楚,父子之情,到此為止了。
“朕要去打打拳,活動一下筋骨。
”劉協故意提高聲音,吩咐冷壽光去取外袍來,他想陪父親多走一段路。
伏壽望着他的背影,忽然意識到:明明在數天之前,這位假劉協還懦弱而幼稚地試圖逃避,而現在自己似乎都快要追不上他的步伐了。
許都最近發生了一件大事。
準确地說,是中原發生了一件大事。
位于許都的朝廷發布了一份诏書。
诏書中說前車騎将軍董承意圖謀反,遭到了可恥的失敗。
天子仁慈,不忍殺戮,讓董承自承其罪,押返原籍閉門自省。
可是他在離開許都的半路,卻被袁紹強行請去南皮。
因此天子下诏責問袁紹,要求他盡快來許都解釋。
這份诏書的正本被送去了南皮,抄本則被分送至各地郡縣。
緊接着,董承死于袁紹軍中的消息,傳得到處都是,一時天下議論紛紛。
隻要是稍微有些政治頭腦的人都能看得出來,董承之亂絕對不隻這麼簡單,袁紹也不可能前往許都請罪。
這份文采斐然的制文背後,一定隐藏着不為人知的内情。
許都在這時候抛出這麼一份東西,隻有一個目的:這是袁、曹再次開戰的明确信号。
但董承死于袁紹領内,這卻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天下人在感歎曹操對待政敵的大度同時,無不對袁紹的行為充滿疑惑。
要知道,袁家累世食漢祿,四世三公,袁紹本人還是朝廷的骠騎大将軍。
這種明确對抗朝廷的行為,多少會造成領内士族與部隊思想上的混亂——無視皇權是一回事,與皇權對抗是另外一回事,漢家天子數百年來的餘威,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從人們心中消除的。
一些小規模的叛亂相繼在青州、幽州等地爆發,并州的大族們也表現暧昧,隻有冀州還勉強保持着平靜。
袁紹潛在的一些盟友和敵人,紛紛來信詢問詳情。
袁氏在輿論上很快陷入了被動。
對此袁紹非常惱火,他是個非常注重聲譽的人,被這麼兜頭一桶髒水潑下來,心情實在是糟透了。
名滿天下的袁氏望族,什麼時候被人這麼戳過脊梁骨?袁紹為此甚至推遲了進軍,發誓一定要徹查此事。
到底是誰的責任?要麼是沮授,要麼是淳于瓊,兩者必居其一。
董承的屍體此時擺放在石洞裡的一塊大青石闆上,袁紹、沮授、郭圖以及淳于瓊圍在旁邊,他們神色各異,但有兩種共同的表情:厭惡以及震駭。
蜚先生手中拿着一把造型奇特的勾刀與抓鈎,有條不紊地剖開董承的肚皮,鈎出一堆散發着濃郁血腥的内髒,一一放在燭光下查驗,不時還用舌頭去舔一舔。
他的雙手和前襟沾滿了血和汁液,唯一露出外面的紅眼閃着興奮的光芒,仿佛匠人在
不過非常時期,有非常之制,漢室衰微至是,這些禮節也就沒那麼講究了。
如果張宇在側,可能還會唠叨兩句,可如今随侍的是冷壽光,他一向沉默寡言,沒表示任何異議。
唐姬俯在伏壽耳邊說了幾句話,伏壽面色大變,很快劉協和楊俊也明白了當前的處境。
伏壽使了個眼色,冷壽光走到寝室門口站定,防備有人偷聽。
然後伏壽問楊俊道:“楊大人,溫縣是你好友司馬防的家鄉。
以你的看法,他這人如何?” 伏壽的潛台詞是,司馬防是否有可能倒向曹氏。
楊俊一口否認:“建公耿直公正,對漢室一片忠心。
我當年将平兒……呃,陛下寄養他家中,也是看中建公的穩重。
” “我聽說司馬大人昔日在雒陽擔任尚書右丞之時,曾推舉曹操為尉,于其有舉薦之恩。
在漢室和曹氏之間,司馬家究竟會如何選擇呢?” 伏壽的言辭鋒利尖酸。
她跟随在皇帝身邊多年,對各地大族充滿了不信任。
他們大多對朝廷缺乏忠心,隻會龜縮在塢堡裡算計自己家的利益,随時倒向擁有實權的一邊——無論那是誰。
對伏壽的态度,楊俊一時也無話可說。
司馬防與他是至交好友,對楊平也是關懷備至,但這位老朋友從未明确表露過自己的政治态度。
司馬家蟄伏在溫縣,不與外界過多交接,擺明了要看清形勢,擇時而動。
更何況,如果郭嘉對楊平之死産生懷疑,去調查溫縣的話,那說明楊俊本身也遭懷疑,自己都未必能得全,遑論替别人做保。
這時劉協忽然開口:“朕以為,司馬家大可不必擔心。
” “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陛下你的真實身份。
”伏壽毫不客氣地反駁,“司馬家愛護的是楊平,不是劉協!如果他們知道你是當今天子,是否會願意為你與曹氏對抗?” 劉協猛然昂起頭,眼神熾熱:“會的。
我與司馬家幾位公子親若兄弟,他們會為我與天下為敵。
” 伏壽不知道劉協的這種自信從何而來,她不欲争辯,退一步道:“姑且認為陛下你是對的。
但司馬家遠在溫縣,不知許都内情。
郭嘉這次派鄧展去畫楊平之像,他們沒有理由說謊,情勢對我們仍是不利。
” “别人或許無從察之,但仲達——就是司馬家的二公子——肯定能覺察出其中異樣,做出最好的應對。
” “他連你的生死都不知道,怎麼幫你?” “你不了解仲達,他是一個既聰明又任性的家夥。
” 說到這裡,劉協的唇邊不期然流露出一絲笑意,仿佛又回到了河内無憂無慮的時光。
他拍了拍膝蓋:“我覺得,郭嘉拿到畫像卻沒有任何舉動,這一定跟仲達有關系。
” “你覺得?”唐姬忍不住語出嘲諷。
劉協不以為忤,他從座位上站起來:“畫像之事,朕來親自處理,你們大可寬心。
”唐姬被他的眼神掃過,心中居然一凜,這個河内的纨绔子弟,不知何時起,身上居然也開始有了淡淡的帝王之威。
難道這就是楊修說的覺醒? 伏壽頗有些擔心地問道:“陛下你打算怎麼做?”劉協回答道:“再過幾日,朕要去一趟尚書台,到時候一探究竟便是。
” 伏壽覺得這不太合儀軌,剛想勸阻,忽然看到劉協的自信眼神,一下子便明白了。
按說以天子之尊,欲找臣子議事,召其入宮奏對便是,不必屈尊前往掾台。
但妙就妙在,尚書台設在禁城之外、宮城之内,屬于中朝。
雖然天子暫住司空府,但他如果要去禁宮廢墟旁的尚書台,理論上不算是出宮,誰也不好指摘。
伏壽這時才發現,原來劉協不光已經融入“皇帝”這個角色,甚至已開始學着利用官場規則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個細微而關鍵的變化,似乎是從他聽說了溫縣司馬家的事情之後開始。
這時楊俊頗為擔憂地勸道:“陛下此舉,甚為不妥。
如今郭嘉隻是疑心溫縣與臣,如果陛下不請自去,豈不是主動承認身涉其中瓜葛?” 劉協笑着擺了擺手:“不必擔心。
朕此去尚書台,是有旁的事情與他們商議。
荀令君他們不虞有他。
” 楊俊不知道天子說的什麼,把探詢的目光轉向伏壽。
伏壽猶豫了一下,開口道:“陛下提議,他要禦駕親征官渡。
”楊俊一時大驚,這豈不是兒戲? “陛下這個提議,一定會讓人懷疑漢室想渡河投袁,平白增添曹氏的疑心,你們……不該如此魯莽。
”楊俊本來想開口訓斥,突然想起來他們已不是父子關系,隻得強行轉圜語氣。
伏壽苦笑,其實禦駕親征這件事,她也是劉協向荀彧提出要求之後才知道。
她當時的反應和楊俊差不多,很激烈地反對。
不過楊修聽到這個提議以後,卻大加贊賞,認為相當有意思,值得一試。
伏壽隻得勉強答應一試。
伏壽道:“楊大人不必如此緊張,此事無非是向曹氏示好之意,擺出個姿态而已。
曹氏怎麼可能會答應呢?陛下更不會真的前往官渡。
” “擺個姿态而已麼?那還好,那還好……”楊俊知道目前漢室的策略是韬光養晦,隻得歎了口氣,起身告辭。
其實從楊俊把楊平送入許都的那一刻起,他的使命便已經完成了。
漢室如何圖存,自有楊修等一幹才俊支撐,他楊俊應該與“楊平”徹底切割開來,不得再有半分瓜葛,以免被人過多聯想。
今日觐見,已屬冒險之舉。
想到這裡,楊俊用僅有的一隻胳膊支着地面,勉強撐住身子想站起來。
劉協忽然快步走過來,攙起楊俊手臂,慢慢把他扶起來。
楊俊吓了一跳,連忙想要避開。
劉協卻壓低聲音,在耳畔輕道:“父親,就讓虎頭送您一程吧。
” 楊俊聞言一震,扭頭盯着劉協,一時四目相對。
虎頭是楊平的小名,小時候楊俊就經常這麼叫他。
聽到這一聲熟悉的稱呼,楊俊嚴峻如岩的神情終于松弛下來,肩膀低垂,任憑自己兒子攙起,朝着門口走去。
在這一刻,沒有君臣,隻有父子。
這一對父子,還從來沒走得這麼貼近,這麼親切。
劉協這時才發現,自己對楊俊這位“父親”的愛,并不遜于對司馬父子的感情。
可惜之前因為種種隔閡,他從未與自己父親認真地交流過,以緻留給他們互相了解的時間,隻剩下這短短的幾步。
兩人在無言中慢慢踱到了門口。
劉協戀戀不舍地把他的胳膊松開,楊俊邁出門檻,轉身跪倒在地,叩謝天恩。
這裡是司空府,曹氏耳目到處都是,如果看到當今天子居然執晚輩禮親自送楊俊出來,會引發大亂子。
兩個人心裡都清楚,父子之情,到此為止了。
“朕要去打打拳,活動一下筋骨。
”劉協故意提高聲音,吩咐冷壽光去取外袍來,他想陪父親多走一段路。
伏壽望着他的背影,忽然意識到:明明在數天之前,這位假劉協還懦弱而幼稚地試圖逃避,而現在自己似乎都快要追不上他的步伐了。
許都最近發生了一件大事。
準确地說,是中原發生了一件大事。
位于許都的朝廷發布了一份诏書。
诏書中說前車騎将軍董承意圖謀反,遭到了可恥的失敗。
天子仁慈,不忍殺戮,讓董承自承其罪,押返原籍閉門自省。
可是他在離開許都的半路,卻被袁紹強行請去南皮。
因此天子下诏責問袁紹,要求他盡快來許都解釋。
這份诏書的正本被送去了南皮,抄本則被分送至各地郡縣。
緊接着,董承死于袁紹軍中的消息,傳得到處都是,一時天下議論紛紛。
隻要是稍微有些政治頭腦的人都能看得出來,董承之亂絕對不隻這麼簡單,袁紹也不可能前往許都請罪。
這份文采斐然的制文背後,一定隐藏着不為人知的内情。
許都在這時候抛出這麼一份東西,隻有一個目的:這是袁、曹再次開戰的明确信号。
但董承死于袁紹領内,這卻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天下人在感歎曹操對待政敵的大度同時,無不對袁紹的行為充滿疑惑。
要知道,袁家累世食漢祿,四世三公,袁紹本人還是朝廷的骠騎大将軍。
這種明确對抗朝廷的行為,多少會造成領内士族與部隊思想上的混亂——無視皇權是一回事,與皇權對抗是另外一回事,漢家天子數百年來的餘威,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從人們心中消除的。
一些小規模的叛亂相繼在青州、幽州等地爆發,并州的大族們也表現暧昧,隻有冀州還勉強保持着平靜。
袁紹潛在的一些盟友和敵人,紛紛來信詢問詳情。
袁氏在輿論上很快陷入了被動。
對此袁紹非常惱火,他是個非常注重聲譽的人,被這麼兜頭一桶髒水潑下來,心情實在是糟透了。
名滿天下的袁氏望族,什麼時候被人這麼戳過脊梁骨?袁紹為此甚至推遲了進軍,發誓一定要徹查此事。
到底是誰的責任?要麼是沮授,要麼是淳于瓊,兩者必居其一。
董承的屍體此時擺放在石洞裡的一塊大青石闆上,袁紹、沮授、郭圖以及淳于瓊圍在旁邊,他們神色各異,但有兩種共同的表情:厭惡以及震駭。
蜚先生手中拿着一把造型奇特的勾刀與抓鈎,有條不紊地剖開董承的肚皮,鈎出一堆散發着濃郁血腥的内髒,一一放在燭光下查驗,不時還用舌頭去舔一舔。
他的雙手和前襟沾滿了血和汁液,唯一露出外面的紅眼閃着興奮的光芒,仿佛匠人在